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健身术概念论
2019-11-25胡伟
胡 伟
作者单位:信阳农林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河南 信阳464002
前言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把所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特点抽象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概念都具内涵和外延,并且随着主观、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变化。
在人类漫长的文明进化史中,智慧的人类创立了种类繁多的运用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技术及文化。这些古今中外种种运用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技术方法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是长期以来人们思维混淆不清的地方。甚至有人说印度瑜伽其实就是气功。但是它们从精神内涵到技术方法又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之所以弄不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因为我们还不曾认识这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没有抽象概括出它们的共同属性。正是由于这种概念认识不清,甚至有人认为气功的本质就是三调:“调身”“调心”“调息”。如果说三调就是气功的本质,那么射箭运动也需要三调,它三调的目的是为了把箭准确射到靶上。那么射箭运动属不属于气功呢?显然不是。所以“三调”只是意念健身术的手段,不是可以与其他事物做区分的本质属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进步,我们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发展此类健身方式,就迫切需要一个概念来揭示其本质特征,并作为科学的研究对象存在,以便于更好地发展这一独特健身方法。
无论中国气功、印度瑜伽,甚至现代西方的生物反馈疗法等,无论它们在精神内涵及练习技术上有多么大的差异,其实它们具有共同的属性,那就是,“它们都是运用意识来调控自我身心状态,都是直接或间接通过和谐身心关系来促进和维护人体身心健康”。秉承开放包容的态度,把古今中外种种运用意念调控身心进而健身的技术方法集合起来,我们舍弃它们之间种种具体差异,抽象概括其共同属性,于是提炼出“意念健身术”这一概念。
1 概念诠释
意念健身术是指在守静状态下,精神内守,遵循人体身心关系的规律,主动用意识调控自我身心状态,以调节心理情绪、松弛身心紧张、和谐心身关系、祛除应激反应以及不良条件反射为目标,进而达到防治心身疾病,促进和维护身心健康的健身方式。历史上已经发展出包括中国气功、印度禅和瑜伽、西方静坐冥想、自我放松训练、生物反馈疗法以及德国的自律神经训练法等多种形式。
意念健身术这一概念的提出,深刻揭示了气功及瑜伽等此类健身方法的本质特征,使得人们能够更好认识和理解此类健身方法,进而更好运用此类方法健身。同时也为此类健身方法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发展打开方便之门。因此,提出“意念健身术”这一新概念,是对人类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种种技术及文化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为更好地把此类健身方法纳入科学体系提供了渠道,为意念健身术的学科建设与发展搭建了平台。
1.1 关于守静
“守静”指收住烦乱的心。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1]就是说,诚心诚意地守静,一定会达到心灵空明的境界。意念健身术是要运用自我意识来调控自我身心状态,需要在心理安宁的状态下才能进行。如果是一颗烦躁的心,没有心理的安宁,很难想象能够有效调控自我身心状态。故而无论古代儒家的心斋、道家的内丹、佛教的禅、印度瑜伽,还是现代的生物反馈技术,无不强调心神的祥和安宁,平静专注。比如,“禅”又称“静虑”,指静心思虑的心理状态[2]。中国气功三调中调身、调息、调心,其中的调心就是指通过调节实现内心的安静。
精神内守是指注意力从外界收回来,关注和体会自我存在状态。唯有排除外界感觉的干扰,才能更好地调控自我身心状态。
1.2 关于遵循人体身心关系的规律
人是宇宙中身心一体的高级物质存在,身体和心理的关系是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二者有区别有矛盾。区别的方面是,心理活动是精神活动,有别于身体的活动和身体的生理活动。矛盾的方面是指二者彼此会影响制约对方。比如,坏的心情会导致躯体功能障碍,躯体疾病也会影响心情和心理。
另一方面,二者又密不可分。心理本身也是身体生理机能的一种形式。一切心理都是建立在大脑这个身体器官功能上的电化学反应,需要躯体其他器官的支持。比如,大脑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依靠身体吸收和输送。甚至情绪,其实是包括心理和生理反应一起的一种综合体验,很难说清情绪到底多少是心理成分,多少是生理成分。反过来,心理也对身体的生理活动进行着最高领导和调节。大脑不仅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平台,还是众多生命调节中枢的最高指挥部。心理活动紧密地指挥着生理活动,从而使人体能够更好适应环境,比如遇到危险情况时,在恐惧和紧张心理作用下,身体会快速动员,血糖会快速升高,使得人体能够更加有效地去战斗或者逃跑。
很早以前,古人就发现了“身与心”之间互相深刻影响的紧密关系。中医强调“七情伤身说”,指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七种情志活动对人体疾病产生的影响[3]。西医发展的“心身疾病说”,指人类因心理因素导致众多疾病产生[4]。中、西医无不强调心理对生理疾病产生的深刻影响力。伴随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医学和脑科学的突飞猛进,极大促进了西方《心身医学》的快速发展与成熟。人类已经发现和探明了许多身心互相影响的身心关系规律。意念健身术作为一种心理调节的功夫,必然要遵循身心关系的科学规律,才能维护和促进身心健康。
1.3 关于主动
人类调控身心状态的方法很多,有些是被动的方法,比如心理治疗上的催眠暗示疗法(自我暗示疗法另当别论)。意念健身术则是强调自我意识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地去调控自我身心状态,是积极,是能动,是辩证唯物主义所强调的意识能动地作用于人体健康。
1.4 意识调控自我身心状态
意念即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动物意识的出现是伴随神经系统的发展进化而来的。关于“意识”,心理学和哲学有很多理解和诠释。心理学上狭义意识概念则指人们对外界和自身的觉察与关注程度。我们在这里所指的意识更多的是指人类的注意力。心理学上曾经有个舞台投射灯的比喻来形容什么是意识,如果把人类心理活动比喻成舞台,意识就是舞台上的投射灯,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灯光下的事物,其他心理活动或事物都隐藏在阴影中,不被我们的心理所察觉。[5]意念健身术中的意识调控,就是指把心理的投射灯聚焦在调控自我身心状态这件事上,不再关注其他事物。
1.5 关于身心状态
人体身心状态主要包括人的情感、心理和生理状态三个方面。其中情感又是心理和生理的混合成分。
人体身体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是对立统一的。意念健身术不是仅仅调节其中的哪一种,而是同时作用,共同调节,以心理状态来影响生理状态,以生理状态来辅助心理状态。比如呼吸,受心理密切影响,紧张的时候,呼吸紊乱;反过来,通过把呼吸调节的规律有节奏,缓慢绵长,又能很好平静情绪。所以说,意念健身术是对身心状态的共同调节,促进二者健康与和谐统一。
1.6 关于调节目标
意念健身术的调节目标是围绕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目的展开的。根据已经发现的身心关系的科学规律,我们有意识把“调节心理情绪,松弛身心紧张,和谐心身关系,祛除应激反应以及不良条件反射”作为调节目标,通过对这些目标的调节,实现人体身心关系的和谐统一,达到人体身心健康的目的。这些调节目标的确立是对身心关系客观规律的遵循,是经过科学研究证实的。
传统的一些意念调控自我身心状态的功法,很多是宗教修行的手段。它们追求的目标是成仙成佛,因此它们的功法围绕宗教目标展开。它们也具有一些健身功效则是因为它们的一些做法暗合了“和谐身心关系”这一规律。意念健身术作为一种健身医疗手段,则是在现代人体身心科学指导下,最大限度地追求和谐身心关系,促进和维护人体身心健康,防治身心疾病。
2 意念健身术与体育运动的关系
当前,世界上关于体育的概念是不统一的。放眼世界,无论体育概念的表述多么纷繁复杂,最主要的思想还是强调“关于身体健康的教育”。我国最初从日本引进“体育概念”时的原意也是如此。在“体育是关于身体健康的教育”这个意义和含义上,国际上对体育的理解是统一的。
实践上,我们维护身体健康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运动可以促进和维护健康;生理卫生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维护健康;还有心理健康的调节,因此,体育的手段是丰富多彩的。
意念健身术是一种独特的健身及医疗方式。在心身医学领域,它被强调用来作为治疗心身疾病的一种疗法,是医疗手段;在心理学领域,它又常被用来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又是心理治疗方法;在体育健身领域,意念健身术具有很好地和谐身心关系,预防心身疾病的健身功效,毫无疑问是一种体育的手段。
意念健身术和体育运动类手段都是体育健身的手段,但是二者又有很大不同。“意念健身术”具有不同于“体育运动手段”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2.1 二者的区别方面
2.1.1 二者影响身心健康的路径不同
如同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的那样:“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运动类手段通过身体运动这一刺激作用于人体,增强人的体质,来促进人体健康。
意念健身术采用的是“守静”和“精神内守”的健身方式,要求身心静止,注意力内收,主要是通过心理调控来影响身心状态,通过和谐身心关系来改善人体脏器机能,愉悦精神、增强免疫力、促进身心健康。
2.1.2 二者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效果不同
每一种体育健身手段都会对人体生理和心理产生影响,不同的体育手段对身心产生的影响也有很大不同。
运动类的体育手段以运动作为刺激和负荷,能促进人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并且,不同的运动方式对各项身体素质的促进发展也不同。
不同的运动对人体外部形态造成不同影响。力量项目可以促进肌肉增粗,举重运动员会外形粗壮;而耐力项目不会显著促进肌肉生长,长跑运动员身材挺拔苗条。
不同的运动对人体脏器形态和功能影响不同。比如耐力项目会显著增加肺活量,促进心脏更大、更强、更有力。
意念健身术的练习,不会显著改变人体的外部形态,却有自己独特的健身效果。科学研究发现,意念健身术可以显著改善人体脏器功能,促进器官更有活力,机能更好,更平衡。意念健身术还能更好地调控情绪,解决压力和焦虑等心理问题造成的身心紧张,能有效祛除外部不良刺激使身体产生的不良应激反应和不良条件反射。
2.2 二者的互补性
运动类手段最大的功效是通过运动的方式促进了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却不能很好地促使副交感神经系统得到兴奋。而意念健身术这种“守静与精神内守”的健身方式,通过身心的静止,练习中能有效促进副交感神经系统得到兴奋。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是人体植物神经中的一对相互拮抗的指挥系统。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充分认识到植物神经功能平衡在人体健康中的重要意义。人体机能和器官的功能平衡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前提,这就需要植物神经系统中这一对拮抗系统机能的平衡,也就是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机能状态的平衡。如果机体植物神经系统中的任何一方过于亢进,都会造成身体机能和器官机能状态的某一方面过强而其他方面不足,导致身心疾病。运动过度的人会产生中医称之的“热症”,就是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副交感神经功能不足的后果。运动训练学也推荐采用“守静”的方法来作为促进运动员训练后身体恢复的一种高效手段。
这是意念健身术和运动类健身手段的第一个互补性,即由于二者对人体植物神经机能影响上的拮抗作用,人体健康维护不仅仅需要运动类手段,也缺少不了“意念健身术”这样的静止类手段。二者有着互相不可替代对方的功效。
二者的第二个互补性体现在,有一部分特殊人体,不能从事运动类的健身练习。如心脏病、过敏性紫癜、血友病、肾脏病、身体残疾不能运动者等。意念健身术特别适合这部分人去进行健身练习。
3 意念健身术的发展现状
意念健身术的神奇功效已经逐步得到科学证实。西方科学界从上个世纪以来进行过大量涉及众多学科的对静坐冥想的科学研究,取得丰硕成果,发现了练习静坐冥想的诸多健身益智的好处。
当前,静坐冥想之类意念健身术风靡西方社会,仅仅在美国就有两千万练习者,平均每11个美国人中就有一个练习冥想的。[6]
经过上个世纪大规模的多学科实证研究,在意念健身术领域已经积累了众多实证科学的数据资料。意念健身术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也提升到了如同恩格斯对18世纪下半期自然科学阐明的那样:“从原来的收集和积累材料阶段进到整理和分析材料阶段,从原来孤立静止地研究自然界存在的事物及其现象进到揭示其联系和发展的时候。”[7]意念健身术的科学研究也必然进入到通过运用辩证逻辑思维,对实证科学已经获得的大量经验材料进行归纳简化,抽象概括,建构其科学特征,进而发现其内部规律和关系的阶段。
加强和促进意念健身术基础理论的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好地认知这门奇特的健身医疗手段,更好地指导人们练习。
意念健身术概念的提出,是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是归纳基础的概括。它的提出,加深了我们对此类健身方法本质的认知,为此类健身方法的交流融合以及学科建设搭建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