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4C”x“4P”为主线的独立学院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及实践

2019-11-22张学昌李阿瑾施岳定高德张炜

大学教育 2019年11期
关键词:机械类学院工程

张学昌 李阿瑾 施岳定 高德 张炜

[摘要]独立学院是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的产物,其办学管理由母体高校负责,其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人才培养存在学生实践能力“眼高手低”,职业适应性差等问题。文章创建了以制图能力、计算机能力、设计能力、制造能力(4Capablity)为核心,以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科技实践、产业实践(4Practice)为平台的渐进式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实践铸基础、专业实践强能力、科技实践练实战、产业实践重对接,形成了专业知识横向交叉、实践能力纵向递进、教学体系四化耦合的以“4C”ד4P”为主线的独立学院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四年的实践,该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企业的认可。

[关键词]4C;4P;机械类;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9)11-0152-04

独立学院是20世纪末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的产物。独立学院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而且公有资源与民营机制的有机结合推动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创新。独立学院在发展过程中,办学管理一般由母体高校负责,其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特征,其弊端也逐渐凸显,即人才培养定位不清、管理规范不够。2008年教育部第26号令《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要求“符合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设置标准的,可申请转设民办高等学校,颁发民办教育办学许可证”。随着对独立学院的“撤”“并”“转”政策的提出和推行,独立学院的“转设”问题成为各独立学院面临的重大抉择。

2018年6月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大学教育强调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回归常识: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把专业内涵建设、教学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回归本分:教师热爱教学、倾心教学、研究教学,潜心教书育人。回归初心:坚持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回归梦想:推动办学理念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工程教育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的重大转变,从“务实”到“务虚”阶段,发展到“求实学”“重实际”“干实事”的阶段,目前工程教育的范式由“技术型”“科学型”向“工程型”转变,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具有创新的工程思维能力、熟练的实践能力、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积极的团队合作能力。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针对浙江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将“人才培养应用型、科研开发支撑型、社会服务区域型”作为学校专业发展定位,克服重“学”轻“术”的弊端,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工科人才培养新范式。学院机械类专业自2008年开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P3”特色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创新实践一以“C4”为核心的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模式探索一以“4C+4P”为核心的独立学院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一以“4C”ד4P”为核心的独立学院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在专业建设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学院的后续转型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全国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机械类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借鉴之路。

一“C4”דP4”模式创新及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一)构建“4C”能力培养体系,夯实理论基础,提升综合分析能力

构建模块化课程群体系,重新梳理知识点,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制图能力、计算机能力、设计能力和制造能力。通过课程群和理论知识点相互耦合,构成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链,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内容相互衔接、循序渐进,实现“4C”能力四年不断线培养,在校学生工程能力双证率达到82.25%,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实践能力提升显著。

建设制图能力课程群,课程群涉及课程6门,包括工程圖学、机械制图、AutoCAD软件及应用、三维建模技术、机械零件测绘实训、数字化设计与建模,面向大一至大四的学生,旨在培养学生的机械工程表达能力,让学生认识机械专业之用。

建设计算机能力课程群,课程群涉及课程6门,即C程序设计基础、三维建模技术-sw、三维建模技术一UG、三维建模技术-CREO、模具CAE、工程数据库技术,旨在培养学生数字化建模及计算机工程仿真能力,让学生感受现代工程方法之力。

建设设计能力课程群,课程群涉及课程8门,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逆向工程技术、产品测绘与建模技术、机械优化设计、塑性成型与模具设计、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之妙。

建设制造能力课程群,课程群涉及课程10门,包括热工基础、工程材料、材料加工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车削工艺与编程、数控铣削工艺与编程、CAM技术-UG、CAM技术- Mastercam、CAM技术- Cimatron、多轴自动编程技术,旨在培养学生掌握机械制造及成本控制的能力,让学生体验机械制造之美。

二、构建“4P”体系,拓展实践环节,提升工程应用能力

“4P”实践体系由课程、专业、科技和产业四个层面组成,其功能呈渐进式上升,同时,实践资源由校内扩展到校外,实践内容由传统封闭转为开放,实践方式由间接体验转为直接研究,工程教育回归实践、夯实基础、提高人才素质能力。

整合课程相关的实践元素,按照能力培养的内在逻辑加以组织,形成课程实践项目,自制实验设备20台扩展基础实践,铸造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

整合与专业相关的校外实践资源,按照“4C”能力要求形成校外专业实践项目,累计组织学生2000人参观长三角模具、机床等展会,机制专业每年90%的学生暑期到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外知名高校参加交流,强化学生的专业能力。

凝练科技项目中的实践元素,科研项目进课堂,企业案例进校园,“真刀真枪”实习,在实践教学中培养人才。近四年来,累计有800万元的科研设备用于学生科技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参与率达35%。通过这种方式锻炼学生的工程实战能力,推进毕业设计真题真做,锻炼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实战能力。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拓展产业实践基地,建立校外吉利集团、海天集团等65家企业实践基地,着力解决学生能力与企业要求的对接问题。

三、创新“四化耦合”教学体系,鲜活学习过程,促进“4C”和“4P”融合

依据课程规范,将教学视频、微课、原理动画等教学资源集成于一体,构建立体化新形态教材。

将教材、作业测试等教学内容中的原理、方法、过程全部呈现于网站,结合虚拟仪器、仿真实验、实验预习系统形成线上线下、课前课后不受时空限制的实践教学虚实化体系。

结合现代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的网络测评、远程监控等信息化技术,引入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新方法,构建教材建设立体化、教学方法多元化、实践教学虚实化和教学过程信息化的“四化”耦合教学体系,实现“4C”能力培养和“4P”实践平台的深度融合。

四、形成“4C”ד4P”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培养结果与达成度偏离的问题 专业培养方案为“体”,人才培养模式为“魂”,“4C”能力达成是机械类人才培养的目标。我们以“4C”能力体系为核心,以“4P”实践平台为保障,构建了以“4C”ד4P”为主线的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四年的实施,学生全国学科竞赛获奖率提升20%,龙头企业由不接收本专业学生到主动订制本专业学生,已有200余名学生进入吉利集团、海天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工作,有效解决了实践能力与培养目标达成度偏离的问题。

五、“C4”דP4”培养模式实施效果及应用

(一)学生受益面广,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成果实施范围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为主,辐射到学校其他工科专业,实施四年受益学生6500余名。

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浙江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学科竞赛中获奖200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0项,浙江省新苗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立项14项,结题率100%。学生积极参与学科竞赛,人数多达500名,85%的学生获得各种证书,200余名学生进入吉利集团、海天集团等龙头企业工作。

毕业生质量高、评价好。近四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8%以上,企业满意度达到92%。毕业学生对专业的满足度由86%提高到94%,毕业生愿意推荐本专业的比例由65%提升到74%,就业竞争指数由83.8%提升到91.6%(据麦可思数据)。

(二)教材建设独具特色,专业建设成绩显著

我们主编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数控机床与编程》《包装机械》,主编的《工程图学教程》《机械制造工程学》等教材已在武汉大学、江南大学、温州大学等院校使用,效果良好。

机械工程获浙江省一流学科、首批普通本科高校新兴特色专业、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列入浙江省一本招生。

建设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团队,获浙江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17项,获省市级教学成果奖17项,为机械类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培养模式得到企业、同行的认可,经验得到推广

吉利集团、海天集团、浙江亚太机电等行业龙头企业对我校学生的工程能力给予充分肯定,并委托专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乐歌视讯、宇洲液压等十余家宁波企业在我校设立专项奖学金。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同行专家对该人才培养模式给予高度评价。

我校教师应邀在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机械电子工程学科教学委员会2017工作会议、全国工程图学青年骨干教师高端论坛等全国性会议上做主旨报告。

学校举办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会20余场,全国120余所高校近千人次来校交流,积极推广和共享人才培养經验。

(四)成果引起媒体关注,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专业办学特色

《光明日报》、新华网、教育部网站、中国教育报、《浙江日报》等主流媒体,先后对我校取得的成果进行了深入报道;“4C”ד4P”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我校工科专业的办学特色。我校机械类专业连续五年位列武书连版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第一名。

六、结论

大学的本质职能是人才培养,“不抓本科教育的高校不是合格的高校”。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从2008年开始启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在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建设方面累计投入1.4亿元,为工程实践教学体系提供了一流的硬件条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及外部环境因素创新性提出“C4”דP4”四维一体的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近十年的不继探索与实践,学生实践能力明显提高、知识结构进一步完善,工程素养初步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企业界及同行的肯定,为独立学院“转设”过程中机械类的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借鉴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学昌,华顺明,张雷,等.以“C4+P4”为核心的独立院校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及应用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8):198-205.

[2]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2018(5):18-30.

[3]吴婧姗,邹晓东.回归工程实践:欧林工学院改革模式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40-45.

[4]戴波,纪文刚,刘建东,等.以工程能力培养为主线建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136-168.

[5]顾秉林.工程教育中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2(22):9-11.

[6]张学昌,张雷,吴红兵,等.以“C4”为核心的独立院校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及应用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1):121-125.

[7]李琳,陈京京,王杰.面向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66-70.

[8]李瑾,陈敏.五元合一:美国工科本科生学习系统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84-91.

[9]覃永晖,吴晓,彭蓬,等.工程教育的“博弈”:提高地方高校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2(8):36-39.

[责任编辑:陈明]

猜你喜欢

机械类学院工程
机械制图在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实践
一图看懂宁波金融“五强”提升工程
高速透平真空泵工程应用
海盗学院(12)
机械类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探究
基于专业核心能力的机械类课程开发
技校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海盗学院(7)
西行学院
泛滥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