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视域下陇南民间体育的传承路径研究*

2019-11-26袁筱平王晓玲贾社军

体育科技 2019年1期
关键词:陇南民间传统

袁筱平 王晓玲 贾社军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成县 742500)

“文化”,是中国语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如“礼记·乐记”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均指此义。“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如《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文”与“化”并联使用,在我国始于战国末年,成于西汉以后,如《说苑·指武》:“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1]文化一词从诞生就专注于精神领域,“以文教化”的思想使其作为人类社会的现实存在,有着与人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

中国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积淀形成的,具有相当成熟和相对稳定的形态。但是到了近代,主要指从鸦片战争开始,经过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传统文化大面积衰落、退化和淡化,退出广大群众的生活视野,形成了民族文化缺失、民族精神涣散的危机。从文化的视角来看,这看似是由于“西化”所形成的民族危机,但其从根本上就是一种文化的危机。民间体育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在我国的数量、种类和活动形式均居世界首位,曾一度是广大人民生产和生活,强健体魄、娱乐身心、情感交流与培养凝聚力的重要内容,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保贵财富和文化遗产。陇南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地处秦巴山区,是连接陕、甘(甘南藏族自治州)、川的交通要塞。境内有汉、回、藏、维吾尔、土、黎、白、苗等21个民族,高山、河谷、丘陵、盆地交错,是我国古代西部氐人和羌人活动的核心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多民族互相影响,互相融合,共同创造了陇南灿烂的地域文化,同时,这种众多民族的聚居和悠久的历史,也创造了陇南丰富独特的民间文化以及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民间体育活动。新时期,探索传统民间体育的传承途径对进一步保护和创新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有着积极而又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民间体育与文化融合

中国文化从殷周时起就是一个融会了多民族文化而形成的一个综合体,本身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民间体育是一笔重大的文化遗产。中国的民间体育数量之繁多,形式之多样,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诸如龙舟、舞龙、舞狮等民间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世界体育文化宝库。纵观中国民间体育发展史,它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但从近代开始,民间体育长期处于边缘化和亚文化的发展境地。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说,民间体育的发展现状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既从农业经济社会走向工业、技术、信息经济社会,特别是城市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从文化的意义上看,这其实是一场文化冲突。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与西方文化长期隔绝的环境中发展壮大的,具有本土性和民族性,它的变化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这显然是因为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结果在这场冲突中,西方现代体育以强势文化的姿态,对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生存空间乃至人们的信仰、价值观、乐趣等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从而对中国民间体育的发展造成了“竞争性抑制”和极大的弱化,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当我们理性地反观这场冲突的历史发展过程的时候,就会发现,这种弱化既不说明中国固有的传统的民间体育缺乏所谓体育的价值,也不完全在于西方现代体育抢占了民间体育的“地盘”,而主要是由于客观存在的历史条件和生存环境发生了变革,以至使民间体育失去了存续发展的机会和空间。这种“机会不平等”的竞争更进一步加剧了其它社会环境因素对它所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造成了民间体育的衰败和“被冷落”。

变化了的时空和环境使传统文化不可能按照原来的轨道来发展,所以任何试图要保持所谓“原汁原味”的“真实的”文化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是徒劳的。对于以民俗性为主要文化特征、以娱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民间体育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何实现与教育、全民健身、旅游、特色文化、地域文化等的全面融合,是挽救和保护民间体育的“一剂良方”。通过恢复、重建、复制、再造和创新等途径,以实现“留住文化空间,恢复文化记忆”的文化保护目的。陇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居住区,这里不仅有老官台、仰韶、马家窑、齐家、寺洼、秦等传统文化序列,文化底蕴深厚。而且现代秦文化、乞巧文化、红色文化、高山文化、傩文化、白马文化、茶马古道文化、阴平古道文化、青泥文化、西狭文化等已凝炼成新的文化序列。民间体育如何在保持体育基本健身、娱乐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实现与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是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民间体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文化融合是民间体育乃至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传承与发展的基本形态,也是最主要的路径之一。要实现文化融合需要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作为。首先,政府要认识到文化是民族的根系,要将富有特色、具有重要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的文化保护纳入规划体系之中,要以政府的态度、政策、措施为导向,加强对地方特色文化包括体育文化的引导,要通过制度为民间体育的传承与发展“搭平台”、“输养分”,将民间体育融入到文化发展的体系中综合进行谋划。如借助康县茶马古道文化大力推广“棒棒鞭”民间体艺;借助文县白马藏族文化宣传推广白马体育等。其次,政府要大力扶持和培育民间体育协会组织,对协会给予经费支持和政策优惠,充分调动和挖掘民间力量来发展民间体育,使之不仅成为全民健身的核心和纽带,而且成为民间体育活动的组织者、推广者、保护者和创新者。

2 民间体育与教育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民间体育的发展困难重重,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西方现代体育的冲击,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人们观念的转变,对民间体育和竞技体育在认识上的偏差等等,但在实践层面上与民间体育脱离学校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我国民间体育保护和发展的根本策略之一或必由之路就是必须要进入学校,向在校的青少年全面推广,利用教育的渠道来弘扬民族体育之文化。在实际操作层面,民间体育进学校的一个重要工作,是要结合地方传统,进行民间体育资源的发掘、改革与创新。活动开展渠道可以是体育课、课外活动、校内竞赛、校际竞赛、乡镇或县域竞赛等。如:在康县王坝一带流传的“棒棒鞭”已纳入王坝学区中小学的体育课程内容。2013年12月我们去考察时,从苟家庄村随机抽调到了 8名男女学生,最小年龄 6岁,最大年龄14岁,他们都会耍“棒棒鞭”就是最好的证明;再如西和县大水沟村小学,将滚铁环作为校本体育教材,不仅极大丰富了学校课程内容,传承了民间体育活动,该项活动也成为留守儿童来回往返于家和学校的重要伙伴和信号,成为了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高校开设舞狮、舞龙课程在我省也屡见不鲜,在东南部学校已形成浓厚的氛围。

2014 年,上海市中小学的调查结果显示,74.7%的学生、72.2%的体育教师、81.5%的家长都认为有必要在学校开展民间体育活动。有55.6%体育教师认为学校开展民间体育活动是可行的[2]。这说明民间体育进学校,在学生和教师甚至家长方面是有广泛思想基础和迫切需求的。民间体育进入学校,除了其重要的教育价值——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和技能,并为民间体育在全社会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娱乐健身,达到体育健康促进的目的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就是可以少花钱、多练习、还有趣。民间体育的开展一般不受场地、设备、人数和各种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影响。课间、课内外、双休日、节假日甚至是茶余饭后都极易开展,具有非常大的灵活性。这对于部分学校在体育场地、设施紧张、缺乏的情况下,通过开展民间体育活动一样可以收到良好的体育教育效果。

值得强调的是,民间体育进入学校,既不是要“独霸天下”,也不是要与田径、球类运动等这些所谓“现代”的学校体育内容“平分秋色”,而是要使二者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共同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3 民间体育与旅游结合

根据民间体育的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和民族特色等特点,结合地方自然资源优势,将民间体育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4]。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经济功能的同时,也融入健身、休闲和人文元素,是特色旅游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民间体育传承与发展的新兴路径。

21世纪是人类社会走向更加文明的新时代。科技化程度的提高和推广将会使更多的劳动力剩余,丰富的物产将使更多人的生活追求由物质转向精神。随着物产和劳动力的剩余,人们注重余暇休闲、注重融身心健康一体的休闲将会成为日益增长的强烈需求。因此,体育旅游将会成为旅游行业的一种新兴方式,而打造体育旅游休闲小镇、景区将是旅游业界的主打特色。

陇南由于文化底蕴厚重,区、县地域特色文化鲜明,已形成了多文化交错发展的特色旅游。如:文县的白马风情线、天池景区;武都万象洞;康县阳坝;宕昌官鹅沟、哈达浦;成县西峡、鸡峰山等。各区县都各有特色,并且已形成了较好的文化氛围。目前这些旅游主要是自然旅游和观光旅游。在休闲、健身、养生、体验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如何探寻、开发、推动和促进“体育+旅游”深度融合,将会是陇南更好发挥自然资源,打造特色旅游的突破口。

体育与旅游的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旅游主管部门从陇南全区高度做好统筹规划,更需要每个景区根据自己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实际进行挖掘改造,还需要一个动态智能库的支撑、宣传、培育和指导[3]。目前,陇南区域体育旅游可根据以下三个思路进行规划:一是根据每个景区路程特点,综合建立“健身步道”,根据景区总里程,测量其运动时间、强度和能量消耗基本情况,为游客提供健身指数,使其在旅游的同时能够清楚地意识到健身的作用和价值。二是将一些极具特色的民间体育,以展演的形式进行表演;将一些特色民间体育器材,如手工沙包、鸡毛毽子、木制陀螺,甚至于小狮子头、小纸灯等,分区域按计划进行表演和消售等。三是,根据陇南民族风情打造体育运动休闲小镇,如根据康县海拔较低的地域优势可在康县建立一个西北部低海拔体育运动训练、休闲小镇;可根据文县白马文化建立一个白马风情体育运动休闲健身养生小镇等。这些思路和举措对进一步丰富和充实陇南旅游产业,拉动和刺激旅游消费将会是积极而有重要的方式。

4 民间体育与全民健身结合

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16-2020)》(简称计划)指出:挖掘和整理我国传统体育医疗、保健、康复等方面的宝贵遗产,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并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发展民间传统体育不仅在《计划》中被明确纳入,而且在《健康中国2030发展规划》中也把如何因地制宜开发保护、发展利用传统体育来提高全民健康列为了重要内容之一。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体育有着良好的健身娱乐功能,在全民健身运动中有着现代竞技体育无法替代的地位。新时期,民间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需要理论、需要“模式”,但更需要实践,应当直面现实,找准出路,立足实践,作可行性调研[5]。

根据陇南地域文化特征,发展和保护陇南民间体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借助全民健身大舞台引导和鼓励民间体育发展。当前,全民健身活动参与者、组织比较好、群众基础好,位列前两位的应该是广场舞和太极拳,其中广场舞是女性最喜爱的锻炼项目,且参与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除这两项外,我们是否考虑可以借助这种良好的氛围和参与热情,组织开展分区、县、乡的踢毽子比赛?或是跳绳、打沙包、滚铁环比赛?也可以组织年度或季度的单项或综合比赛,以竞赛为杠杆,来撬动民间体育的再生长。第二,借助民俗节庆,大力扶持民间传统体育的开展。时令节庆期间举行的特色文化活动是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平台和窗口。就体育而言,每年闹元宵期间的社火是传统体育展现的大平台,也是村落文化、民众凝聚力和全民健身的重要形式。社火的表演内容流传至今,在保存浓郁体育元素的基础上,其作用和意义早超越了传统体育的范畴,如舞龙、舞狮、龙舟竞渡等运动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象征。保护和发展“社火”这一民间体育的优良传统,以保证民间体育的稳定传承和蓬勃发展。第三,借助陇南农耕文化基础,开发和打造新兴民间体育运动。陇南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广大民众是以农耕作为生产力基础的。但近些年来的退耕还林政策、农村经济作物政策,使得大片土地改变了它原有的使命和用途,同时也使最基本的农耕技能失去了用武之地。在东南沿海已出现了农耕运动会,即将最基本的除草、犁地、割麦子等动作借助道具和模拟场景来展现。这是新时代的新兴民间身体创新发展的新平台,也是新兴民间体育的重要元素和内容。

综上所述,面对文化全球化浪潮,中国传统体育应该积极面对,站在更高的人文视角,进一步弘扬传统体育文化精神,顺应文化发展规律,以更加包容的胸襟、更加开放的态度,积极与文化、教育、全民健身、旅游等社会文化发展融合,探寻新的生存方式。愿民间体育在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同时,也衷心希望民间体育在实现全民健康中发挥积极作用,共圆中国梦。

猜你喜欢

陇南民间传统
陇南茴香籽中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测定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陇南记忆
圆梦陇南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