统整对比,以别样思维教童诗
2019-11-26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北区校
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北区校 魏 艳
童诗意境鲜明、语言形象、节奏明快,是夯实学生言语能力、提升学生言语生命的重要资源。苏教版教材常常以童诗作为一册的开篇课文,这对唤醒学生学习意识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首童诗以精巧的构思、真挚的情感展现了少先队员植树造林的坚定决心和前后的变化。笔者以对统整对比的教学思维教学这首童诗,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对比首尾,明晰童诗精巧结构
童诗短小精悍,语言简练,寥寥数语就能表达丰富的价值内涵,这就要求诗人必须对表达内容进行巧妙的构思与规划。因此,这首童诗在结构设置上对于五年级学生谋篇布局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教师首先组织学生进行整体性阅读,大体了解诗歌的大意。随后,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结构,很多学生发现这首童诗的开头与结尾内容大体相同,并立刻锁定总分总结构,这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并非难事。但诗人独特的构思并不仅在于此,教师要求学生思考:开头与结尾的语句都有“踏一路春风”“撒一路欢笑”“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这几句,诗人表达的情感都是一样的吗?在前后对比之下,尤其是融入了2 到6 自然段的分述内容之后,学生发现虽然都是相同的语句,但作者开头与结尾所呈现的情感和意蕴却是完全不同的:开头中的“踏”“撒”二字展现出少先队员们前往山岭植树造林的坚定决心和愉悦心情;而结尾再次运用这样的语句,是因为有了绿化效果的鲜明成果,这里的语句更多的是一种得意与自豪。
相同的语句在不同的语境之下,在不同的情感维度中,就彰显了不同的表达效果。这一成果的取得就在于教师运用了统整对比的方式,让学生对语言进行了细微的辨析与品味,在感知语言意蕴的同时明晰了诗歌结构的精巧。
二、对比表达,洞察童诗形象语言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关注文本的语言。有人说过,诗歌是世界上最形象、最好听、最具美感的语言,就在于诗歌的创作讲究语言的凝练简洁、和谐动听。对照这首童诗来看,语言不仅具有鲜明的节奏和音律的和谐之美,同时在展现内容、抒发情感上,作者更是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而直观地进行了表达。教师就需要采用对比手法引导学生洞察诗歌语言的形象性特点。
比如《春光染绿双脚》这首诗的“寂寞多年的荒山,如今已枝繁叶茂;当风儿吹过的时候,便涌起阵阵林涛”这一语段,教师引导学生在自主性阅读的过程中,先理解诗句的大意,了解诗人意欲表现的初衷。随后的交流中学生提出这段诗句在语言表达上极具特色:(1)大量使用四字词句,比如“寂寞多年”“枝繁叶茂”“阵阵林涛”;(2)语言言简意赅,以简洁的文字展现了丰富的意思。——这些都是儿童诗歌语言的重要特点。为了让学生能够更鲜明地感受童诗的特点,教师将这段文字转化成普通类文本的表达形式,并引导学生对比:以前的大山什么树都没有,现在遍地都是苍翠的树木;如果吹过来一阵阵风儿,就能看到树木在随着风儿摇摆……
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诗歌的语言表达整饬有力,读起来朗朗上口;巧妙地蕴含着比喻手法,将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加直观而形象地展现出来。
三、对比变化,体悟童诗深刻主题
诗歌除了在结构和言语形式上具有独特特点之外,在内容的选择、主题的设立上也有着属于这一文体的独特魅力。教师需要在关注诗歌语言和结构的基础上,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上。
这首《春光染绿我们双脚》旨在凸显少年儿童植树造林的作用,所以在3 到6 自然段中就以对比的方式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整体性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并提出作者展现前后变化的维度:苍翠植物的变化,可爱动物的变化,清澈水源的变化。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将阅读的思维进一步聚焦,感知诗句所呈现的变化内容。比如“撑起绿色的大伞,小兔再也不用怕天上的老雕;在茂密的树丛中,小猴开心得又蹦又跳”这一段中,教师可以紧扣“再也不用怕”引导学生联系想象:(1)老雕之前是怎样的生活状态;(2)现在的老雕不用怕,那应该是怎样生活的?在对比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够更加深入而直观地感知诗歌所表达的主题;然后利用“小猴又蹦又跳”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性思考:小猴在植树造林前后,在生活上有了怎样的变化?再次帮助学生建构起鲜明的对比意识。最后,教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组织学生进行朗读,将这种对比效益在朗读中不断深化、不断发酵,将诗歌表达的主题融入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
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通过想象再现、扩散迁移、激情朗读的方式,将全部思维浸润在文本语言中,不仅感知了文本表达的丰富内容,揣摩了诗歌语言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更洞察了诗歌表达的深刻主题,避免了教师机械生硬的告知。
童诗的创作规律和文体特点非常鲜明。教师需要遵循这一文体特质,从文本语言出发,充分运用对比性思维来解构诗歌,既提升了诗歌感知效益,又促进了学生语用能力的高效发展,达成一举两得的教学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