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科技创新战略的路径选择

2019-11-25赵刚

求知 2019年11期
关键词:总书记习近平科技

赵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他反复强调必须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抢抓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依靠科技创新走上世界科技强国之路。当前,中国科技发展的国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极端贸易保护措施,破坏了国际经济秩序,伤害了包括中美经贸交往在内的全球经贸关系。未来,中国科技创新面临的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因此坚持改革开放,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将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道路。

一、坚持全面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可见,创新是全领域覆盖的,其中科技创新是核心。

1.推动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重视理论创新,而且擅长理论创新。在他的带领下,中国在改革发展、对外开放、社会治理、党的建设等方面均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他发表的系列重要讲话更是这些成果的精华。问题意识、战略思维、辩证分析、人民立场、求真务实和大众话语是其理论创新的六个重要特征。面对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中国正在走的是一条前无古人的道路,没有现成的、完全适用的理论作为指导,必须“摸着石头过河”,大胆推进理论创新。

2.加快制度创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准确把握改革试点方向,把制度创新作为核心任务,发挥试点对全局改革的示范、突破、带动作用;要加强试点工作统筹,科学组织实施,及时总结推广。当前,制度改革滞后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相关部门必须加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形成合理、完善的制度体系。

3.加强科技创新。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两院院士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发了全球经济结构的重塑,科学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经济发展的质量越来越取决于其中的科技含量。可以说,没有高质量的科技供给,就没有高质量的经济发展。2016年,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一书在全国出版发行,其中包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思想和认识。面对建成创新型国家的任务,我国亟待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瓶颈,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革命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4.激活文化创新。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但目前,我国文化娱乐企业创新力强,创新资源较为丰富,创新绩效优;而文化传播企业创新力弱,创新环境差,创新资源较为匮乏,传播绩效弱。中国需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不断发扬光大,同时也需要吸收国外先进文化,不断创新文化内容和展现形式,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二、实现全链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要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聚焦国家战略目标,集中资源、形成合力,突破关系国计民生和经济命脉的重大关键科技问题。可见,创新是全环节覆盖的,包括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

1.打通产业链。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时指出,要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全国有5100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每年完成科研成果3万项,但其中能转化并批量生产的仅20%左右,形成产业规模的僅有5%,而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可以高达70%-80% 。创新必须是为了推动产业发展而创新,必须有益于社会,如果只是作为研究成果而束之高阁,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就要加强政产学研相结合,尤其是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其他部门要为企业创新提供各种完善的服务。

2.部署创新链。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调研时曾经强调,现在的创新并不一定是个别领域的孤军深入和单点突破,形成创新链条非常有价值,要“促进创新链、产业链、市场需求有机衔接,争当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军”。创新链包括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中间试验、企业孵化(商品化)、规模化生产等环节 。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在基础研究领域还比较薄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基础研究重要成果产出能力仍有较大的进步空间,如生命科学领域多数学科的世界份额只有2%左右,而同期美国这些学科的世界份额约在50%,我国学术影响力发展相对滞后,学术成果较少受到科技强国的关注 。根据木桶理论,如果创新各环节存在非常明显的短板,将极大地拉低整体的创新水平。因此,补齐基础研究短板势在必行,要充分调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力量,分工合作、优势互补。

3.完善资金链。对产业链、创新链的重视程度,最直接的反映是在资金链上,反映在创新资金的分配上。从总体情况来看,中国的研发资金规模庞大。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2015年科学报告:面向2030》显示,目前美国用于研发的投资占全球28%,中国紧随其后(20%),超越欧盟(19%)和日本(10%),占世界人口67%的其他地区仅占全球研发投资的23%。但是,中国研发资金的分配并不合理:一是基础研究占比低,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的比例一直处于5%左右;二是企业占比低,国家的基础研究经费大多投向了高校,企业很难有机会获得支持。因此,调整和优化资金链是提高我国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举措。

三、面向全球创新

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强调自主创新,不是关起门来搞研发,一定要坚持开放创新,只有跟高手过招才知道差距,不能夜郎自大”;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调研时又强调,“我国的经济体量到了现在这个块头,科技创新完全依赖国外是不可持续的。我们毫不动摇坚持开放战略,但必须在开放中推进自主创新”。可见,创新要实现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结合,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以国际大科学大工程和计划、“一带一路”建设、国际组织、创新型全球公司、全球创新中心为抓手,提升全球视野,开阔全球胸怀,更灵活地运用全球性思维,以全球创新助力自主创新。

1.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大工程和计划。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明确指出,“要积极主动整合和利用好全球创新资源,从我国现实需求、发展需求出发,有选择、有重点地参加国际大科学装置和科研基地及其中心建设和利用”。近年来,我国积极参与了很多国际大科学工程和计划,包括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脑计划、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大型强子对撞机、全球对地观测系统、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等,参与这些计划能够帮助中国在相关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2.共建“一带一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罗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中阿共建“一带一路”和平、创新、引领、治理、交融的五大理念,开展促进稳定、创新合作、产能对接、增进友好四大行动,并指出要“做中东和平的建设者、中东发展的推动者、中东工业化的助推者、中东稳定的支持者、中东民心交融的合作伙伴”。可见,创新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理念和原则,中国要采取創新性的思路、创新性的模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同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

3.打造创新型全球公司。习近平总书记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强调,中国公平公正对待包括外商投资企业在内的所有市场主体,欢迎跨国公司同中国企业开展各种形式合作。跨国企业是创新型全球公司的突出代表,它们已经不断加大在华创新力度。目前,66%的企业在中国进行研发以满足全球市场需求,25%的受访者指出其在华研发的附加值高于其他地区。未来10年,将有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展全球化创新。中国需要充分发挥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力量,同时也要积极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

作者系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素娟

猜你喜欢

总书记习近平科技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科技在线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