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编辑手法核心探寻
2019-11-23
电视呈现给观众的新闻内容,往往是质量较高的,因为其自身质量直接影响观众质量以及收视率。所以如何通过后期制作中的一些特定编辑方法,使呈现给观众的影像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是我们需要探究的问题。
一、画面剪辑要尽可能提高画面的表现力
画面的表现力以及感染力是最能够煽动观众情绪的因素之一。记者以及相关录制人员在实际场景的取样以及拍摄的过程中,从多角度间断或者不间断的录制,而这样的半成品往往不能够直接呈现给观众。而适当的画面之间的衔接则会成为更好的陈述事实以及增加渲染力度的手段。画面之间的相互衔接主要强调的是人物情绪的放大化处理,但需要同时做到渲染的力度不过分。所以这就要求后期编辑人员在拿到编辑样本的同时,掌握需要编辑的新闻所强调的重点,确立新闻的主题思想,以选用正确的、简短的能够彰显主题的视频片段,进而进行合理的镜头之间的衔接,最后获得完整的新闻报道。
要使画面之间的转换流畅,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镜头之间的切换。在一个完整的视频中,往往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衔接是最难的,尤其是针对两个不一样的视频。针对这种衔接,后期编辑人员要仔细掌握动作运动曲线的运动规律,进而判断二者能否进行最合理的融合,如若不能,如何进行动作之间的曲线相融,及用最少的代价以获得最大的融合效果。在实际的拍摄过程中,要针对动作进行摄像机位的合理移动,尽量保证所有录制动作的机位速度达到高度一致。以及静和动的切换等,要保证画面尽可能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以给观众高度震撼的视觉效果。
(二)缓冲因素可以用欲动镜头的起幅、落幅等。在同一镜头下所强调的起幅、落幅的概念是基于画面高度流畅的基础而言。所以镜头的起伏要预留给画面充分的缓冲时间,即起幅画面要有适当的预留出的长度。而落幅强调的是由移动画面向固定画面之间的转换关系,动态向静态的转变一定要充分掌握动物与静物之间的合理关系以确定落幅具体画面的精确构图。
(三)其他因素。视频所呈现之景一定是连贯的,无论对于景物而言还是具体的人物动作而言。所以视频的呈现切不可出现人物的突然跳动。当剧情发生合理的转变时,应注意镜头的转换应预留较为明显的伏笔。以及在视频的采样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要突出的人物主体处于视频较为中央的位置,且保证主题方向和位置的统一。以及对于不同的景物选择,镜头与景物之间的距离也有着多种多样的选择,如特写、中景、近景、远景、全景等。这些不同展现景物的方式能够赋予景物全新的意义以及呈献给观众的视觉反馈。以及包括最后的景别的过渡以及动静之间的转换一定是平滑的、流畅的,细微的生硬之感都会给观众以不良的视觉感受。
二、画面语言是电视新闻独有的优势
对于新闻画面中的语言,其主要强调以下两个部分:一是作为国语的语言,二是作为语言的呈现方式,即为声音。对于国人而言,最为普遍接受的语言仍是国语。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新闻往往是人类对于其社会生产活动的总结以及对于自然和社会的感悟。蕴含于新闻中的美通过国语的方式展现能够使观众有着更好的接受能力,而如果采用其他的语言手段作为传播的方法,观众的消化理解能力大多为零。以及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有着明显的差别。试想,我国保守估计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而美国的发展历史较短,如果引入当地的民俗习惯作为新闻传播的内容,往往因为对于实际文化理解的差异以及语言上的障碍,而造成对于观众的错误教导,这一方面往往是致命的,甚至会破坏民族之间的关系。
如果声音的呈现方式过于嘈杂,人云亦云,观众仍会不知所云。相较于浅显的视频呈现方式,成功的视频往往是包括画面、解说词、同期声、音乐在内的完美融合。对于同期声而言,良好的、没有时差的互相接应则是最好的呈现给观众的方式,只有二者做到完美的融合,才能够使观众有“既见其人,又闻其声”之感。对于同期声的处理,后期的编辑人员要注意声音的响度。良好的响度给观众的听感往往是行云流水的,新闻的诉说如涓涓细流般渗透进观众的心田,或大或小都会影响观众的听感。
三、采用屏幕字幕的方法
首先是字幕与音频的完美结合。虽然音频已经有较为良好的呈现方式,但是随着现代人的不断进化,人们更多会依赖已有的事物,即有字幕的时候人们会更多地看向字幕,而将音频当做辅助事物。所以字幕的呈现一定要与正确的音频轨道完美衔接。另外则是关于字幕的颜色和字体。对于电视新闻而言,字体切不可太过花哨,现阶段比较正统的字体有:宋体、黑体等,行草较为潇洒,隶书相对古朴厚重,而魏体则更加严谨。对于颜色而言,切不可将字幕的颜色与实际画面展现的颜色一致,实际应当预留出颜色之间的差距,使字幕与画面内容有着较强的视觉冲击力,以使观众更加完整地了解视频以及字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