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琅琊区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思考
2019-11-22刘家莉
刘家莉
摘 要 蔬菜种植是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的主导产业,占农民收入的55%以上。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琅琊区加大设施蔬菜的投入,蔬菜的种植规模、品种选育以及设施投入都呈扩大的趋势。但由于受土壤、气候以及常见病害的影响,蔬菜的品质下降,农民增产不增收,严重阻碍了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通过对蔬菜种植中常见问题调研剖析,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 蔬菜;可持续发展;滁州市琅琊区
中图分类号:F326.13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1.061
琅琊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主城区,良好的区位优势为蔬菜等农特产品上行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目前,琅琊区蔬菜种植面积已突破2 000 hm2,是滁州市重要的蔬菜种植核心基地。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琅琊区蔬菜种植面积、种植规模都呈扩大趋势,蔬菜已成为琅琊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但由于土壤环境恶化、经营方式不适宜、农民技术水平低和社会化服务工作滞后等原因,蔬菜产业出现病虫害发生严重、蔬菜品质不高,蔬菜产后整理、加工业落后等问题,这无疑阻碍了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市民的健康消费,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政府关注的“菜篮子”工程的实施。
1 琅琊区蔬菜体系建设情况
1.1 基本情况
目前,琅琊区设施蔬菜种植总面积为1 333 hm2左右,其中:西涧街道石马村、陈湾村,扬子街道沿河社区等近郊城区老蔬菜基地400 hm2;外围的西涧街道城西村、三官社区,扬子街道的团山村、八里村等二线蔬菜基地267 hm2;三官街道的邓坝村,通过招商引资建设的高标准蔬菜大棚133 hm2。琅琊区立足城市保供,不断健全市场体系,目前,拥有蔬菜批发市场2个、蔬菜专业合作社7个、蔬菜企业2个。近年来,琅琊区一方面加快蔬菜基地建设,在巩固老菜地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二线蔬菜基地建设,把设施蔬菜基地作为发展重点;另一方面狠抓蔬菜标准园创建,全区创建省、市级蔬菜标准园3个,通过整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蔬菜标准园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1.2 品牌创建
目前,琅琊区蔬菜“三品”认证数已达14个,其中西湖湾水果蔬菜专业合作社和袁氏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分别通过了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西湖湾”牌甜瓜和“新园昌”大樱桃升级为绿色食品。通过加大“三品一标”的认证和扶持力度,培育当地品牌,支持地方名特优新产品生产和开发,提升了本地“菜篮子”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 琅琊区蔬菜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城镇化速度加快,老菜地流失严重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郊区优质高效蔬菜基地被大量征占,城市保供基地不断向遠离城市的农区转移,专业菜农和科技服务人员流失严重。同时,新建基地存在许多问题,如专项用地规划难、基础配套要求高,规模投资大、回报周期长,科技服务专业人才稀缺等问题。
2.2 蔬菜深加工开发滞后,产品附加值低
蔬菜是特殊商品,货架期较短。据不完全统计,进入流通领域的蔬菜产品损耗率高达20%~30%。近年来,琅琊区蔬菜产业虽已形成规模,但上市流通的蔬菜基本上是未加整理、包装、保鲜的原始产品。产品整理、包装、保鲜贮藏技术及相应标准研究甚少,缺乏技术贮备。在蔬菜产品加工出口方面,没有精深加工技术,导致产品附加值不高,生产效益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辐射带动蔬菜产业发展能力不强。
2.3 传统的种植结构,设施蔬菜市场效益低
2.3.1 品种结构不合理
随着设施蔬菜生产面积的迅速扩大,产品上市过于集中,造成旺季市场价格下滑,菜农增产不增收,种植效益下降。同时,蔬菜种植品种不合理,品种趋同现象严重,市场无序竞争,设施高效利用大打折扣,严重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也对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2.3.2 施肥结构不合理
设施蔬菜偏施氮、钾肥,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土壤次生盐渍化现象比较严重。据调查,目前琅琊区日光温室内土壤盐分平均值达0.28%。对西涧街道陈湾村、太平村、城西村,三官街道邓坝村等部分日光温室大棚内土壤酸碱度的抽样测试结果显示,0~20 cm土壤pH值比室外土壤明显偏低,土壤酸化现象比较严重。土壤条件的恶化是造成目前日光温室蔬菜减产和土传病害频繁发生的重要因素。
2.3.3 设施结构不合理
目前使用的日光温室40%以上结构不合理,采光保温性能较差,常因各季灾害性天气的影响而造成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日光温室蔬菜管理上草苫揭盖、土地耕翻等劳动强度大,机械化水平低,随着瓜菜主产区劳动力价值的提高,严重制约了日光温室蔬菜的可持续发展。
2.3.4 设施蔬菜病害防治难
随着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迅速发展,微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又难以实行轮作,导致蔬菜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土传病已上升为主要病害,细菌性病害、检疫性病害有所增加。其中,根结线虫病、韭菜的韭蛆等最难防治,由此带来的因不合理用药而造成的农药残留超标现象也日趋突出。
3 琅琊区蔬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建议有效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加大对设施蔬菜的扶持力度。建立专项发展资金,扶持设施建造、瓜菜品改良种、栽培管理技术更新、病虫害综合防治、土壤盐渍化处理等方面的研究与试验等;建立专项奖励制度,对在提高蔬菜产量、改善蔬菜品质等方面有突出贡献的技术创新人才进行表彰。
3.2 扶持龙头企业,增强示范带动作用
对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要从土地、税收、资金等方面进行倾斜,鼓励企业发展订单农业,积极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认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加大对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增强其示范辐射带动能力。
3.3 加强科技培训,增强科技种菜的意识
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分散的经营模式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严重制约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打通科技服務“最后一公里”,提高农民科学种菜水平,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3.4 重视平衡施肥,促进土壤健康
日光温室内土壤温度偏高,有机质矿化速度快,应该注重堆肥并增施有机质含量高的有机肥。针对日光温室等设施内土壤养分不平衡的问题,实行测土施肥,在测土施肥尚难落实的情况下,可以参照作物需肥规律、土壤类别、肥料利用率等建议合理施肥。
3.5 拓宽渠道,提高蔬菜种植的产值与效益
为了减少蔬菜运销流通过程中的损耗,增加附加值,积极扶持和引进蔬菜包装和深加工技术。如西涧街道城西村有20多年种植大青葱的历史,正常年份,大葱种植面积高达40 hm2,由于是商家田头收购,原生态无包装,价格在1.6~4.0元/kg,而超市2~3根葱售价2元钱,高额的差价无形中成为阻碍蔬菜产业发展的障碍,产品价值一直得不到有效提升。因此,建议通过开展农超、农社对接,建立净菜市场,引进、支持村办蔬菜加工企业,打通蔬菜的销售网络,挖掘产品的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种菜的积极性
3.6 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产品质量
1)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生产投入品的生产、销售、使用等的执法检查和监督力度,严厉查处和打击生产、销售、使用违禁农药、肥料的行为,强化源头控制,最大限度消除安全隐患,提升农产品的品质。2)加大品牌创建力度,积极鼓励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申报商标注册、无公害、绿色品牌认证。通过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其与农户的利益联接机制,推动蔬菜标准化生产,丰富市民的“菜篮子”。
3.7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蔬菜的种植水平
小而分散的种植结构和经营方式,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也不利于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严重挫败了菜农种菜的积极性。通过招商引资,扩大蔬菜种植规模,突破近郊老菜地的瓶颈制约,把菜农从传统的种植模式中解放出来,变成蔬菜种植企业的技术人员,从而提高蔬菜的种植水平和市民的消费水准。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