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救赎与博爱

2019-11-22程思佳

山东青年 2019年9期
关键词:自我实现卡顿救赎

程思佳

摘 要:查尔斯·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双城记》是他抨击社会黑暗、宣扬人道主义的一部代表作品。本文从人物性格、人物关系以及作者安排三方面分析文中人物卡顿结局牺牲的原因,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卡顿;牺牲;自我实现;博爱;救赎

“那是最好的年月,那是最坏的年月,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蠢的时代...我们将拥有一切,我们将一无所有。”正如书中开头所说,《双城记》的背景下是在充满矛盾的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繁荣的背后其实是痛苦的深渊,资本家们谋取暴利,残酷剥削,导致无产阶级者备受压榨,生活处境悲惨。书中人物卡顿是一个无所成就、不起眼的律师助理,被戏称为豺狗,看似平淡无为的他最后却毅然选择代替男主人公达奈去死,我认为他选择牺牲的原因有三方面。

一、 对爱与美的渴求

读完文章,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是卡顿爱露西。这是他愿意代替达奈牺牲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他与露西第一次见面的法庭上,他就被露西的善良和同情心所吸引。之后他也向露西诉说了自己从来没有对任何人吐露过的心中的痛苦和爱意,并且在那时就表明“我愿为你,为你的任何人,做任何事...,作任何牺牲”。因此,在达奈危险之际,卡顿替他牺牲,实现了自己的承诺。

那么卡顿对露西是怎样的爱呢?他爱她到何种程度呢?如果用普通世俗的爱情去定义这份爱,未免不够合适。卡顿对露西的爱与现实世界的所谓世俗爱情——以性爱为基础的爱不同,卡顿对露西的爱达到了灵魂高度上的纯粹,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信仰。卡顿被露西吸引不仅仅是因为她的外在美,更是因为她那种真心为达奈焦急忧虑的善良举动。卡顿爱露西,更大程度上的原因是在露西那里,他感受到爱与关怀,得到了精神寄托。卡顿外表上很孤僻冷漠,因为他觉得这个社会就是冷漠残酷的,所以他也用同样的方式面对这个社会,藏起自己原本热情温暖的心,而在露西面前,他不再隐藏,展现出了原真的自己,因为露西是一个非常善良,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一个人,她虽然对他没有关乎爱情的情感,但也关心他,在意他。这种情感显得更为珍贵,因此露西可以说是被作者设置为爱与美的化身,代表着人性中最美好的那一面,是而卡顿那么无法自拔地爱她体现了他内心深处对爱与美的期望,一种自然人性的渴求,是那个时代稀缺的一种品质,维多利亚时代,到处是自私冷漠的人,因而人际关系很紧张。作者安排卡顿被露西所吸引,也是他对人们能对人性中善良而温暖的东西有所感知并向之靠拢的美好希冀。因此,卡顿的牺牲就不再像普通死亡那般悲凉,而是一条在通往美与爱的道路上,他是幸福的。

二、卡頓向达奈的转变

在文中,达奈和卡顿似乎是两个不同并且有很大差距的男性角色。达奈出身贵族,学识渊博,担任高级法文教师。而卡顿,出身不高,也一直是个不得志的为别人卖力的伙计,在别人眼里他只是一只豺狗,以卑下的地位为斯特赖弗工作。这两个看起来相差如此大的人,其实却有着某种联系。从文中可以发现卡顿似乎对达奈有一种特殊的既爱又恨的情感,他和达奈长相意外地相似,卡顿曾对着自己的映像说过“他让你看到你自暴自弃以前的样子,你本来可能是的样子”,他又因为达奈而讨厌现在的自己,又会想如果他跟达奈调换位置,露西也可能爱上他。卡顿对达奈的情感是矛盾复杂的,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达奈和卡顿就像一个人的两个方面,长相相似,也都有着真才实干,并且都爱露西,但达奈是成功、幸福的卡顿,卡顿是失意、孤独的达奈。正如文中所卡顿所说“只要我有点运气,我也应当是那么一个小伙子,完全一样”。另外,两个人在面对现实社会的态度上也是呈现两面,卡顿和达奈都是清醒的,他们都意识到世道的问题,但是卡顿的态度是“忘记属于这个世道。这个世道对我也毫无好处,我对这个世道也毫无好处”,他认清现实的残酷后却令其摆布,萎靡消沉。他空有热情温暖的心和崇高的理想却也失去了改变的动力,这是他的局限所在。而达奈是在积极地抗争,侯爵虽然是他的叔父,但他敢于和他对抗,并且他说“为了谋生,别的同胞,即使是有贵族身份的,不得不干的事,我也得干——工作”。他的确凭借自己的努力在作出改变。

鉴于以上,达奈像是卡顿的另一面,并且是他本该可以更好的那一面。那么,卡顿的牺牲就有了两种意味。一个是卡顿的自我转变与自我超越,他选择牺牲意味着他选择了改变,不再是消极地面对,而是积极地抗争。牺牲对他来说就是自我理想的实现。同时,卡顿救达奈相当于在拯救自己,从这个角度上理解,卡顿的牺牲是克服了自己不好的那一面,保留了达奈那好的一面的选择。作者独具匠心地设置了这样两个相似又有着差距的人物,在情节上他们之间也不断发生联系,使得文章的人物关系变得更紧密和巧妙,他们最终的统一是自然而然的,也暗含着作者向善,追求美好的价值观。

三、 博爱精神的宣扬

双城记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但卡顿的塑造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塑造这样一个理想化的人物是情节和人物角色的安排,也是作者传达其基督博爱精神和人道主义的目的需要。从情节方面来看,卡顿的牺牲使小说达到最后一个高潮,狄更斯在小说中较为明显的塑造了三类人:以露西、马内特医生为代表的善良、仁爱的人,以侯爵为代表的残酷的剥削阶级,以及以德法日太太为代表的受过压迫却流失善良本性、滥杀无辜的狂热复仇者形象。而卡顿这样的一个小人物出场时不是完全属于第一类人,随着情节推进,他因受到露西的关心越来越走向第一类人,最终他的牺牲使他完全变成第一类人。生和死永远是人的一生中最宏大的事,卡顿的牺牲产生一种崇高感,他需要这样悲剧性的结局给读者带来触动和震撼。

除此之外,作者狄更斯也通过卡顿传达了他的基督博爱和人道主义精神,卡顿和同样即将行刑的女缝工互相给与安慰与力量,在临刑中已经毫无畏惧,内心充满着重生的希望。《圣经》中说爱必在牺牲上表现出来,救赎的计划原是建立在牺牲上的——这种牺牲的长阔高深是无法测度的。这与文章中的“耶稣对他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不谋而合。因此最后的场面已经转化为一种基督信徒式的皈依,死亡则意味着救赎和永生。而狄更斯表现出他对这种宗教精神的赞扬,它给人以宁静和希望,囚车上的其他人则大多表现出绝望、崩溃。

最后,狄更斯借卡顿之口“我看到,在废止这种报应的惩罚工具像目前这样使用以前,许多借消灭旧压迫者上台的大大小小新压迫者,都将死于它的斧下。我看到,将要从这个地狱出现一个美丽的城市...逐渐为自己赎了罪而消亡”大胆说出了他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否定暴力革命,否定这种为了追求自由而牺牲无数自由为手段的做法,传达了"鲜血无法洗去仇恨,更不能替代爱"的主旨。他渴望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用理性与宽容建立一个和平与和谐的社会,而不是用仇恨、冷漠、残酷砌成的再一个痛苦的深渊。

综上所述,卡顿的牺牲一方面是出于对露西的爱——自身对爱与美的渴求,另一方面也是自我超越,克服局限,完成了向达奈美好一面的转变。作者更是在卡顿的身上赋予了他想要传达的基督博爱精神,因此,卡顿需要牺牲这样的结局使全文达到高潮,起到震撼和感化效果。

[参考文献]

[1]宗红梅.论《双城记》中狄更斯的宗教观[J]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04

[2]杜凌俊.《双城记》中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渗透 [J] .教育现代化,2018,41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浙江 杭州  311100)

猜你喜欢

自我实现卡顿救赎
最忠实的守墓犬
最忠实的守墓犬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自我实现角度窥探青年自我实现的困境
欧洲豪门英超最需“救赎”
关于“自我实现”的刚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