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啤酒大使”丁雪松:中国第一位女大使

2019-11-26张兵

恋爱婚姻家庭 2019年33期
关键词:雪松丹麦大使

◎文/张兵

30年前,新中国第一位女大使丁雪松出现在荷兰外交界时,引来一片惊羡的目光和私语声。报界报道时,特别注意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人员服饰上的变化:“老式的毛服被精细的中国丝绸代替了……”

啤酒大使

从1979年到1984年,丁雪松先后在荷兰和丹麦做大使。时值改革开放之初,中央领导已明确提出,要设法利用外国资金及引进先进技术以促进国内建设事业发展。丁大使想,时代不同了,作为使馆的一把手,不仅要抓政治,而且要下大力气抓经济。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加大经济调研力度。丹麦对外贷款数额虽不大,但对急需资金的我国来说不无小补。使馆积极为国内各省市牵线搭桥,利用第一笔无息贷款,在黑龙江省安达建起了一座乳品厂。两年后,安达牌奶粉上市,并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一位中央领导专门批示道:“做得很认真。与外资合作门路和同第二世界国家合作门路还很多,希望努力打开新局面。”与此同时,丁雪松还惦记着丹麦嘉士伯啤酒生产技术。记得1980年,她在北京报纸上看到一个耐人寻味的标题:“借问啤酒何处有?”当时,人们为了能喝到一点啤酒,抱着暖瓶,端着罐子,顶着烈日在饭馆门前排长龙。还听说,时任副总理的万里对北京人喝不上啤酒很生气,曾过问此事。

经过丁雪松国内国外的多次奔波,穿针引线,反复磋商,终于有了满意的结果:北京将建一座年产10万吨的啤酒厂。丹麦提供优惠贷款,并在关键车间开展中丹经济技术合作,同时还提供一笔无息贷款用来建造一个食品研究中心。至此,中国当时最现代化的北京华都啤酒厂终于破土动工了。3年后,啤酒厂正式出酒,北京啤酒奇缺的问题终于解决。为此,丹麦啤酒厂的老总诙谐地称丁雪松为“啤酒大使”。

见证友谊的船舶圣母

在欧洲,人们把新建船舶的下水看作是一个婴儿的诞生。每逢此时,往往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社会知名女士为它主持下水仪式。届时,这位“圣母”将手中的一瓶香槟酒掷向船头,酒瓶撞得越粉碎,越是吉利。

1982年10月19日,丹麦BW造船厂为中国建造的第四艘远洋轮“台洲海”号举行下水仪式。丹麦工业大臣伊布·斯泰特和丁雪松大使先后致词,都为丹中两国卓有成效的经贸合作感到高兴,也为“台洲海”的诞生祝福。当丁大使紧握着拴有红丝带的香槟酒瓶用力甩出后,酒瓶如离弦的箭迅速飞向船头,只听“砰”地一声,香槟酒花四溅。顿时,船上、岸上响起一片掌声和欢呼声。站在甲板上的几十名中国船员尤为高兴,因为这象征着“台洲海”顺利诞生了,它将一帆风顺地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

在20世纪80年代国际航运市场运价低、柴油费用上涨的情况下,这种远洋经济型船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当时,上海造船厂及其镇江柴油机分厂利用丹麦先进技术和为我国培训技术人员等合作方式,已建造出低速船用柴油机,并用于我国出口的船舶。现在,中国的造船业已取得长足进展,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我们不应忘记丹麦这位启蒙老师。作为彼时的中国驻丹麦大使丁雪松对此也备感欣慰。

在丁雪松离任时,丹麦最大的国际贸易公司总经理为她饯行时说:“丁大使把高雅的风度与职业的外交和卓越的才能结合得天衣无缝。”外交大臣彦森则表示:“您在哥本哈根留下了令人尊敬的声誉,这不仅指您的精力和能力,而且还有您与你们高度文明国家相称的老练的工作。”女王玛格丽特说:“在您的任期中,丹中两国关系越来越好,而且两国合作项目还在继续增加。”

抗大高才生

1918年5月27日出生于重庆木洞镇上的丁雪松,听着川江号子,送走了苦涩的童年。她逆水行舟,到重庆求学。18岁时,她在《商务日报》上呐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次年当选为重庆妇女救国会常委,并于年底参加中国共产党,奔赴延安。1938年1月她到达延安,融入了革命的洪流。在抗大,她亲耳聆听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的演讲,还受过“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教育。抗大的军事课程也占相当比重,后来又开展生产自救运动,开荒种地,十八般武艺样样都教。1939年初,中央作出了加强妇女工作的决定,创办女子大学。丁雪松被分到女大高级班学习,并成了这支英姿飒爽的娘子军的大队长,故又有“女大侠”的绰号。女子大学创办两年间,先后培训了1000多名女干部。她们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血与火的考验。后来,她们中的不少人成为各行各业的专家及许多重要岗位的领导,轰轰烈烈地或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在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涌现过如此众多、杰出的女性;从来不曾有一所学校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培育出如此规模的“出类拔萃”的女性。其原因主要就是她们都有一种强烈的人生追求——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富强而奋斗。丁雪松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941年底,李鼎铭当选为边区政府副主席。丁雪松被派去给李当秘书。

丁雪松在回忆延安8年时曾说:“那是我一生中的重要历程,承前启后,为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曾长期从事民间外交

丁大使的外交才干非一日之功,早在20世纪50年代,她同丈夫郑律成从朝鲜归来后,就进入外交领域了。从中央对外联络部到国务院外办,她先后在王稼祥部长和周恩来总理身边工作。后来她去对外友协工作,先后任秘书长和副会长,直到后来做大使。

多年的革命历练,铸就了丁雪松钢铁般的意志和溶化在血液中的革命信仰。她接待过许多重要的外国客人,其中有不少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如著名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的夫人、加拿大的文幼章、卢森堡的弗朗克、荷兰著名导演伊文斯、英籍女作家韩素音等。她按周总理的教导,要给朋友看好的一面,也要看差的一面,使客人对中国有全面的了解。她率团和随团出访,足迹遍及亚、欧、北美和拉丁美洲,为祖国赢得了鲜花、荣誉和掌声。

1977年,她第一次带团出国,率领上海芭蕾舞团访问法国和加拿大。丁雪松深感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要带好这个团,就必须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包括节目的选择、演员的敲定、文字资料、思想动员、组织工作、国内外的协调等,特别繁杂、琐碎。

出访非常成功,“整个巴黎为之鼓掌”“加拿大沸腾起来了”“受到国宾红地毯接待”。一位加拿大外交官称:“从他们的行动中,可以看到一个从容、安详的北京政权的某些征候。”3个月后,丁雪松又奉命率中国艺术团访问北欧五国,同样获得成功。丹麦一位大臣风趣地说,现在丹麦内阁成员都在“排着队等候访华”。在出访归来的总结报告中,丁雪松适时提出了引进北欧先进技术的建议,使艺术团的访问成了中国对外寻求经济技术合作的先导。

丁雪松到了晚年,依旧注重仪表,风度翩然。2007年,她把多年从事外交事业积攒下来的10件珍贵文物都捐给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2011年5月29日,丁雪松病逝于北京,享年93岁。

猜你喜欢

雪松丹麦大使
我是菱大使
A FRACTIONAL NONLINEAR EVOLUTIONARY DELAY SYSTEM DRIVEN BY A HEMI-VARIATIONAL INEQUALITY IN BANACH SPACES∗
微笑大使
赵雪松书法作品
真相
牛雪松教授简介
丹麦Skovbakken小学
小狗大使
赵雪松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