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精神疾病患者需社会合力
2019-11-23付冰冰
付冰冰
图 / 心手相连,让爱回家。扫描右下角二维码,解封小贝和“小贝们”的故事。
精神疾病已成为严重而又耗资巨大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影响着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今年9月,本刊记者在人民日报社举行的“心手相连,让爱回家”2019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公益宣传活动上了解到,精神障碍疾病已居疾病负担首位。
三大难题待破解
患病率上升。近年来,我国精神障碍的患病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精神障碍患病总人数超过一亿。其中,重精神病患者近1600万人,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接近人口总数的1%。
医疗资源短缺。根据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第十五届年会上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我国登记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包括六类精神障碍疾病)有599.4万例,但我国精神科执业医师仅有4万人左右(平均2.9名/10万口),医疗资源无法满足患者的就诊需求。
诊治率低。根据2016年我国精神卫生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心境障碍患者的求治率仅有9.51%,求治者治疗比例仅有七成,也就是说接受治疗的心境障碍患者比例连十分之一都不到,与此同时,患者获得的这些治疗往往并不充分。
“精神分裂症患者50%以上没有得到有效而规范的治疗。”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会长、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教授王高华指出,一方面公众对精神疾病的认知不足,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存在或多或少的歧视,让很多精神疾病患者怕暴露身份而拒绝治疗,导致疾病的诊疗率低,这一现象在农村和偏远地区尤其突出;另一方面,因个别恶性事件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精神病患者存在危险性,可能对他人人身或社会产生危害。而这些歧视和偏见,不仅给患者和家属造成了沉重的负担,同样带来的是整体疾病负担的上升。
规范持续性治疗是关键
业内专家呼吁,在精神障碍疾病的治疗中,应遵循规范化的治疗原则,明确诊断是治疗的前提,及时制定治疗方案并实施,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坚持长期治疗。
在世界精神卫生日公益宣传活动现场,国家一级演员张国强朗读了《一封来自小贝的信》,分享了精神分裂症患者代表小贝与疾病抗争与和解的经历。
小贝在治疗期间由于服药不规律,导致病情出现多次反复。在家人长期呵护与照顾的同时,小贝找到了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马弘教授,为小贝制定了专业且创新的治疗方案,定期随访,坚持要求小贝记录治疗日记,使小贝的病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小贝的主治医生马弘表示,对于精神疾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来说,复发是目前的主要难题和挑战,“依从性低是复发的主要原因,而这往往也和社会及家人对疾病认识的误区和歧视有关。”马弘教授谈到,在小贝的持续治疗中,良好的家庭看护和积极的社区环境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关爱精神疾病患者需社会合力
“让精神分裂症患者回归家庭、社区和社会!”公益日活动现场,白求恩公益基金会秘书长田晓犁呼吁,精神疾病的治疗目标是协助患者“康复”。如何让患者能够过上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生活,并且能正常参与工作和社交,这需要在医疗、社会、就业方面的綜合服务,提供以患者为中心、基于医院与社区的一体化医疗服务。
“社区是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生活的重要场所,约90%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在社区和家庭生活中得到持续的照顾。”王高华指出,研究显示,病情缓解出院1年以上未给予社区康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率为20%—70%。积极性社区干预能明显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社会功能,降低复发住院率,同时有利于提高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降低家庭照料负担。依从性差、擅自停药是复发的重要因素,强调早期治疗、规范治疗、坚持治疗。
“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医院与社区治疗和康复的一体化模式探索中,北京、武汉、杭州等地已开始积极尝试多方协助的社区康复模式,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王高华提到,在社区康复的建设方面,我国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比较大,社区里应有专门的管理员对患者情况进行登记追踪,定期对患者家属进行访谈,“社区康复方面国内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中指出,我国未来需积极推行“病重治疗在医院、康复管理在社区”的服务模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源提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2015]。田晓犁秘书长指出,作为持续关注精神卫生的医疗健康领域公益慈善组织,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也一直致力于为精分患者及家庭提供全方位支持,为精神疾病患者、家属、医生、政府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呼吁更多人关注精神健康,并通过公益讲座等方式,消除对精神疾病患者的社会歧视,让精神疾病患者早日回到正常的社会生活中来。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不是患者个体的事情,需要社会各方的力量!”会议当天参会嘉宾共同发出了“关注精神卫生,共建美好未来”的倡议:提高药物可及性,是保障患者获得治疗的前提;专业,创新治疗方案,是帮助患者回归社会的关键;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是患者及其家属前进的动力。
“很多人只知道精神疾病患者会伤人,却不了解为什么会患上精神疾病,也不知道很多精神疾病是可以达到有效的治疗效果。”田晓犁秘书长指出,未来,希望更多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到精神疾病的科普教育中去,宣扬、倡导正确看待和治疗疾病的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关爱精神疾病患者和家属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