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州产业扶贫现状分析
2019-11-22魏正松
魏正松
摘 要 产业扶贫是实现脱贫的重要举措,发展产业有利于激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确保脱贫效果可持续性、长久性。产业扶贫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人力优势,培养经济支柱产业,让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解决就业问题。当前,全国上下都认识到了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头戏。基于此,以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017年产业发展现状为例,对精准扶贫中地区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从农业产业扶贫、旅游扶贫和农村电商方面介绍了黔南州产业发展情况,分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部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精准扶贫;产业扶贫;产业发展;贵州省黔南州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1.045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位于贵州省中南部,系大西南通向大华南、大岭南的咽喉要津,既是贵州的南大门,又是贵州南下出海的最近通道。该州下辖12个县(市)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都匀经济开发区),土地总面积2.62万平方公里,全州总人口42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8%。全州除都匀县、福泉县外,其余10个县均是滇桂黔石漠化连片特困地区县,其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6个(荔波县、独山县、平塘县、长顺县、罗甸县、三都县),有贫困乡镇137个(其中一类贫困乡镇15个,极贫乡镇2个),有贫困村836个(深度贫困村349个),是当前贵州省精准扶贫工作的主战场。2014年底,黔南州农村户籍人口349.22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04万户87.41万人。经过多次精准识别回头看,2014—2016年全州共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2.87万人,2017年全州减少贫困人口3.71万户13.86万人,214个贫困村出列,剩余22个贫困乡镇摘帽。截至2017年底,全州还有贫困村497个、建档立卡未脱贫人口10.33万户34.46万人,贫困发生率9.87%。
1 黔南州产业扶贫基本情况
1.1 农业产业脱贫攻坚情况
截至2017年10月底,2017年全州共谋划扶贫产业1 071个,计划投资114.061亿元,最终落地实施项目919个,完成投资33.74亿元,覆盖贫困户11.35万户40.56万人。完成秋冬蔬菜种植4.89万公顷,产值7.402亿元,覆盖贫困户1.36万户4.76万人,人均增收1 020元以上;完成茶园提质1.02万吨,产值7.8亿元,覆盖贫困户1.08万户3.7万人,人均可增收3 000元以上;新增家禽原种场1个,新增养殖专业合作社24个,培育年出栏2 000羽以上养殖场199家,家禽出栏2 590万羽,产值11.57亿元;完成食用菌种植199.75 hm2(万棒),产值0.091亿元;实施中药材项目71个,新增种植面积0.15万公顷,产值达0.26亿元,覆盖贫困户1.11万户4.26万人;“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实现产值57.83亿元,覆盖贫困人口5.67万户21.71万人;引进龙头企业120家,覆盖贫困人口7.72万人;开展农产品与学校的产销联结,完成农校对接456家;拟建17座冷库已建成1座,完成主体4座,在建5座,场平1座,完成规划6座,购置冷链运输车辆80辆;成立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108个,成立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293个,成立专业大户+农户利益联结95个,覆盖贫困人口14.12万人。
1.2 旅游扶贫和农村电商情况
2017年黔南州已有125家企业和单位对130个村的旅游进行结对帮扶,完成乡村旅游经营、食宿服务、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等方面从业技能培训5 514人次,占计划5 470人的101%,旅游企业吸纳贫困群众就業4 126人,返乡务工人员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60家,引导贫困户为旅游商品购买店以及旅游餐馆提供种植、养殖、加工的名优产品31 793件。2017年全州在知名电商平台设立农产品销售区272个,国家支持电商到位资金4 500万元,在深度贫困村建成电商网点103个,12个县(市)均建成农村电商运营服务中心,建成覆盖389个贫困村的农村电子商务镇村服务站点964个。农产品上线销售3.87亿元,覆盖贫困户1 103户3 985人,人均增收
2 273.4元。
2 产业扶贫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扶贫产业覆盖率(覆盖贫困群众)不高
各县(市)虽大力推进“一县一业”产业发展,如刺梨、茶叶、百香果、火龙果等,但普遍存在规模不大、标准不高、覆盖率低(覆盖贫困群众)、支撑脱贫的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扶贫产业与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贫困群众参与度不大。
2.2 产业结构调整不明显
各县(市)对产业规划布局和可持续发展产业谋划不足,支撑脱贫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按“从今秋起大抓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产业对贫困户的全覆盖”的要求有差距。加之农业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附加值低,农户种植积极性不高,传统的农业收益不如外出务工收入来得多、来得快,群众宁愿外出务工也不在家种地,导致农村土地资源大面积丢荒。
2.3 贫困群众自身发展动力不足
农村大量年轻力壮的年轻人外出务工,导致老龄化程度严重,贫困村劳动力不足,加之贫困群众素质偏低,思维局限,自我发展能力不足[1]。此外,由于缺少企业带动,贫困群众的产业帮扶很难摆脱单家独户、小打小闹经验状态,基本思路局限于传统的种养殖。
2.4 产业扶贫模式创新不够
现有的产业帮扶模式下,许多贫困地区的产业扶贫在原地打转,处于低水平重复状态。产业发展报告中列出的诸多项目和数字,很大部分内容不是产业扶贫的成效,而是对贫困群众现有种养殖状况的统计,且大量产业扶贫资金拨下去只是被动地维持现状,起到救济的效果,不能推动产业发展,存在有产业发展之名,而无产业发展之实现象,更达不到授人以渔的产业扶贫目标。
3 促进黔南州产业扶贫的建议
3.1 做好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
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做好顶层设计,抓好生产和销售环节,增强农业科技队伍服务能力。制定一个好规划、选准一个好产业、打造一个好龙头、创新一个好机制、形成一个好体系,“五个一”产业扶贫工作规划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加强农技推广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动植物防疫检疫力量建设,规范部门职能,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建立从品种筛选、种子管理、栽培措施、产品安全生产到包装销售等环节的全产业链科技支撑队伍,增强服务能力。同时,支持农业企业连锁超市、配送企业及流通企业与贫困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起风险共担、合作共赢、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导建立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控的生产和销售局面,促进产业发展与产业扶贫工作健康稳定发展。
3.2 優化产业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办农旅结合示范样板,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繁荣、农业提质、农民增收。利用贫困地区本地资源优势,大力打造集田园风光、农业种植与加工、花果采摘、农事体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特色休闲旅游区,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档升质,促进农业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3.3 保障贫困户利益,注重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模式,提高贫困群众的参与度,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创新,鼓励企业建立“企业+四金”收入模式(即“龙头企业+
合作社+基地+农民”模式)[2]、“三方占股”模式(即“龙头企业+村委会(合作社)+农户”入股分红模式)、“领管领包”模式、“三三三制”模式(即“企业+村委会+贫困户”模式),利用分配方式等利益联结机制,大手拉小手等发展模式,通过吸收贫困户入社,使企业与农户成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拓宽发展渠道,增加贫困群众就业,既发展产业,又助民就业增收并分享利益。
3.4 创新发展模式,挖掘电商扶贫新模式
充分发挥电子商务作用,推动“线下线上”结合,让农民搭上“电商快车”,成为具有电子商务思维的“新农人”[3]。1)建好电商服务平台。结合本地特色农副产品,建设互联网销售平台,打通销售渠道,实现“线下”与“线上”结合,走出一条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电商扶贫新路子。2)培养电商人才。要以“农民大学生”、驻村第一书记、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为重点,将其发展成农村电子商务带头人,培育贫困群众身边的致富能人,开辟便捷通道,方便群众。3)开发特色电商产品。结合贫困地区实际,开发本地特色产品,探索发展“一村一品一店”等模式。
参考文献:
[1] 陈慧珍,王可可.浅议农业产业精准扶贫[J].江西农业,2018(18):127,132.
[2] 白丽,赵邦宏.产业化扶贫模式选择与利益联结机制研究——以河北省易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为例[J].河北学刊,2015,35(4):158-162.
[3] 孙昕,起建凌,谢圆元.电子商务扶贫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5(12):27-31,51.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