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研究

2019-11-22梁英男

装饰装修天地 2019年22期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建筑工程

梁英男

摘    要:文章针对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特点及其规范性,指出各项施工技术的要点,明确框架结构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可能影响建筑工程整体质量的相关因素。在施工中应加强施工监控的力度,对重要的部位认真进行交底,具体明确施工说明,提高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水平,保证工程整体质量。结合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实例,探讨工程施工的重要性。

关键词: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

1  引言

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正在朝着高层与超高层方向发展,要求建筑结构具备较高的承载能力,为了更好的提升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本文深入研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的应用要点。

2  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特点分析

结合大量的工程实例得知,与传统的建筑工程结构相比较来讲,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与承载力较为突出,建筑工程项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以下特点:(1)施工工序比较复杂,自工程项目施工初期的作业材料准备到后续的施工与养护,其施工工序特别的复杂,对施工作业材料的要求也比较高。(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容易破损,在一些建设规模特别大的建筑工程项目之中,若采用的作业材料质量不达标,或者施工环节存在违规操作,钢筋混凝土结构容易出现较多裂缝。(3)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具有易变性特点,因为临时承载系统与钢筋混凝土结构需要承受相同的荷载,若荷载过大,钢筋混凝土结构会出现显著变化。(4)钢筋混凝土结构易出现碳化现象,外界的二氧化碳与混凝土出現化学反应,在施工环节,二氧化碳会进入到混凝土的内部,出现严重的碳化现象。如果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碳化现象,同时会伴有收缩现象,使得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大面积裂缝。

3  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技术

3.1  梁柱节点核心区水平箍筋配置

框架结构指由梁与柱连接构成承重体系的结构,由于柱端箍筋加密区要保证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的要求,设计根据不同抗震等级采用不同的箍筋形式,梁柱节点区钢筋密集,当抗震等级为1级时,梁柱接头部位的箍筋绑扎不方便。施工中往往先安装梁底模,造成节点区箍筋不能及时调位,不符合设计图纸要求。梁柱节点的施工复杂性主要表现在节点构造复杂、箍筋绑扎不便。部分施工人员意识到后柱节点箍筋绑扎困难,在节点区均采用开口箍筋,不符合规范。采用分层箍筋操作难度大,如采用原位绑扎钢筋,其缺陷是板的模板无法安装,易发生模板倒塌事故。所有钢筋均需在施工楼层堆放,支模与绑钢筋多次交叉作业,窝工现象严重。框架结构点关键区受力情况复杂,框架柱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应具有良好的约束作用,节点核心区应配置水平箍筋,保证强柱弱梁的设计思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框架节点位置应配置水平箍筋,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小于0.6%、0.5%、0.4%,节点核心区内箍筋的作用与柱端不同,箍筋密集,不便使用,应按施工图设计文件要求配置。对无抗震设防的框架节点核心区内水平箍筋可适当降低要求。框架节点核心区柱内必须设置水平箍筋,有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节点区中的水平箍筋按设计要求配置。抗震等级为一、二级时,采用复合箍,体积配箍率不得小于1.2%,一级抗震箍筋的肢距应≤200mm。箍筋最大间距:一级时≤100mm≤6d,二级时≤8d≤100mm。无抗震设防要求的框架节点区,箍筋间距小于250mm,对于四边有要求的核心区,可沿节点周边设置矩形箍筋。

3.2  模板施工技术应用要点

在建筑工程现浇混凝土施工环节,作业人员可采用多层模板支架系统进行承重,在实际施工过程之中,作业人员要注意以下问题:(1)提高定位标高的准确性,放线定高环节要详细记录下各项数据,并进行复测,提高定位标高数据的精确性。例如,在某建筑工程项目之中,作业人员通过做好定位标高工作,并合理控制基础模板垂直度,能够有效减少作业偏差的产生。针对模板与垫层结合部位,可以使用较为细腻的水泥砂浆来填补,从根本上减少漏浆现象的出现。(2)混凝土振捣过程当中,需要使用模板支撑体系来承载,对模板支撑体系的可靠性与安全性要求比较高,模板要具备容易拆卸特点。在建筑工程模板支撑体系当中,主柱是重要的承力部件,一般采用钢管为主柱材料较多,在安装环节,要合理控制器垂直度。通常来说,主柱需要利用支架,将其进行科学的连接,而且支架具备良好的重力分散效果,在作业过程当中,采取剪刀撑连接形式,利用多组的三角形构造,有效提升模板支撑体系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在立柱的底部、托架与模板间,采用适量垫板,能够增大摩擦,保证缝隙得到有效的填补。此外,混凝土养护工作结束后,作业人员还要将模板有序的拆除,在保证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安全性的基础之上,将模板合理的拆卸,将最后搭建的模板直接拆除,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将模板依次拆除。对于拆除下来的零部件,要按照一定标准进行摆放,防止细小零件的丢失。模板拆卸环节,尽可能减少碰撞,不断提升模板的使用率。

3.3  混凝土施工技术应用要点

在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环节,作业人员要结合不同部位,科学选择混凝土强度级别,严格控制混凝土材料质量。通过对混凝土进行科学的配比,能够有效提升混凝土施工强度,保证混凝土和易性符合相关规定要求。在浇筑混凝土前,针对模板的具体位置与截面尺寸进行科学的检查,保证模板尺寸符合相关规定要求,提升模板支撑体系的可靠性。此外,在混凝土施工过程当中,作业人员还要进行有序的浇筑与振捣,如果柱子高度超过3.0m,需要采用两次浇筑方法进行浇筑,浇筑完毕后,进行有序的振捣,每次浇筑时均需伸入柱模内部,一直振捣到柱底出浆,防止出现过振与欠振现象。第二次浇筑结束后,作业人员还要进行振捣,将振动棒伸入到第一层大约10.0cm位置,保障层次咬接更加牢固。在梁与板混凝土施工环节,针对高度超过50.0cm的梁体,可以采用分层浇筑方式,每层浇筑厚度不宜超过30.0cm。梁与板浇筑过程当中,可以使用泵送的商品混凝土进行施工,保持布料的均匀性,防止出现集中布料现象。因为商品混凝土的水灰比比较大,在浇筑结束后,作业人员还要进行二次振捣,并做好相应的抹压工作。混凝土浇筑施工结束后,作业人员可以使用木杠进行摊平处理,并采用振动棒与平板振捣器,针对梁与板进行有序的振捣,防止发生欠振与漏振现象,振捣达标后,使用大拉板拍平,待表面收水结束后,方可进行二次振捣。每次抹面后的30min,需要使用铁抹子进行抹压。第三次抹压需要在初凝之后,终凝之前进行,此次抹压结束后,可以使用塑料薄膜,在梁与板表面进行有效的覆盖,防止发生干缩裂缝现象。

4  结语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整体质量。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有关规范对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未进行详尽的规定,如双向框架梁钢筋同时穿过柱节点的井字梁交叉点,如何保证其保护层;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梁柱节点施工措施等。通过分析施工设计规范要求,探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的若干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施工人员进行工程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宗学斌.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研究[J].装饰装修天地,2019(5):301.

[2] 朱昔平,刘威.罕遇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抗震结构与其减震结构的抗震性能对比分析[J].广东建材,2019(4):54~56+59.

猜你喜欢

钢筋混凝土建筑工程
建筑工程中土建预结算方面常见问题的分析
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高支模监测应用与研究
弱电智能化系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建筑工程审计难点探析
试论建筑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
桥梁施工技术现状及发展方向
钢筋混凝土反力墙关键工序的施工改进技术
房屋建筑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施工技术
论档案管理对建筑工程产生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