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自救之策
2019-11-25晏建怀
晏建怀
历代功臣不得善终的例子不胜枚举,单是汉初的韩信、彭越、英布诸位异姓王,都是汉高帝刘邦“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结果。而“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往往是从“疑”字开端,对权力的迷恋,让皇帝疑神疑鬼。臣属不能释“疑”,皇帝夜不成寐,必致大祸临头;释“疑”及时,皇帝安然就枕,则或能前嫌尽弃,兔死而狗不烹,甚至成为功狗、功人,高位而富贵善终。对于刘邦来说,萧何尽职尽责,一心一意,应该是最忠心的一个吧?但是,刘邦照样怀疑他,萧何因此三次险蹈危机,几近罹祸,好在,他经高人指点,应对及时,最后幸免于难。然观其过程,也确实万分惊心。
刘邦第一次疑,萧何以“自剖”应对。楚汉战争开始以来,作为丞相的萧何,坐镇栎阳(今陕西临潼东北),制定法令,管理郡县,源源不断地为在前线战斗的刘邦补给粮草军需,可谓日理万机,殚精竭虑。然而,如此拼命为刘邦打算的萧何,却莫名其妙地受到刘邦的猜忌。《史記·萧相国世家》记载说:“汉三年(前204),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刘邦与项羽相持于京索(今河南荥阳南部,东起豫龙镇京襄城,西至索河)一带,战争胜负难料,危机丛生,刘邦却特派使者回关中,再三“慰劳”萧何。表面“慰劳”,实含“深意”。萧何只顾埋头做事,没觉察出这种异常,但他身边的谋士鲍生却对刘邦的态度洞若观火,他因此拜见萧何说:“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萧何一听,恍然大悟:看似慰劳,实则试探,刘邦在猜疑自己呀!忙向鲍生求教应对之策。鲍生给萧何的计策是:自剖心迹,表明忠心。他说:“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萧何依计而行,将子孙兄弟中能够打仗的人悉数打发到刘邦军前效力,以此表明与刘邦同生死、共存亡的忠心。于是,“汉王大说(悦)”,一场危机,迎刃而解。
刘邦第二次疑,萧何以“自谦”应对。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即刘邦称帝后的第七年,总掌赵、代两地兵马的阳夏侯、赵国相国陈豨自立为代王,举兵反叛。刘邦率军出关,亲征陈豨。就在他亲征的这段时间,皇后吕氏借力萧何,将贬为淮阴侯的韩信诱骗至长乐宫钟室斩杀,替刘邦除掉了一大心腹之患。当得到韩信已诛的消息后,刘邦大喜,立即安排特使快马加鞭赶回长安,宣诏嘉奖:“拜丞相(萧)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由丞相重用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安排一名都尉率五百兵士组成相国卫队,对于萧何来说,可谓加官进爵、优宠无双。所以,文武百官亲朋好友纷纷登门道贺,萧何亦人逢喜事精神爽。
就在萧何眉开眼笑之际,曾任过秦朝东陵侯、如今沦落为一介瓜农的召平却很不识趣,以“哀吊”的名义前来拜见萧何说:“祸自此始矣!”并陈述理由说,皇上栉风沐雨,征战于外,你作为京城留守,既不用长途跋涉,更无须冲锋陷阵,然而,皇上却独给你加官进爵,还为你配备专门的卫队扈从。这难道真是优宠吗?非也,这是由于韩信刚刚因谋反之罪被诛,皇上由此及彼,开始怀疑你了,再疑下去必有性命之忧。随后,召平建议说:“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则上心说。”萧何听后,幡然醒悟,深以为然,马上按照召平的办法,以自谦而诚恳的态度,向皇帝上书,坚辞封赏,还把自己的家财悉数捐出,作为朝廷军费。刘邦阅后,马上批准,对其捐出的家财,亦欣然笑纳。
刘邦第三次疑,萧何以“自污”应对。刘邦对萧何的疑心,并未因为他辞去封赏、捐出家财而完全消释。第二年秋,英布反叛,刘邦又率军亲征。他在战斗激烈、胜负未卜、需要高度专注的情况下,却不厌其烦地派专门使者回京,频频询问萧何在做些什么。当然,萧何每次都如实汇报,并且更加努力地安抚百姓,倾其所有支援军队,但刘邦依然不断派使者来询问,萧何非常奇怪。就在他百思不得其解之际,又来了一个“报丧”的门客,对萧何说:“君灭族不久矣!”萧何大惊。门客解释说,你位为相国,功居第一(是指刘邦登基后论功行赏,萧何被确定为功劳最大、位次第一),无以复加。但你入关以来的十多年间,一直勤政爱民,深得民心。皇上屡屡派特使来询问,无非怕你的廉洁和勤奋,赢得了民心,继而动摇关中。因此,门客建议:“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你何不多买些田宅,并以低价赊购和借贷来自污名节呢?这样,皇上才会对你放心。萧何依计而行,用低价强买民田、民宅,还放高利贷,自损形象。刘邦听说后,“乃大说”,不仅心安,而且大喜!
刘邦三次起疑,萧何分别以自剖、自谦、自污应对,终于使多疑的皇帝放下了疑心,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没有重蹈韩信们“兔死狗烹”的覆辙。
(责任编辑:武学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