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为儿童写作打开多彩之门
2019-11-25朱惠慧
朱惠慧
无话可说,畏惧写作,语言缺乏精彩之处等,是儿童习作的通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不善于捕捉转瞬即逝的生活画面,日常练笔中缺少提炼素材的能力。如何打破传统写作教学的桎梏,还写作生活的源头活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学习。”鉴于此,我们结合儿童成长的内在规律,将目光投向了基于生活教育的微课程开发与实施,并通过微课程与写作教学牵手,为儿童的自主表达、创意表达打开了一扇多彩之门。
一、节气课程:依托活动,贴近生活,提炼鲜活的写作教学资源
基于生活教育的微课程,其基础理论核心是“适切儿童”,因此课程开发强调充分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强调关照儿童的真实生活,且与儿童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如“农历课程”之“秋到行知园”,我们根据小学低中高不同年段儿童的特点,一方面设计开发丰富多彩的主题读本,帮助儿童在阅读中积累,为表达提供必要的储备;另一方面,借助学科联动,通过“秋的记忆”“蓝天下的课堂”等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实现了课程的跨界实施。金秋十月,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认识事物、体验劳动、品尝果实、装扮校园,学校行知园里呈现出一派“欢乐陶娃庆丰收”的热闹景象。经过老师们的精心设计,微课程体现了“微而不小”的特点,听、说、读、写、画、唱,孩子们在活动中,自由呼吸,快乐成长。而走进田间地头,找寻南瓜、冬瓜、葫芦王等的难忘记忆,摘茄子、豆角,挖红薯时的劳作艰辛,亲手制作水果拼盘,与家人分享的精心创意,以及一起品尝香甜可口的南瓜粥的甜蜜时刻……每一个瞬间,对孩子们而言都那么真实、清晰。
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的确,当孩子们带着真切的体验,再次回到课堂时,那酣畅的表达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共鸣,更有鲜活、快乐的文字在笔尖流淌,可谓情动而辞发!
二、剧本写作课程:激活教材,以演促写,锤炼言语表达的能力
“剧本写作”是笔者带领学生从课本、童话、生活等处取材,根据儿童自身的经验和理解,進行剧本改编和创作的微型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在改编的选材上加以引导,即选择叙述性而不是议论性为主的文章,且人物性格鲜明,适合编写对话和有矛盾冲突的文章。在改编的过程中,还注重引导学生仔细揣摩文本,大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台词凸显人物性格和推进戏剧情节。例如教学《九色鹿》一课,教师首先指导学生细读文本,在感受九色鹿、调达、国王、皇后等人物鲜明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白好的台词是与人物性格相匹配的,要表现人物独一无二的鲜明特点,且台词的设置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不可随意为之。在写好台词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尝试写好舞台提示,包括舞台布景、人物讲话的姿态、人物的穿着等,让学生明白,好的舞台提示能让演员更好地体会剧本,更好地表现人物。
实践证明,剧本写作,由于目标单纯、内容明确、环节清晰,便于课堂教学、活动、检测、反馈。由于目标的微化、内容的微化和写作教学框架的微化,写作指导更容易到落实处,学生也更容易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更加有效。
三、时评课程:关注社会,将触角伸向时事新闻,提高读写结合的效率
进入小学高年级,如何引导学生关注身边事,培养学生必备的社会观察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思辨能力?教师不妨给学生创设一些分享的机会,让他们在全班讲述自己平时收看、收听的新闻,或耳闻、目睹的事情,并发表自己的见解。重庆万洲公交车坠江事件发生后,笔者就“你如何看待该事件”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了大讨论。同学们有理有据,畅所欲言,最终把讨论的焦点聚集在了“如何控制情绪”的话题上,有学生还洋洋洒洒写下了千字的演讲稿,有力的举证、流畅的表达、准确的用词、极强的逻辑,完全超出了小学生的习作范畴,下要保底,上不封顶,这也是习作教学所需要的。
为更好地践行“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笔者每周还定时让学生轮流上台爆料新闻,并要求进行简短评论。暑假期间,学生动手制作新闻剪报、发表时评。朱光潜先生说,在同一棵松树面前,木商看到的是松树的实用价值,科学家探究的是松树的成长规律,艺术家则持欣赏的态度。教师之教,不在于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让学生始终葆有对生活的新鲜感和好奇心,同时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诚然,微课程的操作形式还有很多,微课程与儿童写作的融合也远不止于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微课程是通往儿童乐于表达、快意写作的炫彩之门。只有围绕学生的本真诉求,进行科学、有效的微课程开发与实施,才能真正地促进学生在至美至纯、至真至善的言语乐园里徜徉、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