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体育小镇中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9-11-25张雨刚王冬慧
张雨刚 王冬慧
(运城学院 体育系,山西 运城 04400)
民俗文化是我国居民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所创造,经过多代的传承而保留下来的体育生活习惯[1]。民俗文化是依附于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所产生的文化,民俗文化不仅增强了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同时也增强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的品格。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价值追求对民俗文化出现了偏差,致使许多具有民俗文化得不到深层次的传承,甚至有的已经遗失。十八大后,党中央把民俗文化的传承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力量。在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昌盛,不断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2]。民俗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古文化的一种继承,更关乎我国中国梦实现的路径。
201 6年国家住建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训的通知》和2017年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关于推动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工作的通知》,以地方限有的资源和特有的文化传统形式的特色体育小镇,在全国各地进入具体实施阶段。仅在2017年住建部先后批复特色体育小镇建设100余家,特色体育小镇的构建模式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注入(即 PPP),完全社会资本注入和政府资本注入,其中政府鼓励PPP模式和完全社会资本注入形式。从特色体育小镇开展的形式和资金注入的方式来看,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重在小镇建设中与当地民俗文化的融合。而民俗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难免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精神和形态上出现不同形式的变化。如何抓住特色体育小镇建设的契机,将民俗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本文以特色体育小镇的构建为视角,重点探讨民俗文化在特色体育小镇中的传承与创新。
1 特色体育小镇建设中民俗文化传承的机遇
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旨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文化的休闲、娱乐小镇。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是依据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形式的多重现实条件所构成,主要包括:各方为资源的合理配置、城镇体育文化均衡的发展、平衡城乡二元化的结构矛盾机制。政策的倾斜和资金的投入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样也给民俗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挑战。
经济上,从2015年起国家开始加大对特色体育小镇资金注入就2015年一年资金投入就高达791亿元,而且这个比例也在不断的增长。自从我国加入WTO后商品开始了世界的交换,同时国人也开始走出去和外国人开始走进来体验异国的特色风情。从社会关注度的提升和旅游发展的整体形势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带来新的新的环境。
文化建设上,改革开放以来西方体育文化构建的竞技体育项目,不断冲击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致使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一些民俗文化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注重于“特色”的形成。这给以地方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的兴起带来了良好氛围。
平衡城乡二元化矛盾机制上,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对平衡“二元化”结构矛盾具有积极性的作用。首先从特色体育文化的建设地理位置来看。资金的投入上改变了以往优先城市发展的理念,体育小镇的建设性投入为乡村资金注入带来了希望,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政府愿意在乡村投资建设。其次从人力资源的流通方向来看。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使得向往城市生活的人群也更愿意留在乡村,企业建设的需求有更多的人才也开始向乡村转移。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在平衡城乡二元化矛盾的同时,也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带来固定的人文生活环境和资金保障。
2 传承与创新是民俗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
传承与创新是民俗文化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从马克思的发展观点上看传承与创新也是事物发展的一对基本矛盾。
传承是民俗文化的延续,也是民俗文化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我国民俗文化与居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经过十几代人或甚至几十代人一代一代的延续保留至今,期间经过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科技的不断更新使得一些保留下来的民俗文化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和意义。有一些民俗文化的记忆,只能变成一种回忆。但依然有些民俗文化被大家所保留,将祖辈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得到延续,也成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使命。随着国家关于民俗文化的不断重视,各项政策的实施和法律法规的形成,民俗文化的传承也出现了良性发展。传承是民俗文化延续的内在动力。
创新的本质是为了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求,运用现有的思维模式,对已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现有的环境中对其外部特征或者内容进行和完善。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同,所表现出来的创新形式也不相同。就民俗文化而言,民俗文化的创新是在其固有的本质特征下进行创新,来适应特色体育小镇中发展的需求,通过改变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和参与方式来融入特色体育小镇中来。创新是民俗文化在特色体育小镇中延续的外在动力。
传承是对民俗文化中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延续,而创新则是在传统民俗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提高。使得原有的民俗文化在不失本身精髓的基础上,为适应当下环境需求以另外一种形式展现出来。从马克思注意辩证思维可以理解为传承与创新互为矛盾,两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民俗文化的创新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而民俗文化的传承的前提条件是为适应环境的需求要有所创新。
3 民俗文化的分类及特征
3.1 民俗文化的分类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传统风俗文化的一种意识形态,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常住居民所创造和传承下来的普通民俗生活习惯[3]。民俗是民间大众生活的风俗习惯,民俗文化的形成大都从人类原始部落文化和民族特色文化传承和发展而来。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融合起来的大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且人口众多。其自身的特性,造就了我国异彩缤纷的民俗文化。我国民俗文化种类繁多所涉及的范围也较广泛,按照其存在的价值和形式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与物质文化相关的民俗文化和与精神生活相关的民俗文化。其中物质文化相关的民俗包括:与居民生产生活的民俗(传统农业、古代狩猎方式等相对初级的生产方法和特色民族服饰、传统地方饮食文化等与生活相关的民俗)、简单的商业民俗(手工业等物质资料的加工服务业),精神方面的民俗包括:家族、村落等方面的组织民俗,成年、婚丧等人身经历的人生礼俗,竞技、社火等娱乐方面的游艺民俗,传说、谚语等为代表的民俗观念。
3.2 民俗文化的特征
民俗文化起源于民众日常的生产、生活。由于我国传统社会隶属于农业生产为主的社会特征和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每个民族都特有的民族气质。造就了我国民俗文化所具有的如下特征:
3.2.1 群体性
民俗文化是在民众群体的生产、生活中产生。民俗文化的产生不仅提升了民族之间的认同感、造就了民族的品格和精神,还培育了民众的社会一致性。民俗文化是民众集体的智慧的结晶。首先,一种民俗文化都是在一个群体中产生,例如一个特定区域的民众又或者一个民族。其次,当一种民俗文化形成以后,它是以一个群体为媒介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根据民俗文化的传承方式来看,民俗文化不属于某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没有民众的认可和推行民俗文化是不能够延续下去的。
3.2.2 地域性
各地方的民俗文化是根据自身生活环境的特点而形成的特有的文化传统习惯,其最初的价值是服务于地方民众的生产、生活。“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和“百里而习异,千里而殊俗”所描述的就是不同区域民众文化生活有所不同。民俗文化的产生和传承是在一定的区域空间内进行,它受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人文地理环境的制约。因此,民俗文化具有地域性的特征。
3.2.3 可塑性
民俗文化来源于民众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其在传承和传播中并不是一层不变。随着生产资料和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为更好的服务于民众民俗文化也不断的发生着改变。同一种民俗文化活动在不时代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例如龙舟运动不仅在特征在宋、元、明、清各个朝代展现出来龙舟的形态也不完全相同,而且在不同朝代所代表的的意义也不尽相同。民俗文化在传承中不断的改变,在改变中不断的传承。民俗文化的可塑性从总体的层次来看,它与不同时代的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民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相关。不仅同一种民俗文化在不同的时代表现形式会出现不同,即使在同一个地区同一种民俗文化在不同的时代的表现形式也会出现不同。
4 特色体育小镇中民俗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应当把握的关键点
特色体育小镇不同于其他城镇。从特色体育小镇的地理位置构建条件,首先要有较为成熟的居民生活的社区,小镇的发展要因地制宜的与当地的生产、生活全部融合;其次人口密度上要有一定影响力,常住人口达到3万以上,兼顾多种形态建设特色美丽小镇。依据利益相关者和协同创新为研究基础上特色体育小镇的构成要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政府相关扶持部门、相关企业管理部门、从业人员(固定居民和专业技术人员),其中从业人员也是直接的受益者。小镇的一般构成要素和关键因素构成了特色体育小镇的运行单元,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共同作用于小镇的发展。小镇的主要运行模式可以看做“体育休闲产业+特色产业配套产业”。民俗文化作为民族特征的体现由于时代的变迁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所特有的民俗文化虽然有的已经失去其原有的意义,有的已经流失。特色体育小镇给民俗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机遇,将民俗文化与特色体育小镇相结合起来,在传承的同时而不失民俗文化的根基的进行创新是民俗文化在新时代、新理念下传承的关键。
4.1 祛除俗媚坚持以社会主义价值核心观导向引领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价值体系的精神导向[3]。它不仅集中凝练和阐释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意识形态、崇高的思想文化和规范的道德体系,也集中诠释了公民的素质和社会价值。民俗文化在传承和延续的过程中,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和文化价值导向的偏差一些民俗偏离了其积极向上的方向,出现了一些俗媚。庸俗的内容和封建迷信思想。在变革延续中受到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出现了触及人文道德的迹象,诸如此类现象很多更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民俗文化的发展,是民俗文化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民俗文化涵盖了民众生产、生活、精神娱乐等与民众日常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根据历史特性民俗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创城与创新能力,民俗文化在抓住特色体育小镇建设这个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来,明确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应当弘扬什么,摒弃什么,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4.2 保留民俗文化的特性,融入现代生活的积极元素
民俗文化来源于民众日常的生产、生活,具有群体性和可塑性的特征。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是在原有自然环境的基础省开发体育休闲项目,同时依靠当地的人文环境和民俗风情打造特色小镇,形成“体育休闲+产业”的运营模式。在民俗文化融入特色体育小镇的构建中要充分发挥民俗文化的特点,适时融入小镇的建设中来民俗文化的传承的形式应当有所创新。具体实施应注意以下几点:(1)展现民俗文化形成的过程,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让更多的人了解民俗文化。例如:可以把民俗文化中陶瓷、剪纸、特色小吃的制作过程等一些具有代表的地方特色通过展示其制作过程渲染地方民俗特色。(2)发挥民俗文化的群体性特点,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民俗文化中来。例如:可以将生产、生活中的民俗服饰、民俗体育竞技等项目融入到特色体育小镇的建设中,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感受民俗文化。(3)将现代积极的元素融入到民俗文化中来,使民俗文化的展现形式更加规范,社会责任感增强影响因素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也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民俗文化作为地方的一张名片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要突出地方的特色不应照搬其他地方的民俗文化。(2)在经济利益为主的当下,民俗文化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应当杜绝强制消费和利益陷阱保持良好的民俗文化传承氛围。
5 结语
民俗文化是经过历史不断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底蕴,代表着我国文化的发源。随着民俗文化不断的流逝,相关部门也越来越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承。依据事物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规律,民俗文化的传承也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原有灵魂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改变。
近些年来,特色体育小镇不断的兴起“体育休闲+产业”模式不断的扩展给民俗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希望,然而在利益的驱使下,特色体育小镇中民俗文化的传承也出现了一些令人堪忧的现象,民俗文化的传承的过程中创新机制不够达不到预想的期望、民俗文化的通化严重、民俗文化在传承中抛弃了原有的灵魂引入俗媚思想。久而久之不仅会伤及民俗文化自身也会使特色体育小镇带来生存的危机。要运用好特色体育小镇这个新兴的载体更好地传承民俗文化,研究就要从特色体育小镇这个载体出发探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让民俗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