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2019-11-24黄少安
黄少安
(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山东发展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0 引言
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40余年,可以说,没有农村的率先改革和发展,就难以推进城市改革和其它各个方面的改革。40年是一个比较长的时期,中国高层决策者在不同的具体时期,都有相应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着战略性领导、支持的作用。到党的十九大,农村发展战略已经明确为“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在中国发展到新时代的、新的农村发展战略,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1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意义和实施成效
1.1 乡村发展战略的时代意义[1]
第一,是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农村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同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而农村,恰恰是发展相对落后和不充分的。这就是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中国现阶段就是要优先发展农村和农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中国发展新时代需要,也是对时代的顺应。
第二,是站在新高度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战略思路。十九大报告认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2]。2018年中央1号文件认为:“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3]。
第三,是一个更全面、更系统的农村发展战略,有战略指导思想、有总体要求和原则、有各个方面具体措施、有可行性的发展战略。
第四,是一个体现城乡融合、统筹城镇化、统筹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和谐的农村发展战略,体现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价值取向。
第五,在理论上有重要创新。一是发展中大国在发展过程中结构变迁式发展的“模式总结”;二是集体所有的土地“三权分置”理论,基于现实需要、解决现实问题;三是把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性和承包期限的定量有期限区分开来,避免形成不能适应现实情况的制度障碍。
1.2 乡村发展战略实施成效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已经一年多了,通过最近对山东一些地区的实地调查,发现:第一,各地都积极行动起来,各级干部都很努力落实中央决策,各地区都有具体实施方案;第二,乡村基层党组织明显比原来健全;第三,乡村基础设施明显增加,包括通路、通水、通讯设施、村容村貌、公共体育设施等,设施质量也有所提高;第四,在各个方面的努力下,许多农户家庭的生活设施有所改善,主要是供热、供水等方面,生活质量改善比较明显。总体而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虽然时间不长,但是,成效明显,成就很大。但是,也有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2 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其对策建议[1,4]
2.1 一些地方一些同志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解有一些偏差或科学性不够
一是一些地方不能立足“工业化和城市化”大背景理解“乡村振兴”。工业化和城市化是大趋势、大背景,随着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业转移、农民向城市转移,就总体趋势和规律而言,乡村的相对衰落是必然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逆规律和潮流而动。但是这个“衰落”只是人口的减少、房子的凋敝(空心村),不是乡村产业、文化、人的素质和环境越来越落后。乡村振兴,不是要在乡村大力发展工业,不是要呼唤已经进城的人返回乡村,也不是一定要在乡村大兴土木搞大工程,而是让必须和愿意留在乡村的农民既能分享农业现代化、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成果,又能比城市居民享受更优美、宁静的环境;二是一些地方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延续性认识不够,与过去的小城镇建设战略和新农村建设战略衔接不是很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重复建设。连续性和一致性是由中国农村和整个中国一些重要而基本的因素决定的:“三农”问题本身客观的、内在的一致性,决定了农业、农民、农村问题要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与城市化和工业化问题统筹解决;中国是一个人均耕地有限的人口大国,“吃饭”问题总是最重要的,农业总是中国经济、社会和政治稳定的基础性条件,为了搞好农业,土地制度和农业技术总是重要的;中国还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也是很多的,尽管40年以来,人均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一直有、至今还有、将来还会有不少贫困人口,即使绝对贫困人口全部消失以后,相对贫困人口还会存在,“扶贫”问题也一直存在;长期以来,中国一直都是城乡二元化的国家,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度、居民收入和文明程度上,都有较大差距,所以,农村发展战略总是需要城乡统筹的战略。
对策建议:
冠脉介入术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应用后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研究……………………… 王 涛,李承宗,王来成,等(4·265)
对各级地方政府加以指导和提醒,媒体加以引导和宣传,乡村振兴是在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的背景下实施的,是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不是农业非农化和乡村城市化,不可能改变大量农民进城、进入非农产业的总体趋势;让广大干部和民众在实践中尊重历史、有长期努力的准备,制定和实施规划时保持前后衔接和统筹。
2.2 政府作为很多、作用很大,但是农民主动性不够、有“等靠要”的现象
主要是政府在作为,主要支持方式是投钱。政府在乡村振兴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基层的政府人员为乡村振兴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作为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差,政府投钱也是应该的和必须的。
但是,乡村的主体是农民,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农民,是政府引导、推动和帮助农民振兴乡村,不是政府去振兴和拯救乡村,仅靠政府或主要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政府大包大揽,农民当然欢迎,但是自己积极性不高、不行动、不思考、“等靠要”的现象比较明显,使得政府虽然作为多,但是作用打折扣,而且,这种方式难以持续。很多事情,例如环境卫生、绿化,只要农民自己行动起来,不需要投钱和新技术,就能做起来或做得更好,可是实际上没有人做,农民宁愿整天打牌、晒太阳,也不作为。
对策建议:
第一,各级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和媒体,都要引导农民转变观念。乡村振兴是农民自己的事情,不能“等靠要”,自己得行动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主意出主意。
第二,开始阶段,要采取一些措施,开始让农民必须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一些工程和工作中来,以后慢慢变成主动和积极参与,例如,涉及本村的工程,每户或每人必须义务出工多少个工作日,出了好主意的或做出别的贡献的,给予一定荣誉等精神鼓励。
第三,对于家庭环境卫生实行制度化的荣誉性评比,对公共卫生,恢复和健全我国曾经实施过的“门前三包制度”,进行评比,好的给予精神鼓励,差的限期改正并给予公示,逐步形成讲卫生、讲文明的风气。
2.3 在农民分散居住的前提下,基础设施成本高而效率低,难有规模经济
对策建议:
第一,与曾经的农房改造、撤村并居和小城镇建设衔接和结合起来,加速建设“大村庄”或“小城镇”,从而有人的集中和产业的集约发展,这样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效率。
第二,少数偏远地方且极少数住户,不必在基础设施方面限期达标、实现“几通”等,可以通过动员搬迁后,再统一规划、适度集中进行一些基础设施建设。不愿意搬迁的,先放下,其他方面给予帮助即可。
2.4 重视物,但是对人重视不够
重视修路、改造房子等基础设施建设,也不能说没有重视人的行动,例如村里有一些文化体育设施、老年活动中心等,但是,这些还是以基础设施建设为载体的,对人本身的重视不够,表现在:一是农村基础教育条件差,主要是中小学师资队伍短缺从而教学质量差,没有得到应有改善;二是对农民的职业培训工作没能有效开展,以前也做过,但是,由于体制原因和师资缺乏,效果不理想;三是转变农民观念、提升农民素质的工作做得不够。相当多的农民认可和习惯于不太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集体和公益观念淡薄、不学习不进步,所以才会出现前面提到的农民不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振兴乡村的活动,例如:不打扫个人和公共卫生、不绿化造林、有设施也不参加体育活动、有图书室也不读书、打牌赌博的不少等等。四是农民普遍精神面貌不佳,从其面部表情、眼神、语言表达、个人和家庭卫生状况等多方面都能看出来,好像对未来生活没有太大希望,更多的是生活压力和忧愁。五是组织振兴偏重于村党组织的强化(这是必要的),对把农民组织起来、挖掘农民潜力做好自己的事和公共事务重视不够。
对策建议:
第一,继续加强农村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关键是师资队伍的质量问题,同时采取措施,让乡村教师专注于教育事业。职业教育要加强针对性,激励让相关的技术人员下乡直接告诉农民怎么种好地等,不要像原来那样财政拨款或补贴、让农民到一些职业学校接受培训,发给职业资格证书,那样培训质量不高、甚至培训机构与农民合伙造假。
第二,乡村组织振兴,在党组织振兴、健全(这方面已经做的很好)的基础上,强化对农民的组织,把农民群众组织起来读书学习,组织他们从事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组织起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工作,例如植树造林、打扫公共卫生等,至少把一些不需要资金投入、不需要高技术、只要行动起来就能做好的事情做好。
2.5 比较普遍地过度重视“乡村旅游”
考察的乡村中,多数都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产业振兴的重点或重点之一,这是误区,是不切实际的。因地制宜很重要,绝大多数农村应该没有发展旅游的条件,即使有旅游资源也没有那么多游客,大量投入后可能亏损和利用率低。
对策建议:
提醒各级地方政府,媒体也宣传引导:发展“乡村旅游”要因地制宜。中国多数地区的多数乡村,(广义的)农业是主业或核心产业,产业振兴必须主要是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振兴,不能本末倒置,偏离乡村产业振兴的核心,要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和收入水平,拓展农业空间、改变农业业态、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发展为农民生产和生活服务的服务业。
2.6 仅政府投入打造的乡村振兴“样板工程”,投入太大,不可持续、复制和推广,并可能导致没能得到政府投入的村庄的攀比和不满
可能是对中央领导说的“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的误解或曲解。“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是符合山东各地实际的、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齐鲁模式”,不是供领导和媒体看的“形象工程”。
对策建议:
提醒各地不搞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个别过度的,及时给予提醒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