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2019-11-25秦亚男
孙 亚 秦亚男
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上海 201400
1 前言
社会的高速发展带给我们的是更便捷的生活、更巨大的信息量以及更丰富的物质满足,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繁重的工作压力,亚健康数量不断上升的人群数量以及更加焦虑的生活状态。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谈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目前身体健康问题已上升到事关社会幸福指数的高度,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能够通过中国传统锻炼手段增强国民身心健康状况也是大势所趋。对于现阶段群众对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一直处于一知半解,或者说是群众渴望通过其提升自身身心健康的心态的现实情况。上述情况是因发展缓慢甚至一度停滞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与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难以相适应的矛盾局面产生的。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这一充满民族特色的智慧之树进行创新性探索不仅有利于对优秀的传统养生文化进行传播和继承而且对于我国国民体制的提升也有一定积极地影响作用,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2 概念阐述
根据前人的研究,我们得知当一个体育项目同时满足“民族的”“传统的”和“体育”这三个条件时我们称其为民族传统体育,也可以说它是在中华民族悠久的社会活动中, 由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下, 被中华大地各个民族孕育的, 不断继承发展,流传至今的各种自成体系的体育运动的总合。[1]中国的传统养生学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历史,他主要是构建在经验和感性基础之上,受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医学、宗教等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中国的生命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则是民族传统体育和传统养生的交叉产物。作为我国民族传统养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体育养生以人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调控等行为,使其身、心、意三者融为一体,进而使身体强健、激发人体内在潜力,并且又能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智的目的[2]在其内容涵盖上,传统体育养生涵盖了服气、行气、呼吸吐纳、导引、按摩、按跷、桩功、健身气功、太极拳等。[3]
3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发展的现状
在我国全民健身及文化自信的大背景下,人们对身心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相关的研究与日俱增,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相关的锻炼方法和健身功法编制也不断完善和创新。至国家体育总局成立了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之后,以健身气功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活动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其策划举办的各类赛事、宣传、培训等也进一步促进了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发展。目前已整理普及的健身气功功法已多达15套,至2017年底,全国站点总数达到32838个,习练人数达到489万人。[4]对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其他国家也是相当认同的:健身气功已推广到56个国家和地区,习练人数超过200万,并有来自48个国家和地区的98个组织申请加入了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5]国内相关健身活动更多的存在于社区广场或自发寻找的公园等公共场所之中,其受众也仅局限于中老年人,其受众的“老龄化”也影响着其发展。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为吸引中青年练习者组织了“全国健身气功站点联赛”“全国高校大学生健身气功锦标赛”等相关的比赛,但是中青年参与者还是少之又少,这也和健身气功本身的运动形式和特点有关。
4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发展的现实困境
4.1 “快生活”与“慢养生”
因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特别是一、二线城市,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使得人们适应了忙碌的工作状态以及朝九晚五的作息习惯,并没有过多的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当代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科技革新更是日新月异,人们为了在竞争中立住脚跟进而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通过各种途径吸收知识,掌握各种技能。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生活紧凑感愈发明显,久而久之,人们被动的进入了“快生活”。但自古我们就知道要张弛有度、劳逸结合,在如此紧张的工作生活压力下若只依赖剧烈、高心率负荷的运动显然难以达到健康身心的效果,而传统体育养生项目舒缓的松、柔、慢、匀的运动形式恰好与“快生活”形成互补。
传统体育养生注重的“天人合一、身心统一”与现代体育的“物我两分、身心二元”[8]的特点决定了二者在现代社会的矛盾关系。目前正是这种“快”“慢”之间的差异和个人难以及时自我调整进入“天人合一”,使得许多传统体育养生项目难以被大众特别是年轻人所接受,比如太极拳、健身气功等。
4.2 传统体育养生的“老年化”锻炼方式与注重养生人群年轻化的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以及网络上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养生,一句“人到中年不得以,保温杯里泡枸杞”也成为了年轻人自我调侃、相互开玩笑的口头禅,这也是繁重的生活及工作压力导致的。但是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锻炼方式多类似于太极拳、健身气功,其动作缓慢优美、中正安舒、轻灵圆活、松柔慢匀,但这种锻炼形式让年轻化的养生人群接受起来确实较为困难,反观类似的运动如瑜伽、普拉提等对于受众的接受问题处理的非常好。我们是否也应学习其创新的运营及改革方式使传统体育养生项目在不失其内涵的基础上也具有时尚的色彩?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4.3 学科体系不完善
高校课程设置方面,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这门学科目前已在大部分医药类大学以及体育专业学院开设,在非医药类大学和非体育专业学生中,部分学校已经将民族传统养生作为选修课进行推广,推广的体育养生课程教学内容基本上仅局限于太极拳和健身气功部分功法练习上。只有专业体育学院和医药类大学中会有相关理论知识的涉及,难以体现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真正内涵和价值,也不能够满足高校中学生对于民族传统养生知识的需求,并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大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课有很大的随意性,因老师能力不同,其所讲述的内容和专业性都有很大的变化。绝大部分的学校没有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相关专业教材,最后学生学会的也仅仅是几套功法动作。
教材方面,相关针对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的相关书籍还是比较丰富的,但均是针对高校体育专业的学生或从事相对应锻炼的社会人群而编,鲜有针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等普通专业学生的专门教材。
5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如何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研究后发现,很多研究学者达成了这样一个共识:“养生理论不能墨守成规,养生方式、养生方法亦不在老路上徘徊,现代社会需要新颖的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养生理论形式与养生功法。而对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如何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而言,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化中新在《传统体育养生的现代价值及发展趋势探析》中认为传统体育养生的发展趋势在于进入学校体育教学以及走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付雯在《传统体育养生在现代体育中的角色冲突与定位研究》中建议传统体育养生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传统体育养生应该承担起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相应的由国家和政府进行推广;传统体育养生在学校教育中也应该担当起学校健康教育服务者的身份;传统体育养生应是时尚健身文化的引导者,传统体育养生应该通过包装使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及时尚要求。丁省伟在《新时代传统体育养生发展路径研究》中建议扩宽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学推广的路径应以构建系统化养生传播;建立处方化养生宝库;打造时尚化运动形象;建立专业化养生体系;实施全员化人群参与;加大实证化科学研究这几个方面着手。在张汇敏的《传统体育养生困境研究》中谈到传统体育养生想要更好的发展就应做到研究科学化、挖掘深度化、传播模式别致化、群体年轻化、研究学者大众化、养生功法简单化。除此之外笔者也有以下想法。
5.1 完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专业的建设及加大相关研究
在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便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学这一学科,作为其子学科的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学同其一样发展并不完善,迄今为止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多数高校民族体育养生专业学生没有较为专业和系统化的教学参考资料,教材内容老旧,教材改变速度跟不上学科发展的要求。师资方面仅有少数医学类和体育专业学院有专业教师队伍,更多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较为随意,课程多为武术老师兼任,相关中国传统养生及中医等知识十分欠缺,任课老师很难讲出所以然,总体来讲该课程并不被高校重视。现阶段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专业应从学科的科学原理、理论支撑依据、学科教学内容、教学及学科评估体系等着手进行学科体系建设,加大对相关老师业务能力的培养。
5.2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必须进行商业化运营和推广
在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发展规划(2013-2018年)》规划的5年时间里,健身气功指导员数量从21846名增长到249373名,健身气功站点总数从15469个增加到32632个,国内练习人群从150万增加到389万,推广的国家和地区从31个增加到50个,境外习练人数由100万人增加到200万人,功法创编的数量从9种增加到15种[9],其所带来的是相关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参与人数的增多和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在这种背景下市场完全有能力支撑起民族传统养生的商业化运作,其推广方式可以参考类似相关的体育项目,比如瑜伽、太极拳等,通过这些成功的推广我们也得知只有一个运动走向商业化市场才能保证其蓬勃的生机,才能激发更多的创新手段去推广。
5.3 加大力度打造成为中国特色文化符号向国际推广
民族传统体育养生已经在政府的努力下代表中国文化向世界推广,但在推广过程中,其仅仅局限于一种体育项目。应加大包装力度,使其成为能够像“少林寺”“长城”等,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中国独有的特色文化符号,这种特色文化符号对其的影响是由上至下的,也是巨大的。
5.4 积极向公众普及、宣传科学养生,建立正确的体育养生价值观
在国内,民族传统体育养生观念未被国人所熟知,许多人还对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有着或多或少的偏见以及误解。这一现象也体现在对民族传统体育养生研究上面,更多的相关研究集中在健身气功、太极拳等项目上,其他相关项目或养生理论研究较少。另一方面趋于年轻化的养生人群对养生存在太多错误的理解,比如前段时间网络上流行的“啤酒配枸杞”“熬夜也要敷面膜”等无不体现了普及正确科学的养生观念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