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孝感动天”故事的建构

2019-11-23毛雨

艺术科技 2019年13期
关键词:孝文化二十四孝

摘 要:“孝感动天”是《二十四孝》中的一个故事,记述了上古帝王虞舜孝心感动上天的事迹。自元代郭居敬编成《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①以来,“孝感动天”的故事一直是历代宣传中华孝文化,教育、规训子弟的重要案例。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历经不同时代,不同环境的筛选、取舍后,“孝感动天”的故事形成了今天的版本。本文將对这一故事的最初建构进行考溯研究,梳理该文本的建构过程,以综合探究该文本在最初呈现出的表现形式,其背后反映出的“孝”文化观念。

关键词:舜;二十四孝;“孝感动天”;孝文化

“孝”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一,自古为文人雅士,尤其是儒家学者所极力提倡。“孝感动天”故事文本的建构,因其故事发生时代的久远,首先便能彰显“孝道”价值观在中华文化中的由来已久、源远流传。因此,历代与“孝”有关的书籍,无论是《二十四孝》《三十六孝》,还是《百孝图说》等,都选择将“孝感动天”的故事置于全书首位。

1 “孝感动天”故事的建构

通过中国古籍资料库,输入“舜”和“孝”的字符进行检索,其结果共计4000余条,最早自周代始,历朝历代都有所记载。但具体的故事,在记述舜事较早的《尸子》中,并没有被记载,且根据孙次舟先生考证,《尸子》成书时间似为汉末,[1]稍嫌过晚。

继续检索查询,无法找到更早记录舜事迹之可信典籍。遂只能采用传统观点,即以儒家经典《尚书》对舜的记载为最早史料。摘录其中相关内容如下:

岳曰:瞽子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不格奸。帝曰:我其试哉。女,于时观厥刑于二女,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帝曰钦哉。[2]

及益赞于禹曰:“……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负罪引慝。袛见瞽叟,夔夔斎栗。瞽亦允若。至诚感神,矧兹有苗。”[3]

两则引文有一共同点,即都为他人之转述。第一则是对舜不违孝道的赞扬,但似乎是把这种行为当作一种能力,因为结果是舜坚持孝道使父亲、后母、象3个各自具有缺点的家庭成员不至于作奸犯科,而引起尧的注意。第二则通过“日号泣于旻天,于父母”一句,似乎隐约提到了舜与家人之间不和睦的主要情节。至少其“负罪引慝”的原因一定是与父母有关。但就《尚书》而言,找不到其他证据加以证明,故不敢妄下结论。然而,第二段引文是在面对与苗的战争陷入僵局时,益给禹的建议。举了舜的例子,却并非以孝道为重点,而是在强调“诚”。

《尚书》之真伪及成书时间,学界历来存有争议。就一般之观点,其所述内容较早的《尧典》《皋陶谟》《禹贡》等战国时期编写的古史资料。战国跨度也250余年,其间应不乏其他相关文本之记载,于是继续搜索,发现对此故事记载相对较早的是《孟子》。而《孟子》一书曾引《尚书·大禹谟》中的文句,故《尚书》部分篇章对舜事的记载肯定是早于《孟子》的。

相关内容摘录如下: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万章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既得闻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尓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4]

这段万章与孟子的对话,基本引申自《尚书》。而《尚书》中隐约提及的舜与家庭成员之间存有隔阂的主要情节,在此得到了发展。并且此文以舜为例子,对“孝道”进行探讨的主旨已非常明显,且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有进一步的发展:

万章曰:“舜之不告而娶,则吾既得闻命矣;帝之妻舜而不告,何也?”曰:“帝亦知告焉则不得妻也。”万章曰:“父母使舜完廪,捐阶,瞽瞍焚廪。使浚井,出,从而掩之。象曰‘谟盖都君咸我绩。牛羊父母,仓廪父母,干戈朕,琴朕,弤朕,二嫂使治朕栖。象往入舜宫,舜在床琴。象曰‘郁陶思君尓。忸怩。舜曰‘惟玆臣庶,汝其于予治。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4]

本段中,现代文本中的另一重要结构,即父母、弟对舜的迫害及具体行为也在此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一情节,孟子是没有加以纠正的,而是直接回答万章的问题,曰:“奚而不知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4]其态度至少是默认的。《孟子》后又有文直接引用《尚书》。

书曰:“只载见瞽叟,夔夔斎栗,瞽亦允若”是为父不得而子也。[4]

与今天流行的文本中舜登天子位后,依然对瞽瞍恭恭敬敬相对应。考溯至此,仅《尚书》至《孟子》,“孝感动天”故事之主要情节似已基本完备。

再从该故事精神内涵的角度来看,实则自《孟子》始,后世我们熟知的舜的“孝子”形象已正式被建立。《尚书》对舜家庭事迹的记录见上文所引两段,笔者认为,其所论重点都非孝道,即便牵强附会,也只是隐约有“孝子”形象。而孔子对舜多有看法,并有“尽善尽美”[5]的高度评价,但这是就其政治治理方面而言的,所倡导的是舜“圣王”之形象。即便有提到“孝”,也只是一句带过。只有在《孟子》中,舜的“孝子”形象才正式丰满起来,孟子提出自己对于“孝道”的诠释,而有所依据。如“不告而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些关于“孝”的标准,其并不见于《诗经》《论语》等,可视为孟子之首创。同时,上述《孟子》引文中,“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我竭力耕田,共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和哉?”一段,则更是将孟子之孝道观点表露无遗。即“孝”乃子女个人之事,与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好坏无关,更接近于“顺从”,使得“孝道”一事从一开始就是严格且僵化,不容轻易违背。也就不难理解对于万章所述舜遭受迫害的情节,虽显得离奇且无法找到依据,但孟子却持默认态度。因此,“孝感动天”故事之最初建构,可视《孟子》为始。

2 “孝感动天”故事的强化

但凡一个故事能够流传上千年,其必然是一个不断强化的过程。而主要手段之一,即是借助正史的记录。“孝感动天”最具权威性、正统性、合理性之强化与记载,则首推《史记》。

而《史记·五帝本纪》的依据还是《尚书》《孟子》。如同《孟子》对《尚书》的发挥,司马迁在《孟子》的基础上,也有进一步的扩充。这样的线索十分明显,如《尚书》有舜“往于田”,《孟子》则补充到“竭力耕田”,到了《五帝本纪》则是“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6]瞽瞍和象对舜实施迫害时,舜逃出生天的具体情节,也被加以补充。此外,与现代文本相比,《五帝本纪》一大创造,在于对舜遭受迫害原因的叙述,即父、弟出于嫉妒,欲侵夺其财产。这表现为司马迁对主要情节发生顺序的调整,将迫害实施放在舜发迹之后。总之,这一系列的做法,都使该故事更具合理性与现实性。也可以体现太史公之意愿,即使传说尽可能现实化,以达到“信史”的追求。

3 結语

以上即为“孝感动天”故事文本之建构考溯。可总结概括为两部分:一是先秦时期的建构。“孝感动天”原本的传说故事,可以确定,早于《尚书》,已开始流传。而《尚书》部分章节对此故事的记载是目前可考最早的文字史料。其中人物性格与人物关系已初具模型,只是这些章节的成书时间尚且存在争议,但因《孟子》曾引《尚书》中的文句,故可确定,《尚书》的记载早于《孟子》。同时,战国时期提及此故事相关内容的著作还包括《楚辞·天问》《韩非子》等,可以证明该传说故事在当时的流传甚广。《孟子》正是以此为背景,在《尚书》的基础上,扩展补充,使故事情节更加完备,成为其诠释“孝道”思想的重要事例,被赋予“孝感动天”故事最初的思想意义。也正是自《孟子》开始,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这一故事,正式被建构。第二部分是以《史记·五帝本纪》为权威的强化,使该故事正式被纳入正史体系之中,但《史记》对“孝感动天”故事的影响不仅如此。还包括司马迁的扩充与调整,使故事情节进一步现实化、合理化,以符合“信史”的标准。《史记》以后,还包括刘向《古列女传》和皇甫谧《帝王世纪》,在对该故事进行衍生和修正的同时,也成为后世二十四孝中“孝感动天”故事的依据,至此,该故事成为中华典范故事之一。

注释:①杨伯峻在《经书浅谈》中考证为元代郭守正编撰,由王克孝绘成《二十四孝图》传世。学界尚无准确定论。

参考文献:

[1] 孙次舟.论尸子的真伪[A].古史辨(第六册)[M].蓝灯文化事业公司刊行,1987:101.

[2] 孔氏传.虞书·尧典第一[A].尚书(第一卷)[M].中华书局,1998:2.

[3] 孔氏传.虞书·大禹谟第三[A].尚书(第一卷)[M].中华书局,1998:15.

[4] 孟子·万章章句上(第一节、第二节、第四节)[M].中华书局,2006.

[5] 八佾第三[A].论语[M].中华书局,2006.

[6] 司马迁(西汉).史记·五帝本纪[M].中华书局,1982.

[7] 王士元(唐).洞灵真经(卷七)[M].古书社,2008.

[8] 欧阳修(北宋).新唐书·艺文志[M].中华书局,1975.

[9] 屈原(战国).楚辞·天问[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10] 韩非子(战国).韩非子[M].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毛雨(1994—),男,云南昭通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研究生三年级,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

猜你喜欢

孝文化二十四孝
墙头上的《二十四孝》
二十四孝 拾葚异器
武艺 二十四孝图
传统文化视角下把握 “孝文化” 概念
二十四孝 卖身葬父
二十四孝 涤亲溺器
新“二十四孝”:别让祝福只停留在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