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艺术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合理性初探

2019-11-23肖文萍张英

艺术科技 2019年16期
关键词:艺术审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肖文萍?张英

摘 要:艺术作为人类智慧的最高体现形式之一,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精华,彰显着人类思想情感和现实世界的缜密关联特性,是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载体和素材。当前,在高校开展艺术审美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课程,既是新时期创新思政教育的积极探索,也是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创新之举,对于丰富教育方法和创新实践活动具有现实价值。本文立足于新时代思想教育创新要求,阐释了高校思政教育与艺术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探讨了以艺术审美提升思政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关键词:艺术审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1 新形势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新要求

习总书记指出,高校要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落实立德树人,在坚持宗旨和原则的前提下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开展多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指出艺术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

艺术源于特定的生活环境,与人内心情感有着直接而又内敛的联系。以艺术审美为依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备受青睐。譬如,孔子很早就提出在社会事务管理和政治活动中融合艺术与政治道德,并发挥其怡情养性的作用;荀子高度赞扬“乐”移风易俗,化人也速的审美价值;康德主张“美”有认识和道德双重属性;席勒指出美具有德行导向功能。从实际出发,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结合德智体美,寓教于文,也一直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新时代下,把艺术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非常符合思政理论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要求。

2 思政教育与艺术审美融合的必要性

2.1 是推进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创新性发展的迫切需要

文艺要引领价值和启迪审美,必须强化教育引导艺术工作者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审美是道德的前提,道德是审美的目的,两者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决定了其内在统一性,即艺术活动要体现出生命正确的价值理念,必须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思想政治引导是艺术教育实现正确审美的关键。当前,艺术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技艺化与功利化倾向与“美善相谐”的教育理念有所背离。

2.2 是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迫切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8次提到“意识形態”一词,深刻表明其极端重要。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意识形态建设处于核心位置,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密切联系。目前,社会主流的价值体系与道德标准有待进一步巩固,而随全球化发展涌入的多元价值观念,极易对大学生的道德和信仰造成冲击。我国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往往偏重于口头说教形式,加上理论、抽象性过强且缺乏趣味性案例引导,对大学生优秀人格的培育和对崇高理想内化于心还有所欠缺。

2.3 是突破思政教育瓶颈期、打开教育新局面的迫切需要

与传统的思政教育相比,艺术教育往往寓教于乐,更具有吸引力与感染力,有利于教育内容的具体化、形象化,能更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知识导向需要价值的支撑。在思政理论视域下,发掘艺术作品的背景和内涵,在创作、赏析艺术中反思历史和哲理,有助于为学生成长成才描下扎实的价值底色。两者互鉴互利,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促使其得到均衡与协调性发展,培养出积极健康的人格,真正成为时代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3 思政教育融合艺术审美的可行性

艺术和道德的内在都追求美、善。艺术作为美的一种独特表达,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华,要深入了解其精髓,必然需要正确的政治引导。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与思政教育工作密切相关。利用艺术审美途径提升我国思政教育实效性,对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3.1 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审美具有密切联系

首先,艺术审美具有提升大学生文化认知,强化对其的情感陶冶与行为导向的功能,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水平、心理素质和精神素养,通过健康行为习惯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十分契合思政教育目标。其次,两者都有丰富的理论系统和方式方法,在教育内容和形式上各具特色,但在教学目标上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思政教育融合艺术审美本身也是属于继承和发展相统一的一个过程,是实现教学手段创新和教学机制完善的重要突破。再次,运用艺术审美方式提升我国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可以说是目前广大教育工作人员全力支持认可的引导模式,如此一来,原本单调乏味的思政课程就会瞬间被赋予全新的趣味和综合教育特性,顺势将学生在思政课堂上的主体适应地位有机凸显出来,令其快速感知该类课程的核心理念,接纳正确的价值导向,进而达成审美与理念、道德性与目标性的统一,为健全社会民族信仰夯实基础。

3.2 融合艺术审美的思政教育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曾说过:“人通过全面的方式存在,成为一名完整的人,并使自己全部本质得到解释,实现所有人和谐、完整、平等的发展。”这就是著名的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依据该理论,全面的教育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的全面发展也离不开其生产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方式对教育方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给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两者相融合的实现提供了载体,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融合两者,有利于更好地表达人类本质属性,也将为人类素质的全面提升创造更好的条件。

3.3 通过艺术审美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艺术注重表达的生动形象性,而思政教育偏重于概念阐述的合理性,两者之间存在鲜明的指向。虽然其内涵、操作形式存在较大差异,但是艺术审美能够释放出多元化的思政教育实质性内容,同时,思政教育更为艺术审美锁定了方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指导性建议。简言之,二者在本质上是辩证统一的。

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以灌输说教为主,理论性较强,部分学生对此兴致不高甚至有抵触情绪。将艺术审美要素和思政课程案例有机融合,借助音乐、舞蹈、绘画、诗歌、戏剧等艺术形式,可以盘活课堂,促使教学内容入脑入心,受教育者将更愿意参与各类融合了艺术审美的思政课程,教育效果也将事半功倍。

4 高校艺术与思政教育相融合的合理路径

4.1 明晰艺术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困境

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开始结合艺术审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在实践发展中还存在一系列问题与不足。首先,现阶段艺术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课程覆盖面较窄,复合型师资力量不足,相关活动开展的规范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不强,有形式化或机械化倾向。其次,德育环境建设不到位,优质艺术教育资源发掘不充分,课程设置和相关机制不完善,导致思政教育实效性不强。最后,很多高校长期存在艺术审美属于或等于德育的错误观念,实践中又有着“重理论、轻实践,重娱乐、轻教育”的现象,导致部分高校教师自身文化素质及艺术审美意识薄弱、教育方法落后,对艺术审美教育的关注不足,也缺乏主动开展艺术审美教育的工作热情。

4.2 以艺术审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1)加强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教学实践活动。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人类灵魂工程师,承载着时代重任和光荣使命,是讲好高校思政课的关键。新时代发展教育一方面需要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九个坚持”,另一方面,更需要培育发展一大批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和人格正的教师。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要高,要兼具形象美和内涵美,还要能够走近学生,促进教学相长。教师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重视形式创新与主导思想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展开艺术审美思政教育,课内外都可以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提升教学品质,指导学生,巩固教学效果。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组织大学生走进各种艺术场馆、红色景区,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将教学成果作品化。

(2)积极发掘优质艺术审美教育资源,建设美善和諧的德育环境。艺术审美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地加强课程的人文性和趣味性,提炼收集与思政教育相匹配的优质艺术审美资源素材,打好基础,开发并建立相应的审美资源库,促进课程的顺利实施和深入发展。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资源极其充足,可以让受教育者在领略深刻文化内涵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审美意识,怡情养性、塑造品格之余,也能促进其将知识技能转化为个体成长的生存智慧和艺术能力。同时,校园文化是蕴含着丰厚内涵的隐性德育资源,其彰显校园文化品位的同时,也是高校德育与艺术教育融合的前沿阵地,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大学生的陶冶与熏染,并且能够激励师生共同进步。

(3)优化艺术审美教育课程设置,完善与思政教育的融合机制。鉴于艺术审美教育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基础的,高校有必要在课程设置中整合好现有资源、设备、环境等要素,利用网络和图书馆等途径吸纳更多的审美元素以及思政课程内容,逐步消除人们对思政课的枯燥、乏味等刻板印象。无论何种工作,都要遵循事物自身的内在规律,分阶段、分层次地实施。在艺术审美中开展思想教育,需要建立并不断完善相关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创新和效果评估机制,合理安排,确保审美思政教学的高效实施。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彭巧胤,张科.艺术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文学界(理论版),2010(1).

[4] 李恒爽,刘畅.基于艺术审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学理论,2016(6):253.

[5] 赵赟.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审美素养培养研究[D].兰州大学,2011.

[6] 王棋.以活动为载体“活化”思想政治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6(13).

[7] 王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美功能探析[J].沈阳大学学报,2011,21(06):128-144.

[8] 罗太敏.加强审美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21):145-156.

[9] 白显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研究[M].人民出版社,2013.

[10] 屈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探析[D].江西农业大学,2012.

[11] 张瑜.试论高校艺术教育的德育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02):16-17.

作者简介:张英(1967—),女,湖南常宁人,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肖文萍(1993—),女,湖北十堰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艺术审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电视综艺节目主持艺术审美风格探微
浅析BJD人偶的艺术性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