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人的一生应该是为国家奋斗的一生
2019-11-22顾诵芬
顾诵芬
1951年4月17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发出《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航空工业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了。航空工业发展之初主要任务是全力保证中国空军所有飞机和发动机的修理及飛机零部件、配件和工具的制造,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航空工业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在苏联的援助下开始建厂,并且随着各方面技术能力的提高,开始仿制新机。
当时制造飞机的全套技术都来自苏联,并且每个车间都有他们的专家,这为航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以1956年首飞成功的歼5飞机为例,它是苏联当时刚淘汰的歼击机,除了图纸资料外,所有的制造工艺装备,都是他们不用了卖给中国人的。除此之外,所有飞机的设计图纸,中国人不能更改,必须通过苏联总设计师同意,这样当时中国航空工业只能一直跟在人家后面。
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1956年是极为关键的一年。国家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徐舜寿、黄志干等人向上级提议要独立自主发展航空工业,时任航空局副局长的徐昌裕也意识到我们当时航空技术发展的局限性。在他们的努力下,8月,航空工业局决定成立飞机设计室和发动机设计室。飞机设计室按照苏联专家建议,要跟飞机制造厂紧密结合建在一起,设立在沈阳112厂。这样,以1956年为转折和起点,在徐舜寿同志的带领下,一批以年轻大学生为主的设计团队,在简陋的平房内,开始了新中国飞机设计的创新发展道路。
设计室成立之初,徐舜寿就按照飞机设计需要,建立了相关专业。同时,他根据“需要与可能结合”、“在实践中培养、锻炼队伍”的原则,开始了中级喷气教练机——歼教1的自行设计。在此过程中,为了解决飞机的颤震问题,徐舜寿挑选条件较好的人员与他一起研究空气动力弹性专业,这是1956年刚萌生的新学科;为了设计更高速度的飞机,他着手规划了风洞的建设……新中国航空工业开创者们自力更生边学边干,以忘我的精神摸索前进。后来,从设计室里成长起来的技术人员,如陆孝彭、屠基达、宋文骢、陈一坚等,奔赴祖国各地,成为各型飞机设计工作的中坚和骨干。
回望70年的路,其实就是这么一点点走出来的。我们实现航空强国,就要像徐舜寿、徐昌裕等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开创者们学习。正如习主席说的先进技术是买也买不来,拿也拿不到的,必须靠自己创新。首先,必须要有“我的一生,必须是交代给国家和人民”的人生观;其次,要趁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强、精力充沛时候汲取新的知识,学习的同时还要勇于创新实践。
现在谈航空报国精神,我认为,航空人的一生应该是为国家奋斗的一生,如果大家都能齐心协力的想到国家,想到创新,建立很好的研究设计机构、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年轻人,通过技术领头人的团结和组织,航空工业肯定还会有很大的发展。
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浓缩了我们民族自强不息的意志。今天,我们回顾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历程,更客观、更理性地分析我们走过的道路,激励我们继承和弘扬航空工业前辈的精神和光荣传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航空工业强国而更加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