诤臣魏征:贞观之治的护航者
2019-11-25宋伟哲
宋伟哲
贞观时期,唐朝通过法律形式建立了一系列完备的政治制度,从而奠定了国家兴盛的根基。然而,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特别是在以人治为主的中国古代,君主很容易破坏法制。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在他的执政生涯中时常因个人喜怒做出破坏法制之举。幸有一群贤明臣子能够直言劝谏,在众多贤臣中,魏征无疑是最突出的一个。他既能在细微之处纠正君主的过失,又能从宏观上为国家勾勒出理想的发展蓝图,堪称贞观之治的护航者。
昔日仇敌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唐太宗与魏征关系甚笃,可谓鱼水君臣。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两个人在最开始的时候,却是一对死敌。魏征字玄成,钜鹿曲城人。他的父亲名叫魏长贤,曾担任屯留令,在魏征少年时便不幸去世了。年少丧父的魏征虽然生活很贫苦,却胸怀大志。他没有把心思放在赚钱致富上,而是苦读群书,博览经史。隋末天下大乱,魏征成为瓦岗军首领李密的谋士。当王世充攻打李密时,魏征认为此时的瓦岗军存在很多问题,应当深沟高垒,避免与王世充决战,待敌人粮尽退兵时再行追击。不幸的是,此计被李密的长史郑颋斥为老生常谈,没有采纳他的良策。
不久,李密果然兵败如山倒,只得向唐高祖李渊投降,魏征也跟随李密降唐。在降唐之后的很长一段時间内,魏征默默无闻。当时,中原地区处于群雄割据的局面。魏征毛遂自荐,请求安抚山东地区,被授予秘书丞的官职,进驻黎阳。李密降唐后,其旧部由李勣统辖,仍有很强的实力。魏征给李勣写信,劝其顺应天下大势降唐,为唐朝立下了功勋。就在这时,窦建德攻破了黎阳,魏征成了俘虏。两年以后,时任秦王的李世民率军消灭了窦建德集团,魏征得以再次归顺唐朝。当时,唐朝的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为了争夺皇位,形成了两大针锋相对的政治集团。虽然此次魏征归唐是得益于李世民,但是此时的李世民却没有注意到这个人才,没有把魏征留在身边。
与李世民相反,太子李建成却极为重视魏征,对其恩遇有加,授予其太子洗马职务。从此,魏征成为太子李建成的重要谋士,为太子出力甚多。秦王李世民为了夺取皇位,在各方面进行了周密布置,声势日渐壮大。相比之下,太子李建成的动作比较缓慢。魏征敏锐地察觉到了李世民集团的企图,多次劝太子先下手为强,除掉李世民。可惜李建成没有听从魏征的建议,终在玄武门之变中被李世民所杀。李世民早就知道魏征多次向李建成献策要杀自己,对其痛恨不已。因此政变刚一结束,他就抓来魏征质问,“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之间的感情?”魏征从容答道:“皇太子当初要是听了我的计策,就不会有今日之祸了。”李世民深深地被魏征的忠义和才智所折服,于是他赦免了魏征,授予其詹事主簿之职,后又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专门负责向自己进谏。魏征亦为唐太宗的豁达与贤明所打动,答应为其效劳。
治国英才
魏征以直言敢谏流芳百世,他的治国才能时常被忽视。其实,魏征是一位难得的治国英才,他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众不同,总能用长远的目光来考察问题,提出正确的治国方略。坦率地讲,这种宏观方面的治国思想比起在某些具体事件上对皇帝的直言劝谏,对于国家发展的意义要重要得多。李世民是通过发动政变登上皇位,因此即位之初,面临的头等大事便是安定人心。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虽然下令赦免了太子李建成的旧部,但是仍不能令所有的太子部下安心。特别是河北地区的太子旧部,仍有起兵反抗的苗头。面对这种情况,魏征与常人的想法不同,他反对用武力解决,向李世民提出了“不示至公,祸不可解”的策略,认为只有开诚布公地向太子旧部示恩,才能有效化解矛盾。
李世民听从了魏征的建议,命他前往河北安抚。魏征走到磁州时,果然看到了太子李建成的旧部李志安、李思行等人被押解赴京。魏征见状说道:“皇帝已经下令赦免太子旧部,如果再抓捕李思行等人,谁还会相信朝廷?假如释放了李思行等人,不追究其罪行,他们必为朝廷信义所感化。现在皇帝以国士待我,付我便宜从事之权,我岂能不以国士之举报答皇恩?”说罢,魏征释放了李思行等人,并将此案上奏唐太宗,太宗览奏后非常高兴。事后证明,此举极大地安抚了惶恐不安的人心,并让魏征在唐太宗心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从此,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日益亲密,常在寝宫与魏征谈论天下大事。魏征亦感激唐太宗的知遇之恩,知无不言,竭尽全力地辅佐太宗治国。
政局稳定之后,采用何种治国之道成了摆在太宗君臣面前的又一道难题。唐太宗即位之初,国家刚经历了长期的战乱,百姓对于官府极端不信任。以封德彝为首的一批人主张治乱国用重典,通过严刑峻法来使百姓畏服守法。魏征则反对重刑,主张通过轻刑教化来治理天下。双方各执一词,难分伯仲。朝堂之上,唐太宗叹息道:“治理大乱之后的国家,百姓恐怕是很难教化啊!”魏征回答道:“不是这样。历经战乱的百姓饱经困苦,反而容易治理。这就如同饥饿的人容易喂食,口渴的人容易喂水一样。”封德彝反驳道:“夏商周以来,人心逐渐险恶,因此秦朝崇尚重法,汉朝主张霸道,都是主张教化而无法做到,岂是能教化而故意不做?魏征乃一介书生,不识时务,如果听了他的胡说八道,一定会祸害国家。”魏征答道:“同样的百姓,三皇五帝却能教化成功。当年商汤灭桀,武王伐纣,都是大乱之后得以大治。如果说只有古人淳朴,此后的人心都日渐虚浮,那么到了今天,世人都应该成为鬼魅了,怎么让君主治理?”权衡再三,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建议,采用仁政治国的方略,贞观时期的国家制度构建与内外政策方针均以此为宗。多年之后,魏征的治国思想化为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唐太宗感慨地对群臣说:“当初魏征劝我以仁义治国,现在终于收到了成效。可惜封德彝已经去世,没有亲眼看到这一天啊!”
直言巧谏
世人对于魏征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直言敢谏,特别是犯颜直谏。其实,魏征的劝谏很讲方式,以让皇帝能听进意见为宗旨,不是每次都要与皇帝廷争面折,让皇帝下不来台。不顾一切地盲目劝阻皇帝恰是魏征最为反对之举。魏征曾亲口对唐太宗说,希望皇帝让他做一个“良臣”而不是“忠臣”。唐太宗问魏征何谓“良臣”与“忠臣”。魏征回答说,历史上许多大臣在进谏君主时只知道犯颜直谏,而不讲究方式,结果自己被君主所杀,君主也背负上滥杀的恶名,导致国家败亡,这些人只可以称作“忠臣”。而“良臣”在劝谏时讲究方式,让君主听得进自己的忠言,不但使自己名垂青史,也能让君主百世流芳,最终达到利国利民的目的。这是魏征能在执掌生杀大权的君主旁作一名铁骨诤臣却一生安如泰山的重要原因。
有一次,唐太宗发现郑仁基的女儿既美貌又有才华,准备将她纳为嫔妃,连手续都已办好了。这时,有人提出此女早已许配人家。在此为难之际,魏征向唐太宗进谏道:“陛下身为百姓父母,居住亭台楼阁时,应当考虑到百姓是否有住房;品尝珍馐美味时,应该考虑到百姓是否温饱;看到自己嫔妃时,应该考虑到百姓是否有家室。现在郑氏已经有了婚约,陛下再把她纳为妃,这是为人父母之意吗?”唐太宗听罢此言感到非常羞愧,立即下诏停止。
有一天,唐太宗临幸九成宫,随从仆役被安置在其他宫舍。不久,尚书仆射李靖和侍中王珪也来到了此地,宫舍官吏便腾出了宫人所住之屋来招待两位重臣。太宗生气地说:“这些人竟然如此作威作福,胆敢轻视我的宫人?”于是下诏审问此案。魏征见状后上疏太宗:“李靖、王珪都是陛下的心腹大臣,宫人不过是负责打扫的仆役。大臣出巡时,地方官要向他们咨询朝廷法度;回京时,陛下要向他们听取民间疾苦。官府的馆驿,本来就是李靖等人面见官吏的场所,地方官不能不拜见朝廷重臣。宫人则不是如此,只需要供给他们食物,没有参拜之事。如果以此为由处分官吏,恐怕会让天下人吃惊。”太宗幡然悔悟,收回了诏令。
后来太宗巡幸洛阳,驻跸昭仁宫,对当地招待很不满意,多次责备有关方面。魏征劝谏太宗说:“隋朝皇帝只知道责备地方不进贡佳肴美器,奢侈而无节制,最终败亡。陛下继承天命,正应当克勤克俭,怎么能以供奉不奢为由责备人呢?如果对现在的条件感到不满足,那么比这好一万倍的供奉也不会觉得满足。”太宗忙答道:“要不是您,我怎么能听到这些忠言?”
魏征廉洁奉公,克己守法,一生向唐太宗进谏多达两百余次,捍卫法制尊严,堪称国之栋梁。唐太宗曾对群臣说:“称帝以后,对我进献忠言,纠正过失,保佑国家长治久安者,只有魏征而已。”诸葛亮才兼将相,是很难匹敌的政治家、军事家,可唐太宗认为魏征胜过诸葛亮。他说:“魏征追求仁义,匡辅国君,天下得以太平,堪比尧舜之治,即便是诸葛亮也难以匹敌。”贞观十七年(643),六十四岁的魏征病逝,唐太宗悲痛地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时至今日,魏征的政治智慧仍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编辑:薛华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