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腾飞 当惊世界(下)
——细数上海七十年巨变

2019-11-25周天柱

统一论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浦东救助住房

■ 周天柱

改革开放先行者

1980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头版发表文章《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列举上海经济指标在中国大陆的10个第一,但是城市建设却有5个“倒数第一”:城市人口密度之大,为大陆之“最”;人均绿化面积仅0.47平方米(像一张《解放日报》那么大),建筑之密,厂房之挤,道路之狭,绿化之少,均为中国大陆大城市之“最”;上海市区按人口平均计算,每人居住面积4.3平方米,为中国大陆之“最”;上海平均每万辆车一年死亡人数42.5人,车辆事故为中国大陆大城市之“最”……对上海来说,急需开辟一个新的城市功能区,建设“新上海”,减压“老上海”。

南方边陲深圳经过10年发展,以年均经济增长26.9%的速度创造了深圳奇迹,但是中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前景如何,世界依然充满疑虑。中国大陆需要找到更强有力的支撑点,撬动改革开放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发展。这个支点在哪里?邓小平把目光投向了上海,投向了黄浦江之东。“深圳是面对香港的,珠海是面对澳门的,厦门是面对台湾的,浦东就不一样了,浦东面对的是太平洋,是欧美,是全世界。”1990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这样描绘他心目中的上海浦东。

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宣布开发开放浦东,把浦东推向了中国大陆改革发展对外开放最前沿。对中国大陆来说,开发浦东“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这意味着,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大陆对外开放的区域开始由南向北转移,这又是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史上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大转移。

1990年5月3日是新浦东诞生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上海市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在浦东大道141号挂牌。定下这个门牌号,就是因为“浦东开发一是一、二是二,一步一个脚印,要实事求是”。在一间只有4张木桌子的办公室里,浦东决定要对标国际最高标准设计制度,面向全世界打开大门。

199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规模最大、启动最早的保税区——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正式设立,拥有自由贸易、出口加工、物流仓储及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种经济功能。海运直通、外汇自由结算,适合高净值的大型设备,再加上完善的上下游配套,让外高桥保税区吸引了来自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余家跨国机床企业入驻,区内95%以上是外资企业,成为全中国进口机床厂商集聚度最高的区域。

以外高桥保税区为起点,浦东逐渐推出洋山保税港区、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等板块,外资金融机构集聚度中国第一,海港空港口岸具备世界级枢纽保障能力,跨境资源配置功能持续提升。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吸引全球关注,海外资本期待着能够在浦东获得更宽松的准入门槛。30日,上海自贸区公布18大类190项“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在中国首创“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一致的市场准入方式。5年来,负面清单不断瘦身,2014版减少到139项,2015版减少到122项,2017版减少到95项,2018版仅剩45项。配合负面清单,上海自贸试验区2013、2014年先后出台两批54项扩大开放措施,前不久,又出台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25项新措施。

国际化贸易监管制度和投资管理制度,让浦东成为中国投资环境最具国际范儿的地区,也为浦东发展按下了快进键。“截至2018年年底,上海浦东新区已集聚各类总部企业超过600家,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4家,约占上海市总量的一半。总部经济不仅成为浦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为自贸区和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动力。落地企业中涌现出一批首创性项目,包括中国第一家专业再保险经纪公司、第一家外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第一家外商独资游艇设计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国际船舶管理公司、第一家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等。”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主任翁祖亮介绍,28年来,浦东累计实际到位外资789.9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10家在浦东设立了机构。

浦东金融区一角 周天柱摄

浦东新区成立至今,经济总量从1990年的60亿元跃升到2018年的逾1万亿元;财政总收入从开发之初1993年的11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000多亿元,增长364倍,创造了稳定增长、步步上扬的奇迹。

硕果累累惊全球

40年改革开放,上海各行各业硕果累累,业绩喜人。

航天航空:截至2018年12月底,被誉为“金牌火箭”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简称“长二丁”)共发射43次,成功42次,部分成功1次,它的出生地就在上海。

2018年,距离“长二丁”首飞已经过去26年,但它仍老当益壮。这几年,悟空、墨子、慧眼等网红卫星都是乘着“长二丁”座驾进入太空。2018年,“长二丁”发射8次,刷新“长二丁”年度发射次数新记录,更实现了60天内五战五捷、五天之内两个基地连续2次成功发射,完成了中国航天高密度发射新挑战。

空间冷原子钟于2016年9月15日搭载“天宫二号”发射升空,成为国际首台在轨运行并开展科学实验的冷原子钟。在轨运行两年,顺利完成所有预定科学目标,在空间轨道上首次实现了激光冷却原子,验证了空间冷原子钟天稳10^-16量级在轨运行能力,是世界当今在轨运行的最高精度原子钟(3000万年误差1秒),为空间超高精度时间频率基准的重大需求,以及未来空间基础物理前沿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

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国人被压抑了20多年的“大飞机梦”再次被点燃。2008年黄浦江畔,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成立。C919零部件数百万个,其中80%是中国第一次设计生产。2017年,C919大型客机在上海浦东机场冲上蓝天,国产大飞机首飞振奋国人。如今,国产大飞机C919和国产喷气式支线客机ARJ21在长空“比翼齐飞”,是中国民航飞机的巨大成功,也带来中国进入民航市场与国际航空巨头角力的希望。

港口建设:上世纪90年代,上海港口贸易在迅速发展后陷入瓶颈。船舶越造越大,跳出黄浦江、越过长江口,到大海建深水港迫在眉睫。经过6年选址论证,2002年,洋山深水港开工建设。2005年12月10日,洋山深水港和洋山保税区正式宣布启用。次年,洋山港就实现赢利,超乎所有人预期。4年后,上海港超越新加坡,成为全球最繁忙集装箱港口。如今的上海集装箱运价指数,已成为航运市场风向标,集装箱吞吐量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

医疗事业: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医疗事业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如今,上海大型医院硬件条件与发达国家几乎无异,CT、核磁共振等动辄几百万到几千万元的大型诊断设备已经成为大医院“标配”。面对高端医疗设备研发几乎没有产业基础的窘境,上海医疗设备研发企业从零起步,并于近5年开始崭露头角,形成竞争优势。

地铁运营:上世纪80年代,随着上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仅靠地面公共交通承载城市出行的方式已经落伍。如水的人潮、拥挤的街道,让老百姓叫苦不迭。“记得上世纪80年代,出门除了骑车就是坐公交。可人实在太多,尤其到市中心,不挤个半天别想坐上。”上海市民回忆起那时的场景,仍记忆犹新。“后来有了地铁,出门就方便多了,从不堵车,更不拥挤。”

1993年5月28日,上海地铁1号线南段(锦江乐园—徐家汇)通车。上海第一条地铁正式运营,从此打开了连接城市各个角落的“大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上海投入运营的轨道交通线路已有17条,运营总里程(含磁悬浮)705公里,车站415座,运营里程跃居全球之首,路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日均客流排名世界第二。到2020年,上海地铁将形成20条线路、总里程约830公里的超大网络运营规模。

除此之外,致力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的上海,早早将目光投向周边省市。2013年,地铁11号线将列车开向了江苏昆山花桥。从此,“住在花桥,上班去上海”成为常见的生活方式。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推进,上海地铁还会向长三角地区更多城市延伸,让城与城之间联系更加紧密。

电信网络:1882年,上海滩出现第一部电话后,上海用了整整100年才发展到15万门;而从15万门扩容到100万门,仅用了10年;而从100万门到200万门仅用了2年。作为国民经济的神经系统,上海电话网经历了步进制、旋转制、纵横制到程控交换机,实现了上海电话网数字化改造的目标,从而推动了上海电话大发展。

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从市内电话到长途通信,从移动通信到数据通讯,从CDMA制式到5G移动网络,上海通信行业一直走在市民对通信信息需要的最前沿。随处可见的移动支付到屡创新高的网络交易额,从高效便捷的电子政务到安全亲和的智慧社区,网信事业快速健康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经济发展重要驱动力。

现今互联网不再仅仅是网上购物、共享单车,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日益渗透进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用户世界因互联网而更多彩,百姓生活因互联网而更丰富。根据规划,2018年,上海实现“千兆宽带”全覆盖——这是全球首个“千兆宽带”全覆盖城市。由上海电信打造的百兆起步、千兆主流的“城市新光宽”标准,随着上海电信中国首个5G示范商务区启动建设,“双千兆”也将成为新时代国际化大都市新标杆。

江南造船用30年时间追平了与世界先进造船国家50年的差距。经过改革开放40年,到现在已经全部实现国产化。民品领域,江南造船开发建造了大型液化气运输船、超大型集装箱船等享誉国内外的船型;公务船领域,江南造船建造了“远望7”号航天远洋测量船、“东方红3”号深海远洋综合调查实习船和新一代极地科考破冰船。十年前,江南造船离开黄浦江畔,正式搬迁到长江口的长兴岛。“江南”不仅完成了从黄浦江畔到长兴岛地理位置上的跨越,更实现了造船技术质的飞跃。目前,长兴基地包括4座大坞、17座舾装码头,规划纲领为民用船舶年造船能力450万吨,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生产品种最为广泛的现代化造船基地。

2008年6月,定位为“数字智能高性能中级轿车”的荣威550登场,它是中英联合开发的结晶,在人机交互、信息传递等全方位数字科技诠释着“数字智能”,对于上汽拥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10年2月28日,荣威350正式上市,首年创4.2万辆销量,2013年更是销售11.3万辆,并在此基础上于2015年延伸出改进款荣威360。2012年4月,上汽推出大尺寸中级车荣威950。这款跨二十的“首席行政座驾”向世人宣示了上汽在中高端轿车的存在。2016年7月,定位为“互联网SUV”的荣威RX5推出,无论是从外饰、内饰的品质方面,还是整车动力经济性、NVH水平,荣威RX5都体现了上汽最高水准,上汽人终于在跨十的征程里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近几年,上汽凭借强大的技术研发实力,先后成功推出纯电动车、插电混动车、燃料电池车、互联网汽车等二十余款自主创新产品。在探索汽车“电动化、智能网联化、共享化、国际化”过程中,成功推出全球第一款量产智能汽车——荣威MARVEL X,就是“新四化”战略最集中的成果体现。

社会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在财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依然克服困难,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实现了从单位保障到全体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全覆盖。

养老保险从“一城四制”到城乡统筹。作为社会保险的最重要部分,上海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从无到有,先从最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开始,实行单位保障形式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再逐步扩大范围,针对外来从业人员、郊区及失地农民、农村居民及城镇仍未参保人员,建立了“综保”“镇保”“农保”“城居保”“一城四制”极具特色的养老保险体系。然而,随着改革的继续深入,多种保险并存的问题逐渐显现。上海开始按社会保险法提出的要求,贯彻制度并轨三大原则,使用“费率过渡”“基数过渡”等办法,经过多次整合和调整,形成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为两大主体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并且正与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企业年金以及商业养老保险等补充养老保险逐步形成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

医疗保险由公费医疗到多层次保障体系。上海最早期的医疗保障是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2000年后,医疗保险向社会保险模式逐渐转型,这一时期新的医疗保险在制度上得以建立。目前,上海市医疗保障制度已经构建成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了制度转换和机制转换,实现由原来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到医疗社会保险的转换。在新制度下,实施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费用分担、医疗服务竞争(“两定点”)、费用控制(结算方式、费用共担)以及社会化管理等新的运行机制,逐渐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主体(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各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补充医疗保险、大额医疗互助、商业医疗保险和社区医疗互助)及以医疗社会救助为底线(包括城市医疗救助和农村医疗救助)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构架。

工伤保险从“小工伤”到“大工伤”逐步提升。工伤保险制度是“五险”中最年轻的制度。21世纪初,按照国家工伤保险制度规定,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上海工伤保险政策条例,并逐步实施推行,取得良好成效。历经数年摸索,首创在沪工作外来从业人员工伤保险,保障外来从业人员合法权益,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并初步形成了集工伤预防、工伤补偿和工伤康复三位于一体的现代化工伤保险制度基本框架,从覆盖范围和保障内容上,逐步实现了由“小工伤”到“大工伤”的转变。

生育保险由企业保险向社会保险转变。上海生育保险经历了由早期企业职工生育保险转化为企业生育保险,最终向社会生育保险转变。2001年发布《上海市城镇生育保险办法》,标志着上海在建立和完善生育保障体系又迈出了一步,从覆盖范围、缴费率、待遇水平、产假等方面进行完善,使生育保险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

师:中学生之间的恋爱是真正的爱情吗?对异性的好感是爱情吗?我们来看看爱情的一种定义:以婚姻为目的建立感情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爱情是指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男女双方基于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彼此爱慕,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科学家总结说,要想获得理想的爱情,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失业保险从待业保险到高质量就业。上海的失业保障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待业保险,到上世纪90年代上海市失业保险的正式确立,失业保险制度得以不断完善。上海的失业保险由原来的保基本向促进就业方面转变,由传统的技能培训转变为对高技能人才培训,以及建立高质量更充分的就业机制。

住房保障从住房解困到“四位一体”住房保障体系。上世纪90年代,住房改革全面推进,上海市推行的住房公积金制度及住房解困工作,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

上海住房制度改革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探索起步阶段(1978-1990年),一方面尝试将政府“统建统配”体制改为政府和各部门各单位共同负担模式;另一方面进行住房商品化探索。二是快速推进阶段(1991-1997年),以《上海市住房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实施为标志(1991年5月),采用综合、多元、配套改革措施,以“推行公积金、提租发补贴、配房买债券、买房给优惠、建立房委会”为主要内容全面推进房改,住房由实物分配向商品化、市场化供应转型,实施公积金制度在中国是首创。同时探索土地供应方式创新,实施住宅用地有偿使用制度。在住房保障方面,进一步拓展住房保障范围。三是全面推进阶段(1998-2006年),显著特征是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大力培育房地产市场,以商品房为主体,兼顾保障性住房供应。“十五”期间,提出“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不断适应市民梯度消费、逐步改善的住房需求,切实保障生活和居住困难家庭的基本居住条件”目标,尤其加大了普通商品房和配套商品房建设力度。四是深化完善阶段(2007年至今),不断完善“多渠道、分层次、成系统”的住房供应制度。按照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调控方针和要求,上海陆续出台了多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政策性文件,采取住房限购、差别化信贷、提升中小套型比例、增加住宅自持比例用于出租、增加土地供应、强化市场监管、试点征收房产税等综合措施,抑制投资投机性需求,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与此同时,积极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基本形成了廉租住房、共有产权保障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含单位租赁房)、征收安置住房“四位一体”、租售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框架。上海已建立起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住房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

社会福利由“补缺”到“适度普惠”福利制度。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初步形成了由民政福利、职工福利以及公共福利组成的社会福利制度。21世纪初,为加快上海社会福利事业改革发展,将福利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相匹配,上海市制定了相应的优惠政策,积极协调各方参与社会福利事业建设,社会福利制度建设从补缺型逐步向适度普惠型转变。

气势雄伟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周天柱摄

社会救助由“三条社会保障线”救助到“9+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改革开放之后,上海社会救助工作开始由早期简单的“输血式”救助向扶持生产的“造血式”救助转化。上海创建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率先在中国制定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并逐步形成由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失业保险制度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组成的“三条社会保障线”福利体系。目前,上海正努力建构综合性现代社会救助体系,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为基础,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受灾人员救助和临时救助为补充,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等专项救助相配套,社会力量充分参与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确保社会救助广覆盖、有梯度、相衔接,确保救助水平与本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即建立“9+1”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继续前行再出发

40年改革开放将上海带到了新起点,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上海现代化事业也面临新格局、新使命,集中体现为:一是在国家战略层面,进入新世纪之后,上海不仅需要提高金融等领域的全球配置能力,而且需要在中国产业链延伸、价值链增强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二是在自身转型层面,考虑土地、劳动成本攀升及老龄化加剧,上海的营商成本渐趋提高,导致面临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调整重大使命。三是在区域竞争层面,不同区域和城市间的竞争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区域之间从单纯的地理区位竞争转向综合的营商环境和经济制度竞争。四是在发展目标层面,中国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上海的发展也不仅仅体现在经济增速,而是体现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并需要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等新发展理念。现阶段上海则需要依靠改革开放再出发来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

上海腾飞,海阔天空;改革开放,永不止步。

猜你喜欢

浦东救助住房
城镇居民住房分布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一种车载可折叠宿营住房
聚焦两会!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未提房地产税!
由“中华富强”轮失火救助引发的思考
三十年的浦东
水下救助抢险
“三不”工作:打造人民调解浦东模式
救助小猫
临时救助 “善政”还需“善为”
住房保障与住房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