髹漆工艺与陶瓷结合的表现探索
2019-11-23关涛丁玲
关涛?丁玲
摘 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用漆和最善于用漆的国家,髹漆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具有传统手工艺特色。漆液由于本身的附着特点,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不同漆胎的工艺品。本文探讨了将髹漆工艺与陶胎相结合的历史特点,利用现代装饰的表现语言表达内涵,制作独具匠心的工艺作品,并对二者结合的发展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髹漆工艺;陶瓷;陶胎
髹漆工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手工艺特色。古人发现漆液不仅具有黏性,还能制作出不同的漆色,色彩姝丽。人们将它用于工具的粘连、加固,或髹涂于木器、陶器上。在漫长的生产实践过程中,人们又进一步发现了它的装饰价值,开始用漆来髹涂和装饰器物、制作工艺品。漆液与木胎结合后,表面坚固,并具有干燥、防腐、抗热、耐酸的特点,即使埋藏于地下数千年,木胎化为灰泥,漆皮依然光亮如新。与陶胎结合后,用各种色漆涂饰于表面,打磨推光后的漆面会焕发出绚丽的色彩,光可鉴人,润若肌肤,恰到好处的触摸感有别于陶器的“粗糙”,弥补了陶器单一的质感和装饰语言。本文试图探讨髹漆工艺与陶瓷结合的特点和现代装饰的表现语言,并对髹漆工艺与陶瓷结合的发展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 历史上髹漆工艺与陶瓷的结合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漆液髹涂于陶胎之上的生活制品,古代漆与陶的结合大多以通体髹饰陶器或罩漆彩绘的形式表现。从考古资料来看,汉代漆的使用范围很广,是漆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西汉出土的漆皮陶壶(图1),泥质灰陶,通体髹涂以黑漆,漆面上施以红白二色进行彩绘装饰。壶口微微向外扩,壶颈向内略收,溜肩鼓腹,壶肩以圆环装饰,高足平底。壶口以两道朱红色带装饰,内部用红白二色绘制一周装饰纹样,颈部以八瓣莲花形状均分,以黑白二色绘制适合纹样,腹部装饰两条微凸朱红色带,色带内部绘以云纹装饰。底足以一圈朱红色带作装饰。同时期出土的漆绘陶盒(图2),泥质灰陶,通体髹涂以黑漆,漆面上施以红白二色进行彩绘装饰。该陶盒子母口内敛,直腹斜收,上下圆底。子母口上承以一道朱色凹线分为两部分,沿口与足绘以朱线,内里用红白二色装饰以几何纹与卷草纹。下承以同样手法装饰。
在陶胎上髹饰以漆料,达到了丰富色彩的装饰目的。翻开历史的长卷,陶器、漆器、青铜器、木器、纺织品均有相似的造型、装饰和材料上的借鉴,这种相互交融与探索,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2 髹漆工藝与陶瓷结合的工艺表现探索
陶瓷胎体一般分为陶胎和瓷胎。陶胎较为粗糙,瓷胎较为细腻,无论是陶胎还是瓷胎,在烧造好的未施釉的胎体表面上,都可以达到髹漆的要求,表达出陶瓷难以表现出的装饰之美。髹漆工艺的制作材料丰富,工艺复杂,表现手法具有间接性和技术性。在二者结合创作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底胎所产生的不同艺术表现效果。陶胎胎体粗糙,有利于漆液的渗入契合,加之其可塑性强,造型天然淳朴,与漆面的平滑细腻形成鲜明对比,相得益彰;瓷胎胎体细腻,未施釉的表面同样适合髹漆,更适用于标准化、量化的生产。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瓷胎表面看上去比较平滑,但实际上在髹涂的过程中容易暴露出瑕疵,直线造型和平面造型容易出现塌陷,需要根据使用的不同类别的漆液所对应的髹漆方法修补和修饰底胎。
用生漆髹涂底胎时,可在干燥箱里以200~250℃的温度烘烤,缓慢升温,1小时后能使生漆更加牢固地附着在底胎之上;腰果漆和聚氨酯漆以常用方法髹涂即可,常温晾干。初次打磨底漆时要干磨,直至漆液紧密包裹胎体之后,方可水磨,防止水磨时有水渗入胎体导致后期漆皮起泡脱落。漆胎做好后,可将髹漆技法直接嫁接于陶胎之上进行创作。
3 髹漆工艺与陶瓷结合的创新发展
《盐铁论》中这样描述:“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髹漆工艺工序复杂,人工成本高,生产率低,极大地限制了漆器的发展。依附于其他材质的胎骨,既弥补了自身性能上的缺憾,又丰富了装饰语言和视觉效果。
陶胎可塑性强,造型丰富,价格低廉,可批量生产,大大地缩短了髹漆的制作工期;漆衣色彩姝丽,可操控性强,并且可结合丰富的综合材料创造出惊艳的神秘之感。二者结合拓宽了各自的领域,相互扬长避短,这种“跨界”的探索使得传统的髹漆工艺、陶瓷工艺在融合当代的文化、生产需求中,在工艺创新、理念创新的变化中,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工艺美术瑰宝,使其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得以发扬,更使中华传统工艺美术文化重新绽放出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