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作治疗在中学舞蹈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2019-11-23肖来鹏邬斌瑶

艺术科技 2019年13期
关键词:心理治疗舞蹈心理健康

肖来鹏?邬斌瑶

摘 要: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舞动治疗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效果,采用舞动治疗的本真动作、镜像动作、两极动作3种基本疗法,对内蒙古某中学40名学生进行干预治疗,结合问卷、治疗师诊断工具两种方式,进行实证分析。并运用SPSS软件中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检验出动作治疗对解决中学生的共性心理问题有显著成效,进而推广动作治疗在国内的应用。

关键词:动作治疗(舞动治疗);心理治疗;心理健康;舞蹈

随着中学生的学业压力的增大,其心理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日益受到重视,部分中学设立了心理健康室,配备了心理健康专职辅导教师,以疏解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其采用的心理疗法大多都是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辅导,耗时长,无法顾及全体学员。此外,这种传统的心理治疗要想得到较好的疗效,首先需要解决好“通情”问题。事实上,传统心理治疗在面对群体治疗时在此方面也有所受限,因此会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舞蹈是直达心灵的捷径”,舞动治疗就像一个通情高手,它以形象思考的方式减少来访者的心理防卫,在不知不觉、无预期的情境中疗愈心灵,生发力量,催生洞见,促进创造。[1]近些年,舞动治疗在心理治疗领域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重要方法。

美国舞蹈治疗学会(ADTA)给舞动治疗定义为[1]:基于由经验证实的身体、心灵和精神是相互关联之前提,舞动治疗是以动作来促进个人的情感、认知、生理和与社会进行交融的心理治疗方法。舞动治疗影响人的感觉、思维、生理功能和行为的变化。简·西格尔在《舞动治疗的基本理论与实践》(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ance Therapy)中提到,舞动治疗属于心理治疗的范畴,是集中于采用运动作为心理转变的媒介,通过作用于肌肉模式,着眼于心理逻辑和身体逻辑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病人被引导,从而经历确定、表达感觉及内心冲突的治疗过程。舞动治疗包括心理发泄、揭示及重筑的步骤。在这种动觉和视觉的形式里,个人与群体都可以释放出积存在体内的情感与生理障碍。常常从解除压力、紧张、忧虑开始,然后通过由生活经历而产生的具有象征性符号的展示、形象的(非理性的)记忆、幻想及个体在此刻的状态来揭示情感问题;最后带着对自我认识的清楚领悟去探索可变的行动模式,并重新建立新的行为结构,从而造就出身心机能健康的个体存在。舞动治疗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弗洛伊德和荣格的心理动力与心理分析理论、埃里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论、肢体心理学——情感肌肉盔甲及肢体心理功能理论、性格肢体形态及心灵肢体分裂理论等。

舞动治疗运用的是人的肢体语言,而非传统的纯语言沟通的方式,以此解放个体的身体,表达自我情绪,阐释自我心灵,使个体情绪和身体得到重新整合,促进其宣泄负面情绪的能力。[2]本研究旨在通过探讨舞动治疗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干预效果,检验出动作治疗对解决中学生的共性心理问题有显著成效,进而推广动作治疗在国内的应用。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在内蒙古某中学随机选取40名中学生,运用心理健康量表对40名中学生测量焦虑水平。表1为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表,共对4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11人,女生29人,独生子女的比例偏高,为75%,担任班干的比例为37.5%。

表2为40名中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均值和标准差。从均值可以看出,中学生的平均社交焦虑水平偏高。

1.2 研究工具

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40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问卷是根据心理测评系统——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进行修改后形成的,量表包括20个项目,分为5级,采用Likert式5点计分,其中1=“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严重”。社交焦虑总分在1~100分之间。运用统计软件SPSS中配对样本T检验方法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1.3 研究设计

本研究使用(前测vs后测)实验设计。被试者接受前后测,并接受动作治疗的干预过程;

前测:中学生焦虑水平

后测:进行干预治疗后的中学生焦虑水平

1.4 实验假设

实验组前测后测配对T检验呈显著性差异,成员社交焦虑显著缓解,动作治疗团体辅导方案有效。

1.5 实验方法

动作治疗方案以拉班动作分析、科斯腾伯格动作分析体系和团体动力学为理论依据,主要采用玛丽·怀特豪斯发起的本真动作、镜像动作和两极动作3种基本疗法,进行为期12周的舞蹈治疗课程,每周一次,每次90分钟。全程分为3个阶段,每4周为一个阶段,分别为认识与表达自我、体验与理解他人、探索与开发新我。具体干预步骤和内容如下:

第一阶段:认识与表达自我。

课程步骤:一是热身組合;二是本真动作治疗;三是放松组合。

本真动作治疗:本真动作,即通过动作进入人的潜意识深层,挖掘出其埋藏的记忆和情感。[1]在此过程中,每个人无拘无束地即兴舞动,开发其动觉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真实地表达情感,最终达到解放肢体,进而解放心灵的效果。本真动作创造了一个通过自发的动作让潜意识得以展现的空间。[1]本真动作治疗过程中,20名被试者为动作者,2名舞蹈治疗师为见证者,动作者闭上眼睛,没有思考,随心所欲地支配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身体完全由潜意识推动。每次舞动时长为20分钟。舞动结束后,动作者与见证者进行语言交流,见证者向动作者客观地描述自己的所见,不加入任何分析与评判;之后动作者讲述自己在舞动过程中的感受与经历。通过交流,动作者在舞动中展现的潜意识信息上升到自觉意识,进而增加对自我的认知。经过为期4周的即兴舞动,反复重复本真动作治疗程序过程,挖掘出动作者用肢体表达内心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合一,提升真实表现自我和充分表达自我的能力。

第二阶段:体验与理解他人。

课程步骤:一是热身组合;二是镜像动作治疗;三是放松组合。

镜像动作治疗:镜像,指一个人模仿、复制另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包括对方的口型、手势、动作、身体语言、肌肉紧张程度、表情、声调、眼球运动、呼吸节奏、态度、选择等。[1]模仿、復制时采用镜面方向进行,即模仿者面对舞动者做与其相反方向的动作。在镜像治疗过程中,20名被试者每2人自愿组合为一组进行,一人舞动,另一人从镜面方向模仿对方动作,然后交换舞动与模仿角色,再进行舞动与模仿,每轮舞动时长为10分钟。两人完成后再选择不同的人结对,进行镜像动作,直到与每位被试者都进行了镜像动作交流。舞动过程中要求模仿者要全面、仔细地观察舞动者,尽量完整地模仿出舞动者的全部动作和表情。镜像动作通过相互模仿对方的动作、情绪或运动意图暗示,学会换位思考,提高理解他人的情感意图的能力。经过为期4周的镜像动作练习,被试者产生强大的社会亲和力,促进被试者之间相互理解、相互融合,提高被试者适应他人、融入社会的能力。

第三阶段:探索与开发新我。

课程步骤:一是热身组合;二是两极动作治疗;三是放松组合。

两极动作治疗:极性,极性指通过个性出现在身体中,进入成双的对立,包括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对立。[1]在人的动作过程中,两极性动作表现在时间(快与慢、加速与减速、突然性和持续性)、空间(大与小、上与下、前与后、左与右)、重量(强与弱、重与轻、下压与上浮)、方位(定向与无方向、圆圈与直线、进来与出去)、造型(关闭与开发、伸展与收缩、弯曲与笔直、前进与退后)以及情绪或行为心态(如快速的紧张与缓慢的休闲、收缩的抑郁与伸展的开朗等)等方面。两极动作是一种大脑平衡的调节剂。[1]在两极动作治疗过程中,由两名舞动治疗师引导,从被试者躯体动作模式的极向开始,逐渐把他们朝对立的极向引导,从而达到中心点。在两极动作的来回运动中,被试者的大脑神经进行着再组织、再整顿、再调整,使自己开始学会新的不同的动作模式,从紧张式到放松式,从封闭式到开展式,从强迫式到玩耍式,从多动式到安静式,依次进行。[1]通过两极动作治疗,被试者重新平衡大脑,学会新的动作模式,探索新的运动方式,挖掘新的动作发生的可能性,达到重塑自我、开发新我的目的。

2 实验结论

通过动作治疗团体辅导对40名中学生社交焦虑进行实验后,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中学生心理健康表,对前测和后测数据回收并统计,做配对样本T检验,其结果见表3:

从表3数据中可以发现,根据检验T值,在95%的显著性水平下,实验组后测比前测都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在接受了3个阶段的动作治疗团体辅导后,其社交焦虑的均值明显低于无辅导的均值,呈显著性差异。实验数据表明,中学生社交焦虑水平经舞动治疗团体辅导干预效果显著。

3 讨论

对课前实验组40名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比较动作治疗团体前后的统计结果,明确动作治疗干预影响。

通过评估,得出心理干预方式的效果,即动作治疗对解决中学生的共性心理问题具有显著性成效。

第一,动作治疗利于中学生全面认识自我,真实表现自我。

第二,动作治疗利于中学生培养换位思考,提升沟通能力。

第三,动作治疗利于中学生重塑平衡大脑,开放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琳达晓乔.舞动以肢体创意开启心理疗愈之旅[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

[2] 轩希,吴捷,马慧霞,李洪琴,徐晟,陈瀛.舞动治疗对大学生自我接纳与自我效能感的干预[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7,25(3):584-587.

作者简介:肖来鹏(1979—),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社会体育(街舞项目)。

邬斌瑶(1988—),北京舞蹈学院2018级舞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人体科学。

猜你喜欢

心理治疗舞蹈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治疗有七大误区
冰上舞蹈搭档
我和舞蹈
浅析壮族巫医治病中的心理治疗作用
中老年脑溢血患者采用精神护理与心理治疗干预的效果观察
国内发展“婚外恋”心理治疗模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