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童话的特点与教学策略
2019-11-26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马玲芝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实验小学 马玲芝
童话,作为孩子们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从抱在妈妈怀里就开始接受;进入幼儿园,接触的玩具是动物玩具,聆听的故事是童话故事。童话作品中那种充满离奇的想象力,那种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较量,那种对茫茫宇宙憧憬着的神秘感,就这样无声无息地在他们幼小而又充满好奇的心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一、做个会讲故事的老师
1.揣摩“故事情节”,做个会读故事的老师
童话的基本思想是童话形象和童话故事情节表达出来的。童话形象是整个作品的核心,没有栩栩如生的童话形象,就无法把作品的基本思想生动有力地传达给读者。
对于童话故事的理解只关注人物形象就可以了吗?显然是错误的。童话故事之所以生动,是因为其语言文字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文笔夸张,情节曲折,这也是其本身的魅力。从故事的情节表达中同样也可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1)低、中年级童话教材的特点
低年级教材大量使用童话故事作为教材,在这么多童话故事中不难发现它们在故事情节编写的特性——大量的反复、重复构段。
例如《猴子种果树》中的一段描写:
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一只乌鸦“哇哇”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呢?有句农谚叫‘梨五杏四’。梨树要等五年才能结果,你有这个耐心吗?”
猴子一想:“对,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于是就拔掉梨树,改种杏树。
正当杏树成活的时候,一只喜鹊“喳喳”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杏树呢?有句农谚叫‘杏三桃四’。杏树四年才结果,你能等得及吗?”
猴子一想:“对,四年太长,我也等不及。”于是就拔掉了杏树,改种桃树。
正当桃树成活的时候,一只杜鹃“咕咕”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桃树呢?有句农谚叫‘桃三樱二’。种桃树再短也得三年才结果,你不着急吗?”
这种像回旋般的重复形式,正是故事的迷人地方。这些重复的部分不断反复地叙述,使得故事本身产生了一种力量与真实感。这些重复的片段也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生,文中的猴子正是心急地重复着做了同一件事,最后才会一事无成。
(2)中、高年级童话教材的特点
中、高年级涉及的童话故事在整本教材中篇幅较少,所涉及的童话故事大部分是科普童话。由此可见,中高年级的童话故事已经不仅仅满足于教会儿童明辨是非,而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儿童般的有趣语言和情节普及复杂、生硬的科学知识。如《云雀的心愿》《小稻秧脱险记》《水上飞机》等等
2.养成“故事素养”,做个有故事的老师
(1)读原著,养成“故事素养”
教材中的童话故事要在有限的字数里表达故事内容。教材《九色鹿》一文大约700字左右,这样“缩句”式的课文大量丢失了原著原有的魅力。童话教学的对象主要是面向低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因为字词句的学习积累有限,学习长作品能力有限。这样编者对童话故事进行删减,只留一个轮廓,忽略了故事情节原本的铺垫和丰富性,造成阅读情感体验的不足。
课文中描写的段落很明显与原文主旨背离,王妃从想得到鹿到生病没办法了只能得到鹿,国王也不是任由王妃开出条件就答应的昏君,他是压根就不知道九色鹿是只神鹿,觉得自己是国王,怎么不能抓一只小小的鹿呢,这样故事的发展才自然又正常。文章短短的描写是体会不到故事的特殊性的,作为教师,不仅要知道文本的表达,更要拓宽知识面,去了解故事背后的真理。推荐儿童去大量阅读原著,是正确的价值观引导。
(2)品意味,肚中有真故事
道德教育是小学童话故事教学的主要目的,而许多经典童话的创作并不是以纠偏道德为目的的。童话改编往往是将原作的意旨简单化和表面化,使道德训诫成为唯一的主题。
例如《三袋麦子》这篇童话故事:小猪将麦子做成好吃的食物吃掉了。小牛将其保存起来了,等土地爷爷来看的时候还有半袋。小猴将麦子种下地,来年有更多的麦子。文章戛然而止。我问班里的孩子:你最喜欢哪个主人公?孩子无一例外地说:猴子!问起缘由无非就是聪明、有头脑。但是细想想,其他两位主人公的做法也未尝不可,为什么非要种呢?美美地吃一顿不也体验到了快乐?万一全种下地的麦子来年不丰收岂不是吃了大亏?此时教师的指向性引导就显得很关键。经过一番讨论后,班里的孩子也有自己的看法了,有的孩子说如果自己有麦子,就分成三份,一份吃,一份保存,一份种下地。教师自己设置开放性的结局,多样性的答案也是童话故事结尾的意义所在。
二、做个会说故事的孩子
1.以读促情
(1)分角色朗读
能够完整读好一篇故事,是会讲故事的前提。大部分的童话课文书后练习的第一条就是分角色朗读。童话故事人物众多,每个人物各不相同,分角色朗读可以快速地将角色性格定位。这样有趣的朗读形式也很受儿童欢迎。
(2)抓住特殊标点朗读
读好特殊标点符号是读好文章的关键。感叹号要读出感叹语气;问号要读出反问、质问的语气;省略号要语速放慢,音调降低。这些都是朗读文章的技巧。
2.以情促悟
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不够,领悟真谛学会复述故事,是会说故事的重点,也是难点。故事说得完整是说故事的前提条件。学会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有其训练的必要性。复述文章可以用画画的办法:先画出主线,即说出文章的主要脉络、中心思想;再画出细枝末节,即文章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景色描写;最后上色,即用上优美词汇。训练儿童复述故事时可以先让几个孩子说些他们最深刻的片段,然后教师帮助其串联成面,突出重点就可以了。
3.以悟促演
万事俱备后就剩下表演了。故事的精彩全靠演绎。表演故事前先熟悉故事情节,再加上动作神情,适当的时候可以添加道具,让儿童自己制作与自己演绎人物相符合的服装等等,也突出了童话故事本身的趣味性。
4.以演促写
儿童在阅读了大量的童话故事,有了一定的积淀之后,就会产生相应的审美反应,如狐狸是狡猾的、狼是凶残的。有了这些简单的审美反应,就会升华为一种审美的判断,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这给孩子自己创作故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故事的创作分为三步:第一,人物基调的判定,第二,故事情节的编排,第三,结尾的升华提升。
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在教学童话课文过程中,我们要把激发学生对童话的兴趣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可以用教育故事的形式记录我们的“故事教育”。讲故事只是形式,故事的力量来自形象,来自情感,来自趣味,来自对倾听者的尊重,来自心灵间的共鸣。具备了这些特质,无论怎样教,都一定会成为孩子喜欢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