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调整预设促进生成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2019-11-26邱丽春

名师在线 2019年19期
关键词:海力布老妇人预设

邱丽春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八中心小学,福建泉州 362000)

引 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积极推进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1]。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中,笔者经常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调整教学预设,加强引导,对学生的学习与思考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善于发现“亮点”

在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许多学生经常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提出一些非常有见地的观点,教师也难以预料到他们回答问题的各种可能。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善于抓住这些“亮点”,并及时地调整预设,使课堂更加精彩。

例如,笔者在一次区级公开课中教学《猎人海力布》这篇课文时,讲到最后一句“据说,现在还能找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呢”,突然有位学生提出疑问:“老师,大山都崩塌了,怎么还有可能找到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呢?”学生这一问,可真把笔者给问住了,这可是笔者备课时完全没有预设到的呀。但笔者马上就冷静下来,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学生:“有谁愿意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疑惑吗?”这个问题一抛出来,学生的积极性就马上被调动起来,纷纷举手发言:

生1:可能那块叫“海力布”的石头很重,没有崩塌。

生1 回答完,马上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

生2:我不同意刚才这位同学的看法,山都崩塌了,一块石头难道会比山还重吗?

生3:这不可能,石头那么重,而且人们又搬得那么匆忙,怎么可能把它拉走呢?

这时,笔者适时地加以引导:“刚才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但确实有点不符合实际情况,同学们可以从文章的体裁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出发进行思考。”学生受到了启发,立即又有人要发表观点了。

生4:这是一篇民间故事,故事的情节有的是虚构的,但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们对海力布的爱戴,能看出海力布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

生5:也有可能因为人们爱戴海力布,在重返家园时,给他重塑了雕像,现在看到的海力布的石头,可能就是人们后来给他重塑的雕像。

学生通过交流,深化了对文本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体悟。

二、及时挖掘“误点”

由于学生的认知存在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因为理解上的偏差,有时会有错误的想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敢于探究学生的这些“错误”并及时调整预设,使课堂更加精彩。

例如,笔者在教学《笔者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的意思。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自己的理解说出来同大家分享呢?

生1:鲁迅先生之所以会碰壁,是因为他经常走夜路,而且当时又没有路灯……

(“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生2(坏笑着插嘴):老师,鲁迅先生经常碰壁,是不是他视力不好呀?

(一时间,全班同学笑得更厉害了,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满脸通红,站在那儿手足无措。)

教师示意学生静下来后,引导学生思考道:“‘碰壁’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碰到墙壁’吗?它还有什么引申义?鲁迅先生说的‘四周黑洞洞的’是指天黑没有路灯吗?同学们可以结合教师上节课介绍的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理解。”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生3:“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是指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鲁迅先生在与反对派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

……

学生回答完后,教师进行了总结:“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采用了反问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以及鲁迅先生在与反对派斗争时受到的挫折和迫害。表现了鲁迅先生对反对派统治的憎恨和顽强斗争的革命精神,这也是鲁迅先生受到那么多人爱戴的原因。

这样就使原本一个错误的回答演绎成了学生感悟作者思想感情的资源。

三、顺应思维“分歧”

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差异,总会有一些独特的想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暴露许多新的思维,有的新颖奇特,有的则古怪荒谬。这时,教师要随机应变,顺应学生思维的分歧及时调整预设,让课堂更加精彩。

例如,笔者在教学《唯一的听众》一课时,学完文章需要进行总结,笔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个怎样的人?”学生思考后纷纷举起了小手,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1:这个老妇人是个慈祥的老人。

生2:这个老妇人是个懂得关爱、帮助年轻人的人。

听了学生的这些回答后,笔者刚准备要进行总结,这时,下面突然传来一个声音:“这个老妇人是个不诚实的人。”听到这个声音,很多同学都笑了起来,笔者也心里一震,略微迟疑地请那位学生说说这样认为的理由。

生3:这位老妇人明明听得见,却骗说她“耳朵聋了”,这就是不诚实的表现。

这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小组讨论:老妇人为什么要说谎呢?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后,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4:这是美丽的谎言,是为了保护“我”的自尊心。

生5:老妇人是个善解人意懂得孩子心理的人。“我”就是怕自己的琴声太难听而被嘲笑,才躲进小树林里练琴的。如果“我”知道老妇人是小提琴家,而且又听得见,就不敢再去林中练琴了。

……

在学生充分发表了见解后,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言而喻了,学生已然深刻地感受到了老妇人爱护年轻人、乐于培养年轻人的美好品质。

四、巧妙利用“尴尬”,及时调整预设

课堂教学是开放的、多向的信息交流活动。在开放的、多元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都处于多元变动之中。笔者在一次送教下乡活动中,执教过语文六年级的一首古诗《十五从军征》。因听课的教师比较多,刚上课时笔者有点紧张,在教学第一句诗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写板书“征和归”时,笔者把“归”写成了“规”。这时,下面的学生就在窃窃私语,有的在偷偷地笑,有的干脆直接大声喊出来:“教师,‘归’字写错了。”笔者一看板书,愣了一下,但马上就镇定了下来,微笑地对学生说:“同学们真认真,观察得真仔细,是教师不小心写错了。教师刚才在写板书时,头脑一直在想着一个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位老兵‘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呢?是封建社会关于服兵役的规定。而且,‘规’与‘归’又是同音字,所以就把‘归’错写成‘规’了。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封建社会的兵役规定吗?”。这样就很自然地化解了尴尬,又顺理成章地过渡到了下面要讲的内容——介绍古代兵役制度。

结 语

在课堂中,面对偶发事件,教师感到尴尬是很正常的。教师选择逃避或强制都是不明智的,而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将“尴尬”事件弥合在教学活动中,进入天衣无缝的妙境,使课堂出现无法预约的精彩,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2]。

猜你喜欢

海力布老妇人预设
坦然接受他人的好意
猎人海力布
也谈语文课堂教学的预设与生成
《猎人海力布》缩写
《猎人海力布》缩写
缩写《猎人海力布》
老妇人与店员
老妇人与店员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