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如何面对采访
2019-11-23任贤良
接受采访是与媒体面对面就某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沟通、交流的大众传播方式。接受采访也是领导干部向公众传递信息、沟通情况、展示观点、树立形象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公众通过采访节目可以直接了解政府的工作、理念以及价值取向。所以,作为领导干部要做好及时接受采访的思想准备,主动与社会进行沟通,就一些群众关心的重大的热点、难点、疑点表明态度,作出应答。通过接受媒体和记者的采访,做好政府的重大决策的前期宣传、中期释疑解惑、后期经验总结,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领导干部在面对新闻媒体和记者的采访时,如果能够注意一些必要的方法和技巧,则不仅能够确保不遗憾,而且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要精心准备
领导干部在接受媒体进行专访前,要为采访获得成功而进行必要的准备。
接受专访要精心准备
特别是在重大问题上,接受著名媒体的著名记者专访前,更要进行精心准备。这类著名记者在进行专题采访之前,无一例外地都会紧紧围绕采访对象、采访问题、问题背景、问题脉络、本地区的表现及原因等方面,认真细致地做大量“功课”。所以,作为被采访的领导干部,也需要花一些时间,做一些必要的准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了解一下这个记者的采访风格和特点,他最需要什么,他采访的目的是什么;另一方面,对于几个关键性的主要问题,你如何作出回答才更加精彩,你想说什么,你想实现什么目的、想达到的预期效果等。这样,既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差错,又可以实现自己的目的。
要熟悉情况
记者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涉及面可能很宽广,如果不全面掌握情况和政策,许多问题都只好无可奉告,记者得不到准确可靠的材料,就无法进行有影响力的报道。全面地掌握政策和工作情况,就能从容、准确,有深度、有廣度、有高度地回答记者提出的各种问题,采访也才会真正成功。要掌握一些具有新闻性的具体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事件背后的社情、民情、舆情,有针对性地给媒体提供信息,作出的专访节目才有吸引力。所以,领导干部平时要注重调查研究,充分掌握所在地区的社情、民情、舆情,这既是领导干部执政理事的需要,也是接受记者采访的需要。了解社情、舆情,就是了解公众和媒体在关心什么,从而更好地给媒体提供公众广泛关注的信息。
了解舆情的方法是收集、阅览和分析各种媒体上的信息,或通过所属有关部门和机关干部,了解近期相关问题。领导干部掌握了公众的媒体的需求,就能有针对性地回答、表述,有效提高采访报道的质量。
要进入角色
要调整心态
要以平等、谦逊、积极的心态接受采访。要明了采访的性质与作用,清楚自己面对的对象绝对不是新闻记者本人,而是拥有强大话语权的新闻媒体,是广大人民群众,要保持平和的心态。
要全身心投入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论是在自己的办公室、室外场地、特定工作现场,还是在媒体演播室,领导干部都要自始至终全身心投入。在接受视频采访时,要自始至终面对记者、注视记者,不要看镜头,也不要看摄像师。特别是在视频直播采访中,切忌左顾右盼。在接受采访过程中,即使遇到领导和熟人,也不能打招呼、示意。否则,会让受众感到心不在焉,影响自己和组织的形象。所以,要心无旁骛,将自己完全置于访谈的话语环境之中。
要情真意切
在接受采访中,除军人之外,直着嗓子、瞪眼睛“背台词”,是最蹩脚的表现。领导干部要把接受采访、回答问题作为一种与记者和公众进行的感情交流来对待。也就是说,要充满感情地进行交流,通过交流的方式回答问题。在访谈中,讲人、说事,都要进入你所表述的人或事的角色之中,要投入真情,自然而然地随着访谈内容的喜怒哀乐让受众明显地感受到你感情的跌宕起伏,增强访谈的感染力。此时,领导干部绝对不能面对镜头,毫无感情、恒调等速地读稿子。
要充满信心
领导干部在接受采访中,要表现出自信、真诚和自然。由于工作关系和职务因素,领导干部通常站位更高、看得更远,对于分管的工作和许多问题,都应该具有独特的观察视角、缜密的思维能力、精准的判断能力和深刻的分析能力。有了对主要问题深入的洞察与独特的见解,加上诚恳的态度、准确的表达,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要活力四射
社会公众总是喜欢有生机、有激情的领导形象,领导干部在接受采访时,要精神振奋、充满活力,体现出对工作的投入、对事业的执着、对群众的热情、对生活的信心,要尽量展示自己光彩的形象。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同一个意思,可以有多种表述方式,但使用的语言不同,收到的效果会有很大差别。同时,求新、求异,也是新闻记者的追求。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观点、创新语言的展示最能吸引记者,最能感染受众。所以,领导干部要避免官话连篇、老生常谈,要注重运用新观点、新信息、新语言,吸引记者、打动公众。
要随机应变
在有限的访谈时间里,一方面,要将最有价值的信息、公众最需要的信息表达出来;另一方面,采访问答还要追求精彩纷呈、吸引受众,甚至富有戏剧性。所以,一些资深记者的采访过程,常常不是公文来往式的直来直去和平辅直叙,资深记者总会在有把握掌握控制访谈局面的前提下,设置一些难题、偏题,以增加采访的戏剧性与趣味性。对于这一点,领导干部要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要准备好随机回答一些尖锐性、刺激性的问题,以免因为毫无准备,出现无言以对的尴尬局面。
领导干部要自觉培养应变能力。在采访中,记者提出的一些问题很可能不在领导考虑和准备的范围之内,或考虑得还不成熟。此时,就需要领导干部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敏捷的思维,是随机应变能力的基础和保障。
领导干部要培养敏捷的思维和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就必须平时加强各种理论知识的学习,注重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对所属工作情况了如指掌,并熟悉一些重要的工作细节。最重要的是要在工作中,保持尽可能多的理性思考,使科学理论与所属工作在自己头脑中融会贯通。这样,不仅会产生许多新观念、新思想,有力地推动实际工作,也会在面对采访时问不倒、难不住。
在这方面,周恩来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据工作人员回忆,在会见中外人士、接受各国记者采访过程中,不论是对我国友好的、中立的,还是怀有敌意的,他从来没有读过事先准备好的稿子;不论记者问到什么样的问题,总是能用非常简洁的语言,把问题表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记者高高兴兴、满意而归;不论遇到多么刁钻、恶意的提问和攻击,总是面不改色、气定神闲,运用和风细雨般的语言,四两拨千斤,在三言两语之间,于波澜不惊之时,或化敌为友,或让发难者知难而退。他的回应之语,也成为广为传颂的经典之言。在随机应变上,确实达到了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境界。
(本文节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舆论引导艺术: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全二册)》)
《舆论引导艺术:领导干部如何面对媒体(全二册)》
作者:任贤良
书号:ISBN 978-7-5115-5941-8
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