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管理模式在儿科输液室药品管理中的实践研究

2019-11-25崔绘芝

中国卫生产业 2019年24期

崔绘芝

[摘要] 目的 探讨风险管理模式在儿科输液室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5例输液患儿,实施风险管理,作为观察组;选取2015年1—12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5例输液患儿,实施常规药品管理,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管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工作失误率、护理投诉率、患儿家属满意度以及护理人员考核优良率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儿科输液室药品管理中实施在风险管理模式,可明显降低儿科输液室不良事件以及工作人员失误的发生,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以及护理人员专业技能。

[关键词] 儿科输液室;藥品管理;风险管理模式;输液指标

[中图分类号] R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9)08(c)-0127-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risk management mode in drug management of pediatric infusion room. Methods Eighty-five infusion children who were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6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Risk management was performed as an observation group. 85 infusions were receiv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5, implemented routine drug management, as a control group, compare the management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work error rate, nursing complaint rate, family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staff and excellent rate of nursing staff assessment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isk management mode in pediatric infusion room drug management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ediatric infusion room adverse events and staff turnover,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family members and the professional skills of nursing staff.

[Key words] Pediatric infusion room; Drug management; Risk management mode; Infusion index

输液室作为医院重要科室之一,负责门诊治疗。但由于管理水平、人力资源以及患者对于门诊输液缺乏正确认知等因素的影响,工作中存在各种风险因素,在儿科输液室中更为明显,护理风险对护理质量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及患儿生命健康[1]。因此,临床应积极采取措施评估与处理儿科输液室中存在问题,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该文主要探讨风险管理模式在儿科输液室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5例输液患儿,实施风险管理,作为观察组;选取2015年1—12月期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85例输液患儿,实施常规药品管理,作为对照组。对照组85例,男患儿45例,女患儿40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5.16±1.38)岁。观察组85例,男患儿41例,女患儿44例;年龄3~8岁,平均年龄(5.27±1.26)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该院儿科输液室工作的共有21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2~43岁,平均(32.56±8.92)岁,其中有7名主管护师,6名护师,8名护士。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药品管理,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模式,具体为:①医院管理部门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参加护理风险管理培训会,使护理人员明白护理风险管理目的与方法等。通过例举临床典型实例,丰富护理人员临床经验,提升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每月定期召开研讨会,鼓励各护理人员相互交流与讨论输液室中存在风险,分享临床工作经验。②对于血管条件不佳患儿,需安排职称较高护理人员实施穿刺,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不必要麻烦。③护理人员应熟练掌握沟通技巧,主动与患儿及其家属沟通,了解患儿情绪变化以及家属期待,采用有效语言向患儿及其家属普及输液治疗优点以及配合事项,重视患儿主诉。在输液室显眼位置设置注意事项告知牌,加强巡查,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处理。

1.3  观察指标

①两组患儿输液相关指标。包括不良事件发生率、工作失误率、护理投诉率、患儿家属满意度等。其中不良事件有注射部位红肿、液体渗漏、针头脱落等;工作失误包括换药失误、配置失误等;患儿家属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评价患者满意度,分值0~100分,其中90分及以上,视为非常满意;80~89分为满意,低于80分为不满意。②两组护理人员工作考核结果。由护士长以及医院监管部门对该文护理人员工作情况进行评价,包括技能、理论知识以及服务态度3部分得分。不及格:得分<90分;優秀:得分>95分。

1.4  统计方法

研究85例输液患儿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患儿家属满意度(x±s)采用t检验,不良事件发生率、工作失误率、护理投诉率、工作考核结果[n(%)]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输液相关指标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3.53%)、工作失误率(0.00%)、护理投诉率(1.18%)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2.94%、5.88%、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人员工作考核结果

观察组考核优秀率(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临床工作中均存在不同程度护理风险,护理风险是指住院患者在接受护理服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不安全事件,具有复杂性、多样性以及不确定性,近几年逐渐获得越来越多护理人员关注,对于患者以及医护人员存在不同程度影响[2]。门诊输液室作为最基层医疗护理部门,患者多为老年、儿童等特殊群体,人流量大,治疗时间较为集中,接待病种以及涉及药物均呈现多样性,环境中充斥着各种病原菌,即使是轻微刺激也可能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引发护患纠纷,常规护理管理方案已经难以为应对[3-5]。风险管理属于一种逻辑以及系统方法的独有术语,目的在于保护患者切身利益。要求各护理人员积极收集、监控并评估周围环境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信息,及时发现并处理其中存在的风险,通过实施系统化护理措施将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降至最低程度,保障患者治疗安全。该文将风险管理应用于输液室患儿中,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各项输液指标以及护理人员工作考核优良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实施风险管理可有效降低输液室中不良事件、工作人员失误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医院护理纠纷主要来源于器械、护理人员与患者。护理风险管理针对以上纠纷来源从以下进行干预:①改善门诊输液室环境与设施,加大资金投入;②患儿自理能力差,属于弱势群体,护理管理加强巡查次数,实施更加仔细护理;③根据患儿中常见风险问题以及科室实际条件制定护理流程规范;④明确告知家属输液中注意事项,并在公共区域设置提示牌,方便患儿及其家属阅读。通过以上方式积极预防输液室各种风险的发生,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综上所述,在儿科输液室药品管理中实施风险管理模式,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淑贤,张赞,桑彤,等.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药品检验机构仪器设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与控制[J].中国药学杂志,2018,53(1):72-75.

[2]  陈启蓉,张心梅,李佳静,等.护理绩效垂直管理模式在提高儿科护士满意度中的效果评价[J].重庆医学,2016,45(34):4879-4881.

[3]  王亚楠,李平,叶苓,等.静脉输液监测装置在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7,33(5):831-834.

[4]  方亚燕,汤燕芬,杨潇青.健康教育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15(6):831-832.

[5]  沈艳红,赵线,万红.优质护理服务在小儿输液室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学,2016(1):55-57.

(收稿日期:2019-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