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练习,为语言能力的生长助力
——以《烟台的海》一文的教学为例
2019-11-26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范天蓉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天和小学 范天蓉
语文能力的形成离不开实践练习,很多教师尝试在以讲述体悟为主的传统教学中融入语文课堂练习,这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生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此,教师就需要针对文本的特点和学生的学情,避免千篇一律、刻板生硬的机械化练习。但如何既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又让学生轻松高效地练习呢?笔者以苏教版六年级《烟台的海》课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把握课标理念,理清课堂练习的目标
苏教版教材编者之一的李亮博士提出:语文教学中不同板块、不同流程的目标要保持统一性,不同的学段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应该有所侧重。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针对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目标:(1)能够联系上下文积累和猜想词语的意思,辨析语言中蕴含的感情色彩;(2)能够了解故事的梗概,洞察作者的表达顺序;(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烟台的海》作为一篇写景类文本,其语言生动而优美,情感丰富而真挚,是一篇典型的借景抒情类课文。鉴于教材课文的特点以及新课标对第三学段提出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将这篇课文的练习目标确定如下:(1)基于对课文内容和情感的感知,正确、流利而富有情感地朗读课文;(2)辨析品味课文中关键性的表情达意的核心词语的感知理解,体悟文本语言的内在情缘;(3)促进阅读的感知迁移,在搭建的实践平台中学会迁移性运用。
这一目标的设置不仅契合了教材课文的内容特质,同时也关照了学生的具体学情,更突显了新课程标准,使得教师之教与学生之学有机融合。
二、彰显文本特质,研制课堂练习的内容
俗语有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适切的资源和内容,任何目标和策略都将成为一句空谈。教师要对接教材文本内容和学生内在的认知思考,从文本中开掘出贴合学生发展的内容,为学生关键性核心能力的生长奠基。
《烟台的海》一文不仅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烟台海一年四季的特点,同时也描绘了以烟台海为背景的人们的生活状态。为此,教师在设置课堂教学练习内容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借助于文本具体可感的语境和自身的生活积累,尝试自主理解课文中意蕴丰富的词语;(2)借助于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广泛地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3)依托文本的内在结构和作者的创作思路,梳理课文表达的脉络,并转化为自己的写作经验,同时能够简单地描述自己曾经历过的印象最为深刻的场景,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悦纳和运用。
三、聚焦本质属性,设置课堂练习的过程
1.浸润语境,深入理解语言内涵
《烟台的海》一文在描写冬季和春季的海浪时都运用了相同的动词——“扑”,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入且细微地辨析这两个“扑”字所展现的不同状态,特别是其形成的不同表达效果,教师就紧扣这一内容设置了以下练习环节——
首先,教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寻找:自由朗读并对比课文第二与第三自然段,不同季节、不同特点,作者运用了哪一个相同的动词?旨在帮助学生建立起敏锐的思维意识,养成在常态阅读中敏锐捕捉认知意识的能力。
其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思维的深度辨析:烟台冬天的海是气势汹汹的,春天的海是活泼轻盈的,有着天壤之别,作者却运用一个相同的动词,你觉得这样合适吗?结合具体的语言情境谈谈自己的想法。旨在借助于认知上的落差冲突,为学生辨析品味提供方向性的指引。
再次,借助多维形式的朗读深化理解:在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再次回到课文中,具体感受两处不同语段下“扑”字所形成的表达效果,通过奋力地读和轻柔地读,与文本中的语境形成整体性感知对比。
正所谓“意随境迁”,即便是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也会展现出完全不同的乐趣。以上板块中,教师完全将学生的思维意识浸润在文本语境之中,使得学生感知了文本语言的丰富内涵,并深入辨析了语言表达的细微处,为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变式朗读,高效积累典型语言
语文能力的生长唯“读”的不破,语感的形成、辨析能力的养成以及实践运用能力,都离不开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品读、悟读。只有强化学生对文本语言读的效益,才能真正促进学生高效认知的积累。
比如《烟台的海》一文第一个描写的就是冬季海的特点,整段语言文字是语言学习的范本,尽管编者在课后并没有专门提出背诵的要求,但积累和悦纳这一段文字对于学生语言能力的生长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避免了机械生硬地朗读,提升学生朗读的整体性效果,教师就可以转换形式,以积极变化的形式来夯实学生的朗读效果。首先,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语段所呈现出来的独特效应,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同桌、小组之间的相互朗读,将这种体验进一步升华。其次,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赛读进行全班交流,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展现自己朗读的方式,在形成自己朗读策略的同时能够吸收他人的朗读方法,丰富自己的朗读策略。基于这样变化的朗读方式,学生对文本语段的感知方式和语言进行了多维度感触,有了更加鲜明的体验与认知,教师就通过这两种形式来检测学生的朗读:(1)将自己看成是烟台冬天的海,运用第一人称的方法介绍自己;(2)我是冬天烟台的海,讲述自己与烟台人的密切联系。
在这一板块的训练中,教师直接摈弃了原本机械诵读、机械记忆等固有形式,为学生提出了可达成的具体要求和明确目标,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内在的认知动力,在无形之中强化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悦纳与内化,从而将积极主动的积累与实践进行了内在的统整,丰富了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展现形式。
3.关注层次,有序迁移描述场景
从整体性视角审视,我们不难发现,《烟台的海》是一篇典型的总分总结构的课文,开篇总起全文,揭示了烟台的地理位置以及背面临海的独特优势,然后依照冬春夏秋的顺序对一年四季不同的特点进行描述,并展现了海与人和谐相处、相依相存的紧密联系;最后针对课文内容,总结了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背景,更是一座舞台。如此鲜明而独特的语言结构,是学生进行语言迁移表达的重要资源和绝佳范本,教师要在学生进行体悟与洞察之后,尝试借助于导游介绍的方式,紧扣文本表达的结构和顺序,进行语言和方法的迁移转化,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表达搭建扎实的平台。
为此,笔者将整个设计分为以下几个板块:(1)填空:这篇课文以( )作为总起,然后依照( )的顺序展开描写,凸显了烟台海( )的特点。你读了课文之后觉得在烟台人的心目中,烟台的海就是( );(2)绘制:根据课文展现的内容和呈现出来的结构特点,尝试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文本的框架和内容进行还原再现,为语言实践提供抓手和基石;(3)表达:将自己转化成为一个烟台的地方导游,想象带领着一批前来游玩的游客,会怎样介绍自己家乡的海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教材中的课文内容为蓝本,适度地拓展课外收集的资料,并结合自己绘制的思维导图,做好语言的调整和重组,真正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这一练习中,教师紧紧依托高年级语文教学从整体性把握文本的要求,引领学生从文本结构框架、表达思路等不同的层面进行感知,为语言实践迁移提供了有效抓手,更促进了学生有序而深入地进行感知的基石,真正为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生长形成了铺垫。
阅读教学中的练习是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生长的重要推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就必须要从练习目标和内容的双重角度入手,在凸显文本内容和练习价值的同时,引领学生核心能力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