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吲哚布芬治疗冠心病合并低卒中风险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效果观察

2019-11-23张鑫韩立会刘玉红张化勇苏子德

中国实用医药 2019年28期
关键词:阿司匹林冠心病

张鑫 韩立会 刘玉红 张化勇 苏子德

【摘要】 目的 探讨吲哚布芬在冠心病合并低卒中风险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40例冠心病合并低卒中风险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实验组患者采用吲哚布芬进行抗血栓治疗, 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脑卒中、心肌缺血无改善、总药物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血栓弹力图AA途径抑制率。结果 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的脑卒中、心肌缺血无改善、总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15%、5%,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45%、3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栓弹力图AA途径抑制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吲哚布芬用于冠心病合并低卒中风险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 不良反应更少, 具有更好的临床安全性,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吲哚布芬;冠心病;低卒中风险;非瓣膜性心房颤动;阿司匹林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8.029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and safety of indobufen o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t low risk of stroke. Methods   A total of 40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t low risk of strok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2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indobufen for antithrombotic therapy,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aspirin for antithrombotic therapy. Comparison was made on occurrence of stroke, non-improvement in myocardial ischemia, total adverse drug events and inhibition rate of arachidonic acid (AA) pathway in thromboelastogram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incidence of stroke, non-improvement in myocardial ischemia, total adverse drug events were 5%, 15% and 5%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ose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30%, 45% and 30%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ir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inhibition rate of AA pathway in thromboelastogram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 Conclusion   Indobufen is superior to aspirin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t low risk of stroke, with fewer adverse reactions and better clinical safety.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and applying.

【Key words】 Indobufen; Coronary heart disease; Low risk of stroke;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 Aspirin

隨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 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作为老年人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这类患者常同时也是脑卒中、冠心病、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高危人群。临床实践中, 经常见到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患者, 目前对于CHA2DS2-VASc评分0~1分的脑卒中风险较低的患者, 临床上通常建议口服阿司匹林即可。本研究通过两组患者进行对照比较, 观察吲哚布芬和阿司匹林在冠心病合并低卒中风险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为临床抗栓用药选择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7月~2018 年10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70岁的冠心病合并低卒中风险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40例, 平均年龄(56.6±10.1)岁, 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20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经冠脉造影或冠脉CTA证实存在1支及以上主要冠状动脉(左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狭窄≥50%, 且暂时无需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所有入选患者均行心脏彩超排除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和(或)瓣膜置换术后, CHA2DS2-VASc评分0~1分。

1. 2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 包括休息、饮食控制及心绞痛常规药物治疗, 如:硝酸酯类、他汀类调脂稳定斑块、β-受体阻滞剂及营养心肌等, 统一采用口服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商品名:泮立苏)40 mg, q.d., 保护胃肠黏膜。实验组患者采用吲哚布芬进行抗血栓治疗, 口服100 mg, b.i.d.。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栓治疗, 口服100 mg, q.d.。

两组均进行为期6个月治疗。

1. 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脑卒中、心肌缺血无改善、总药物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血栓弹力图AA途径抑制率。药物不良事件包括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减少、出血等终点事件。心肌缺血无改善判定标准:服药过程中自觉心绞痛发作时症状无减轻、甚至加重, 自觉心绞痛发病频率降低<50%、甚至增加, 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程度加重, 以上符合一点即可。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的脑卒中、心肌缺血无改善、总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15%、5%,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45%、3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栓弹力图AA途径抑制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阿司匹林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抗栓药物, 主要通过AA通路抑制血小板聚集。在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CHA2DS2-VASc评分0~1分的患者, 因脑卒中发生风险较低, 仍可继续服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 以同时达到改善心肌缺血和预防血栓事件的作用。但临床实践中发现, 这类患者仍有较小的几率发生心源性脑卒中, 且随着患者年龄增加, 患者的血压、血糖等水平也是动态变化的, 很容易进展为高卒中风险, 一旦病情进展, 而患者未及时重新评估栓塞风险、继续服用阿司匹林, 则无法有效预防左心房附壁血栓继发的脑卒中。建议指出, 血栓风险较低的房颤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治疗的获益并不明显, 且阿司匹林不能有效预防严重脑卒中[1]。对于冠心病患者, 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患者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但国内研究显示[2], 阿司匹林抵抗发生率为19.5%, 一旦患者出现阿司匹林抵抗, 将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大大增加。因此, 无论是对患者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方面, 还是对患者心房颤动的脑卒中预防方面, 阿司匹林均难以取得临床满意的效果。

吲哚布芬是一种新型、多靶点抗栓药物, 既往国内各大指南、建议中并未提到, 作者也没有找到国内关于吲哚布芬在冠心病合并低卒中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应用的文献。吲哚布芬抗血小板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血小板AA代谢、影响ADP功能、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作用三种途径显著抑制血小板活性,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效果明显优于阿司匹林[3-7]。既往国内外研究还表明[8-12], 吲哚布芬同时具备与华法林近似的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心源性脑栓塞事件的二级预防作用, 因此理论上可能更适用于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的患者。本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后, 实验组患者的脑卒中、心肌缺血无改善、总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15%、5%, 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45%、30%,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義(P<0.05);两组患者的血栓弹力图AA途径抑制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 吲哚布芬在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导致的脑卒中和对心肌缺血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阿司匹林, 血栓弹力图AA途径抑制率略优于阿司匹林, 且总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最低, 具有更好的临床安全性。

综上所述, 吲哚布芬用于冠心病合并低卒中风险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 不良反应更少, 具有更好的临床安全性, 值得推广应用。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 观察周期较短, 且入选患者时只能在可以直接观察的危险因素方面做到基础条件一致, 限于经济、个人意愿等因素, 无法对每例入选患者在用药前进行系统检查(如胃肠镜、颈部血管超声等)以确保基础风险一致, 尚不能完全排除出血、卒中等事件与患者基础疾病的关系, 因此期待能有进一步的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 以充分验证吲哚布芬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黄从新, 张澍, 黄德嘉, 等. 心房颤动-目前的认识和治疗建议-2015.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5, 19(5):321-384.

[2] 张文琼. 冠心病血运重建病人血栓弹力图检测的临床意义. 河北联合大学, 2015.

[3] 张成梅, 尹志圣, 武传涛, 等. 吲哚布芬对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的影响. 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48(12):37-41.

[4] Saxena R, Koudstaal PJ. Anticoagulants versus antiplatelet therapy for preventing stroke in patients with nonrheumatic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a history of stroke 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he Cochrane Library, 2004.

[5] 王会全. 吲哚布芬在非瓣膜性房颤至心源性脑栓塞二级预防中的作用研究. 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16):170-171.

[6] 王春娟, 王春雪, 王拥军, 等. 中国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华法林使用不足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新药杂志, 2012(11):1203-1209.

[7] 刘新兵, 黄红漫, 冯六六, 等. 高龄稳定性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不同强度华法林抗凝治疗研究.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8(2):132-135.

[8] 张铁梅, 吴硕琳, 徐秀英, 等. 低强度华法林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卒中高风险患者卒中一级预防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中国卒中杂志, 2015(6):483-487.

[9] 高蓉君. 新型口服抗凝剂用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抗凝治疗的观察. 浙江大学, 2017.

[10] 彭庆德, 许亭. 华法林抗凝治疗强度对老年稳定性冠心病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7, 23(17):2741-2744.

[11] 董朝会. 心血管内科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栓治疗状况分析. 重庆医科大学, 2016.

[12] 唐密, 郑丽英, 韩晟. 吲哚布芬与华法林用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药物经济学评价. 中国医疗保险, 2016(11):57-61.

[收稿日期:2019-05-24]

猜你喜欢

阿司匹林冠心病
保元汤加减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认知行为干预应用于冠心病临床护理中对不良情绪的影响
餐前还是餐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服用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能治病的“阿司匹林树”
冠心病一直没有症状,是不是治愈了
一天一片阿司匹林,有病治病没病强身?
使用阿司匹林的8大注意事项,不可不知!
中医导痰祛瘀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38例临床疗效观察
肠溶阿司匹林不能防止胃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