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通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

2019-11-25邱岩戴青青杨建成

商业经济研究 2019年22期
关键词:流通业国民经济

邱岩 戴青青 杨建成

内容摘要: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业发展对经济有着提质增效的作用。文章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流通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绩效的影响作用,并利用全国省级面板数据以及SFA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实证检验表明,流通业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绩效具有正向的外溢效应,对此文章进一步研究了流通业发展受政策与制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流通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绩效的外溢作用也受到政策以及制度的影响。最后文章提出良好的政策以及制度可以推动流通业发展,进而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流通业   经济发展绩效   外溢效应   国民经济

流通业发展提升经济发展绩效的渠道分析

对经济发展绩效来说,流通业对其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其一,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具有吸纳社会就业的效应。分析历年统计数据可以发现,在我国吸纳社会就业方面,流通业发挥着明显的作用。1990-2014年这一期间,我国流通业就业人数呈上升趋势,同时工农业吸纳就业人数逐渐下降。流通业在1990年吸纳就业人数4406万人,在2014年流通业吸纳就业人数10570万人,流通业新增6164万就业人员,占非农产业所有新增就业人员的21.8%。通过就业弹性可以发现(见图1),在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平均就业弹性是0.21,而同一时期流通业就业弹性是0.37,和工业相比流通业的就业弹性高出0.16%。换言之,和工业相比流通业吸纳的就业比重高出0.16个百分点。

其二,流通业作为中间要素投入,在工农业生产中的作用逐渐增强。目前我国工业已进入新时期,工业开始转型升级,工业转型具有以下三点和以往不同的特点和涵义:第一,工业由高排放、高污染转型为绿色、低碳生产,工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节能减排;第二,由劳动密集型向人才密集型转变,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通过实现技术创新,加快产业链升级;第三,由投资驱动增长模式转变为三大需求协调拉动,以此实现了工业增长动力机制的转变。对此只有正确对待流通业和工业的关系、加快制造业升级、促进流通业发展,才能达到上述转变。对于农业来说,要想实现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就需要让专业化商贸流通服务充分发挥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而专业化商贸流通服务包括农业信息服务、农资流通、冷链物流、市场营销等。

流通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绩效关系的实证检验

(一)数据、变量和模型

本研究选取技术效率以衡量济发展绩效指标。技术效率是指经济体实际生产曲线接近技术前沿的程度。实际生产曲线越接近生产前沿,就意味着其同样劳动及资本投入的产出值更大。换言之,经济发展绩效越好,其经济生产效率就越高。学术界一般运用数学规划和经济计量法度量技术效率。数学规划方法主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经济计量方法主要采用随机前沿模型(SFA)法。虽然数据规划方法计算简单且限制不多,但其不具备统计学性质,所以不能用来统计检验参数估计值。而经济计量方法以具体的函数形式及特定的假设条件为依托,其经济理论基础牢靠,可以用于统计检验参数估计值以及模型设定。对此,本研究运用的模型为随机前沿模型(SFA)法,该模型可以同时参数估计技术效率和效率影响因素。前沿生产函数利用C-D生产函数形式,建构以下模型:

(1)

其中,省份年的劳动投入、资本投入以及产出分别用Lit、Kit、Yit进行表示;待估参数为β0、β1、β2;时间与省份分别用t、i表示;回归方程的随机扰动项用Vit-Uit表示,其中技术无效率项Uit服从单侧正态分布 N(mit,σ2u),体现出t时期i省份受到生产技术无效率的随机影响;随机误差项Vit服从正态分布N(0,σ2V),体现各省产出受到不可控因素的随机影响。技术无效函数为对应的函数mit,e-mit表示i省t时期的技术效率TEit,mit越小意味着技术效率越低。结合理论分析,建构以下技术无效方程:

(2)

其中,流通业发展水平用cs表示,时间与省份分别用t、i表示;待估参数为δ0、δ1,技术无效率受到流通业的影响程度用δ1表示,符号为负表示各省份的技术效率受到流通业发展的影响为正,反之,符号为正则表示各省份的技术效率受到流通业发展的影响为负。综合上文理论分析,预期δ1符号为负,表示流通业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绩效的影响是正向的。技术无效方程中的随机扰动项是Wit,服从正态分布N(0,σ2w ) 。

通过方程(1)中随机扰动项中技术无效所占比例γ的大小来判定模型设定合理与否。γ和1越趋近,表明相对于前沿产出的偏离,实际产出主要因为生产技术无效造成,这时估计生产函数可以直接采取SFA模型;γ和0越趋近,表明相对于前沿产出的偏离,实际产出主要因为不可控因素导致的统计噪声造成,这时估计模型可以直接采用最小二乘法(OLS),無须采取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

(3)

本研究属于实证研究,本文采用我国2000-2014年除西藏外30各省份的面板数据,在实证分析中除了一次性导入所有样本之外,还将全部样本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以此探究对不同经济发展状况下流通业和经济发展绩效关系的变化进行检验。本研究有关原始数据均来源于2001-2015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各省GDP表示产出水平,本文将我国不同省份GDP数据统一折算为2000年不变价,以此保证各数据的可比性。不同省份年末就业人员数代表劳动投入,劳动投入数据来源于历年统计年鉴,因为地区年末就业人员数据在2006年是缺失的,因此本研究主要采取不同地区2005年与2007年两年年末的就业人员数的平均数替代。不同省份本年与滞后一年固定资产形成总额的平均数代表资本投入,同时依照不同地区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将其统一折算为2000年不变价;在统计流通业的口径方面,本文结合不同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和行业性质,将流通业分为餐饮业、邮政业、交通运输仓储及批发零售住宿。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交通运输仓储皆是我国流通业的重要构成部分,前者代表着商业,后者代表着物流业,两者均可在一定意义上体现我国流通业的发展状况。当前研究主要利用流通业增加值比重或就业比重作为衡量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指标,由于我国自2002年后没有对分地区服务业细分行业就业人员数据进行统计,因而本研究利用流通业职工人数占职工总数的比重来替代。

(二)分析实证结果

通过模型估计结果(见表1)能够发现,全部模型的γ 值均较大,其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示相对于前沿产出的偏离,其实际产出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技术无效率,同时随机扰动因素的影响不大,所以模型设定可靠。通过技术无效函数估计结果能够发现,在前三个模型中流通业比重cs的系数皆显著为负,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还是全国总体,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提升皆对其经济效率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此处的估计结果和上文的理论分析相统一,因此要想推动经济增长以及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就需要加大对流通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尤其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新常态,对此更需加大对流通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从而通过流通业的产业关联效应以及就业吸纳效应,提高国民经济效率,最终达到经济发展全方位提质增效的目的。对全国总体来说,模型1中cs的系数是-0.063,说明一个省份流通业的发展水平在其他条件一样状况下,其比另一个省份高出1%,通过产业关联效应与劳动力吸纳,其能够推动该省份的GDP高出另一个省份0.063%。

将模型2与模型3中流通业发展水平cs的系数进行比较能够看出,相较于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其系数值也较大。这说明流通业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增加其对经济效率的推动作用。模型4中流通业发展水平系数不显著,说明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流通业对其经济发展绩效还未造成显著的提高作用。发生上述估计结果可能的原因是,地区经济发达程度越高,流通业和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互动融合以及产业关联程度就越强,现代流通业的商贸服务具有特色化以及专业化的特点,这些服务已普遍参与工业制造业生产与创新过程,从而通过产业关联效应显著地影响地区经济效率。另外,产生这一结果还可能是因为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绩效的提升作用有相应的门槛效应。以社会分工为切入点可以发现,服务业原本是从工业体系内部分化而来的,工业体系内部对商贸服务等中间服务的需求会因为社会分工的细化以及生产专业化而逐渐增大,因此商贸流通等服务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从工业体系内容分离出来,同时由于工业分工体系的深化,流通业的发展不仅对生产专业化程度有一定的提升作用,而且其加快了工业结构升级,提高了工业发展效率。宋则(2010)等的研究表明,现代流通业的生产性服务功能随着其在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参与度的提升日益显著,流通业要想推动以及引导制造业、提高制造部门运行效率、加快资本周转以及产品价值实现,就需要满足生产性服务需要。

商贸服务外包形式体现了制造业以及流通业的分工,原本隶属于工业企业内部的销售服务、仓储物流、采购批发等生产性服务部门,运用分包或是外购等方式获得社会化的商贸流通服务。但制造业与流通业互动发展的水平存在一定差异,这主要是因为工业企业服务外包的程度以及规模与社会专业化分工水平在各个经济发展阶段是不完全一样的。工业服务外部化能够划分为不同阶段,外部生产性服务业和工业制造业在工业服务化的各个发展阶段间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工业企业的各类生产性服务在工业服务化的初始阶段是由自己所提供,这一阶段还没有形成对外部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的规模需要,因此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市场还未形成,此阶段仅有少部分创新型以及知识型工业企业存在少量生产性服务需求。工业企业内部服务活动在工业服务化的发展期逐渐外部化,同时其对外部生产性服务的需要逐渐增大,其逐步形成了外部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市场。另外,外部生产性服务的供应商在该阶段形成的竞争性市场环境能够有效提升外部服务业的效率以及质量,其能够促使企业实现规模化发展。该阶段不仅创新型、知识性企业需要生产性服务,一般性的企业也需要生产性服务。

综合我国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依照上述分类,当前我国西部地区的服务外部化发展水平依旧较低,其依旧处于服务外部化发展的初始阶段。西部地区工业体系由于客观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仍较为滞后,其创新型以及知识型企业数量并不多,大部分企业自我服务现象较为普遍,同时其生产组织模式依旧处于传统阶段,无论是生产的社会化还是专业化程度皆比较低。因此西部地区外部服务需求不高导致了流通业难以起到提升经济效率的作用,其阻碍了商贸流通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中部地区相较于西部地区,有着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其企业的生产组织模式较为多样,服务外部化已步入发展与成长期,从而可以逐渐对外部市场加以运用。因此,中部地区流通业能够提高经济效率、推动地区工业发展、实现制造业和流通业的互动发展。最后,由于东部地区有着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其服务外部化发展已步入成熟期,故此地区工业企业管理机制与体制有着较高的创新活跃度,其企业有着更为灵活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模式。同时发展成熟的企业能更好地运用企业外部市场,并通过商贸服务外包对企业生产链进行整合增强企业竞争力与效率,因此其通过加快流通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进而充分发挥了流通业对地区经济效率及地区工业的提升作用。

综上所述,流通业的发展可以通过吸纳就业效应以及产业关联效应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绩效,但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了流通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流通业发展能否提高经济发展效率取决于该地区是否具备良好的市场环境以及制度条件。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研究从理论层面对流通业发展提高经济发展绩效的渠道进行了剖析,同时利用2000-2014年全国省际面板数据和SFA模型对经济发展绩效受流通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此外,本文对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流通业影响作用的差异性进行了深入探究。结果显示:第一,流通业发展对国民经济效率具有提升作用,其主要通過提升产业关联效率以及吸纳就业从而对经济发展绩效产生正向的外溢效应;第二,经济发展阶段与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绩效的外溢效应有着紧密关系。经济发展水平与流通业对经济发展效率的提升作用呈正相关。在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地区流通业对经济发展效率的外溢效应,东部地区影响最大,中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不显著;第三,流通业发展受政策与制度的影响,同时流通业发展对经济发展效率外溢作用也受到政策与制度的影响。

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对流通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重新定位。虽然流通业属于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其可以作为生产与消费的中介、有着较强的服务功能和就业吸纳能力,因此获得到了较多的关注;但是长时间以来,流通业和经济发展绩效间的关系,尤其是流通业在经济效率提升、生产效率提升、产业链扩展、产业附加值增加等方面的作用依旧未获得充分关注,这阻碍了流通业对经济发展外溢效应的发挥。因而,对流通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要从外溢效应、吸纳就业、产业关联等方面进行重新定位,要突破传统观念限制,确定流通业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升级战略,实现流通业发展升级经济结构以及提高经济效率。各地区特别是经济滞后地区,其更需结合本地区工业化进程以及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合理规划,从而将流通业发展政策落到实处,最终促进流通业的发展、提升地区经济效率。第二,促进流通业市场化改革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流通业从商贸服务供给层面看依旧较为滞后。我国流通体制改革不充分,从而很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致使了服务市场化社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高,并且影响了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外溢效应。因而,要想提升商贸服务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就需要进一步进行流通业市场化改革,构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

具体措施有以下三个:其一,对国有流通企业进行战略重组以及深入改革,提升企业竞争力、规模水平以及服务效率,加强具有较高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的培育力度。其二,运用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税收优惠、项目融资等形式提高市场竞争力,调整流通业所有制结构,促进资源配置从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其三,构建开放、全面的市场以及流通体系,推动资源以及要素的有效流动,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第三,完善社会专业化分工体系创建良好制度环境。从商贸服务需求层面分析,流通业发展不充分以及流通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绩效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是制造业商贸服务需求的不充足。因而,想要促进制造业改变传统的经营组织模式,就要完善社会专业化分工体系,使非核心业务逐渐实施剥离,并对核心业务进行重点发展,最后通过外包服务供给功能,在制造业生产经营中充分发挥现代流通业的作用。通过细化社会专业化分工,强化制造業和流通业的产业关联,可使流通业对制造业的外溢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此外,还要加强对产权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在减小服务外包风险的同时,强化企业间的合作和信任,通过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推动制造业与流通业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吴雪冰,向思霓,毕茜.内控质量、融资成本与企业绩效——基于“互联网+”背景下商贸流通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17)

2.孙敬水,章迪平.流通业所有制结构变迁与经济绩效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10)

3.方妙英.人力资源管理效率与商贸流通企业绩效的关系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8(9)

4.王德章,刘丽丽.现代流通业竞争力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以珠江三角洲为例[J].商业研究,2006(13)

5.李晓慧.流通业发展与经济发展绩效的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6)

6.雷振丹.李万明,陈子真.兵团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经营绩效评价[J].新疆农垦经济,2014(8)

7.汤嘉琳.钢材流通企业内部控制与绩效管理契合的模式构建[J].管理观察,2014(35)

8.李泽皓.江苏省中小企业资本结构与绩效关系调查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0(17)

9.范荣华.我国农村消费流通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商业经济研究,2017(1)

10.盛洁.我国商贸流通业绩效行业差异分析——以上市公司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18(1)

猜你喜欢

流通业国民经济
2022年1-5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020年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
河北省国民经济统计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河北省国民经济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