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冷暖及其在影视中对人的作用
2019-11-23欧亚菲
摘 要:在影视中,画面的色调冷暖对作品中情绪的传达非常重要。而影视中声音对信息的传达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剧情需要传达强烈的情绪或营造气氛时,声音往往会起到更好的效果。
关键词:泛音;冷暖;情绪
1 声音冷暖的定义
冷暖是人们对外界物体感知的温度高低描述。有趣的是,引起人冷暖感知的不仅仅只有物理上的通过躯体与外界物体接触而产生的刺激,文字、画面、音乐等非物理性的刺激也会在人脑的作用下令人产生与物理接触类似的感知。例如经典的成语故事《望梅止渴》,又比如看恐怖小说时产生的汗毛倒立等条件反射。在影视作品中,画面和声音是给予人最大刺激的元素。在美术的色彩概念中,蓝色是最冷的色,红色为最暖的色。整体色调偏蓝、紫、绿等颜色的画面会给人阴冷、紧张和不安全的感觉,而偏黄、偏红色调的画面会给人温暖、热烈的感觉。根据色彩冷暖的定义来划分的话,声音也可以分为冷音和暖音。
一般来说,短促、尖锐的声音会给人一种紧张、急促的感觉,特别是小孩的尖叫、急刹车时锐利的摩擦声等。这种尖锐的给人带来不适、烦躁甚至恐慌情绪的声音,按照色彩关系中的逻辑推理,笔者认为都应当归为冷音。
当然,并不是这种使人产生负面情绪的声音都应被归为冷音,冷音应当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一个很大因素是这个声音的泛音。如单簧管,由于它的泛音较低且能量足,所以它的声音柔和丰满;而双簧管则缺乏这种低且能量足的泛音,所以它的声音听起来就较为尖利。用具象化的描述来说,声音像一个装了石子的水球,泛音就像是这个水球里的水,水越多给人的触感也就越柔软,声音就越暖;水越少给人的触感就越坚硬,给人的感觉就越冷。所以,并不是令人不适的声音或音乐就是冷音,而是冷音给人的感觉相较暖音更加的不柔和。反之来说,暖音由于其泛音较多,且能量充足,所以听起来比较浓郁、浑厚,典型的如大提琴的声音。
2 声音在人耳中呈现冷暖的原因
以冷音为例,冷音多给人一种冷硬、凛冽的感觉。某些特别的冷音甚至能引起人们强烈的生理反应,如刀子划酒瓶、粉筆划黑板的声音。这些声音不单是其中的高频部分令人不适,在过滤掉其高频以及低频的部分后,声音仍旧令人不适甚至产生鸡皮疙瘩等反应,这些声音多为泛音很少的冷音。[1]
曾有研究人员在经过对多名志愿者的测试后发现,声音越令人不适,扫描大脑时杏仁体的部位就越活跃。结果显示,声音音频介于2000~5000Hz时,人耳对其最为敏感,也感觉最难听。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对尖锐的高音特别厌恶,是因为杏仁体对上述音频难以忍受,传达出痛苦信息给听觉皮层,进而让人感到头皮发麻,甚至全身起鸡皮疙瘩,本能地排斥这类刺耳声音。也有人猜测,人类之所以对刀子划酒瓶这种声音感到恶心甚至恐慌,是因为这种声音与灵长类发出的警报声非常相似。或许人类潜意识中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应激反应,本能地将这种尖锐的声音与危险甚至恐惧相关联。[2]
3 声音的冷暖在影视中的作用
声音的冷暖在影视中最显著的应用应当是惊悚片中运用冷音对恐怖氛围的塑造。在需要营造恐怖氛围的镜头中,通常伴有或尖利持久或音调高而诡异的配乐,这种高而锐利的声音会通过刺激观众的杏仁体,使人产生痛苦、头皮发麻、恐惧等不适症状。合理地利用人的听觉来强化刺激,再加上镜头中的惊悚画面或者连续的蒙太奇对观众心理的暗示,就会使该镜头呈现出令人不安的氛围。[3]如经典惊悚片《闪灵》,在这部片子的中后部分,很多酒店内的镜头中除基本的动效外配乐较少,当出现关键的情节或有关键的物体进入画面时,背景多渐入一些尖锐的声音。如非常高的、不流畅的小提琴声,尖锐的警报声等极冷的声音。这些冷音的运用使画面的氛围变得更加不安定,为全片铺垫了一种不安全的、神经质的氛围。如影片中对237号房间的描写。
暖音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虽没有冷音在惊悚片中运用得典型,但暖音因为其浑厚、低沉、缓和的特点,应用的范围更为广泛。如爱情片中浪漫氛围的营造、历史片的肃穆雄伟镜头时的配乐、烘托温暖亲情时的插曲,大多以暖音为主。总体归纳来看,暖音多作为一种烘托缓和温暖气氛的工具。然而并非所有的暖音都能使人产生正面的情绪,当一种暖音含有过多的泛音时,会令人产生压抑的情绪。如《2001太空漫游》中在太空舱中的镜头,是冷音与暖音结合运用营造压抑氛围的良好例子。如驾驶舱中机器的轰鸣属于暖音中极暖的部分,而交杂的电子警报声又属于极冷范畴,结合剧情中主人公与机器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的相互博弈,使镜头营造出不安且压抑的氛围。这便是暖音在影视中运用的例子。
参考文献:
[1] D.L .哈尔彭,R.布莱克和J.希伦布兰德.令人不寒而栗的声音的心理声学[J].知觉心理物理学,1986,39(2):77-80.
[2] R .布莱克.边缘——原始的尖叫声[J].今日心理学,1986,20(9):68.
[3] 吕菲,夏秀渝.基于方位特征的听觉选择性注意计算模型研究[J].自动化学报,2017,43(4):634-644.
作者简介:欧亚菲(1998—),女,四川成都人,中国传媒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动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