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问题激励,让教学更有效

2019-11-23程会惠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操作正方体长方体

程会惠

[摘 要]巧妙的提问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反之则会阻碍学生深入探究。以“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教学为例,利用问题引导学生操作和推理,从而习得知识,形成能力。

[关键词]问题;路径;操作;长方体、正方体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29-0072-02

某教师执教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 “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时,采用问题导向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落脚点放在“找与想”上面,让学生用数学思维去审视和概括长方体的特征,在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中,引导学生识别长方体与正方体,获得了极好的教学效果。现摘录几个教学片段与大家分享。

一、问题让思考有路径

【教学片段1】师:我们已经了解了长方体各要素的名称——面、棱、顶点,若要深入研究长方体,对于面、棱、顶点这三要素,你能设计哪些数学问题?

生1:长方体共有几个侧面?

生2:长方体有几条棱和几个顶点?

生3:长方体各表面之间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

生4:长方体的体积由哪些因素决定?

生5:长方体中有面积相等的表面吗?有等长的棱吗?

师:带着这些问题,观察研究我们手中的长方体模具,请用清数、测量、比较等方法研究三要素的特征。在小组内交流你发现的结论,并由组长填写报告单。

出示:长方体有几个侧面?各侧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是全等的?长方体有几条棱,哪些棱等长?长方体有几个顶点?你还有什么新的问题或发现?

【赏析:授课教师抓住了本课重点,首先让学生概括长方体的主要特征,紧跟着在回顾点、线、面的旧知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长方体各部分的学名。然后,不是让学生按照报告单罗列的任务直接做,而是让学生思考“如果要深入研究长方体,对于面、棱、顶点三要素,你能设计出哪些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不但能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而且还能指明研究的方向。最后,授课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和补充,形成一份学习成果报告单,这份成果报告单不同于课本中连续7个问题的编排方式,而是按“面、棱、顶点”三个方面分门别类,从而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和有序观察的习惯:(1)长方体有几个面?(4)长方体有几条棱?(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5)哪些棱长度相等?(6)长方体有几个顶点?(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7)大家还有什么发现?】

二、问题让操作更见效

【教学片段2】师:我们探究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三要素的特征,请按照这些特征制作一个长方体。拿出学具袋中的小棒,手工制作一个长方体外框。在制作之前,请先考虑好如何选取小棒才能一次性做好长方体框架,然后小组合作装配长方体外框。

师:能告诉大家你们小组率先完成的秘诀吗?

生:我们挑选等长的4根小棒为一组棱,共挑选出3组,然后再装配外框。

【赏析:通过操作实验,学生汲取了大量的直观知觉,激发了自身的探究欲和求知欲。在动手装配之前,先深入思考问题“如何选取原材料,装配外框的工效会最高?”,将注意力转移到选取材料上,而不是盲目、低效地去一根根地尝试。这样做,既复习了平行的四条棱等长这一知识点,同时又应用了平行的棱等长这一性质来作为选取材料的依据,带着智慧操作,使操作更有目標性,更有条理性。】

三、问题让思维更深刻

【教学片段3】师:我也做了一个外框,随意取下其中一条棱,你能推测出这条棱的长度吗?

生(齐):能。

师:依据是什么?

生1:因为平行的棱等长。

师:再取下一条棱,显然还可以复原整个长方体的大小。如果继续取下一些棱呢?想一想,最少需要保留几条棱,才可以复原出长方体的大小?动手试试看。(学生小组合作)

师(展示学生手中的相交于一点的3条棱):还能再取下一条棱吗?

生2:不能。

师:为什么?

生2:再取下一条棱,就无法确定长方体的高度。

师:取下这一条呢?

生2:就无法推算出长方体的长。

师:取下这一条呢?

生2:就无法推测长方体的宽度。

师:看来,这三条棱不可或缺,它们可以决定长方形的形状和大小。

【赏析: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容易被一些近似的知识概念迷惑,摸不清知识的本质。授课教师能够及时使学生明晰长方体的结构特征,提高学生思维缜密性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对长方体的长、宽、高的理解是这堂课的难点所在,是直言“什么是长、宽、高”,还是让学生在操作中探明长、宽、高的功能与本质呢?“想一想,最少需要保留几条棱线,才可以复原出长方体的大小?”“还能再拆下一条棱吗?为什么?”……这样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思考和联想更有方向,也更准确。】

四、问题让生成更多元

【教学片段4】师(出示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生1:长8厘米、宽3厘米、高3厘米。

师:试想一下,怎样通过改变棱长将一个长方体变形为正方体?

生2:把代表长度的那条棱的长度缩短成3厘米。

生3:也可以把代表宽和高的棱都延长成8厘米。

生4:只要令长、宽、高的长度一致就可以。

师(出示变化后得到的正方体):你们有何发现?

生5:当长方体的长、宽、高等长时,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

生6:长方体和正方体关系密切。

师:你们的头脑太活了!那应该如何探究正方体的特征呢?

生7:也从面、棱、顶点三要素来研究。

生8:和长方体的探究方法如出一辙,因为它们紧密相关。

生9:长方体和正方体虽然高度相关,也有区别。

师:仔细观察手里的正方体框架,面、棱、顶点各有什么特点?

生10: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生11:每个侧面都是全等的正方形。

生12:12条棱都等长。

师:有同学说,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这是什么意思?

生13:它们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生14:对面全等,平行的棱等长。

师:区别呢?

生15:正方体的6个面都相同,12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师:正因为正方体太特殊,所以可以看成是特殊的——

生16:长方体。

【赏析:教师能抓住课堂中的“生成点”,有效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促进课堂生成更多有价值的成果。对于正方体特殊性的理解,教师进行了迁移:“试想一下,怎样通过改变棱长将一个长方体变形为正方体?”“那应该如何探究正方体的特征呢?”……在开放性问题的激励下,学生才会进行积极思考,深入交流,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逐渐明朗。】

所谓的问题导向,其实就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究,而且在探究操作的过程中沿着既定的解决问题的目标前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操作、去思考、去推理,操作成功了,思考正确了,推理无误了,那么问题也就解决了。

(责编 童 夏)

猜你喜欢

操作正方体长方体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拆拼长方体
给正方体涂色
拆拼长方体
多少个小正方体
数小正方体
拼正方体
关于数控机床操作中防碰撞措施的探讨及分析
泌尿外科手术及操作致输尿管损伤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