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东魁杨梅种植技术要点
2019-11-22黄铮铮梅旭飞杨婷婷胡满芳
黄铮铮 梅旭飞 杨婷婷 胡满芳
摘 要 东魁杨梅原产于浙江黄岩,因果特大而著称。东魁寓意“东方之魁”,由浙江农业大学教授吴耕民命名。温州市泰顺县位于浙江省南部山区,枕山近海,具有得天独厚的种植东魁杨梅的自然条件优势,据县内资料记载,泰顺县的杨梅种植历史已有五百多年,是泰顺县农业五大主导产业之一。因此,在泰顺县种植东魁杨梅能够有效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个人收入水平,带动泰顺县经济发展。基于此,就泰顺东魁杨梅的种植技术进行分析。
关键词 东魁杨梅;种植技术;浙江省泰顺县
中图分类号:S667.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21.008
东魁杨梅树冠圆锥形,树势中庸,树形较开张,树高2.0~2.5 m,冠径1.2~1.5 m。结果习性以短果枝结果为主,花序着果率较高,为88%,高接树3年即开始结果,果实7月上旬成熟,果实发育期150~160 d。东魁杨梅果实较大,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上最大的杨梅,素有“杨梅王”之称,单果质量达30 g,果实颜色紫红。据检测,东魁杨梅富含13.5%的可溶性固形物、10.5%的糖,而其酸含量仅为1.35%,口感、品质都远远高于其他品种杨梅。东魁杨梅原产于浙江黄岩,近几年在全国各地都得到了推广种植,在农民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1]。东魁杨梅经济价值较高,种植户的种植技术水平对其产量和质量有较大影响,为了进一步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有必要深入分析其种植技术,并加强推广,促进泰顺县农业经济的发展。
1 东魁杨梅种植技术
1.1 选地与整地
东魁杨梅的适应性较强,树冠也很大,根系分布很广,因此在种植区域的选择上并没有较多限制,山区、半山区、是否朝阳皆可,但是要想提高其产量,还需要顺应其喜阴的特性,因此,应该选择北坡较阴凉潮湿、土层深厚,微酸性砂质黄壤土或红壤土为好。选地后还需要进行整地,尤其是在坡地上,需要开筑梯田或者鱼鳞坑,然后在栽植前一个月挖坑填基肥,之后覆土待栽。
1.2 播种育苗
要想促进树苗萌芽,可以在苗的根部施入钾肥或者草木灰,同时每年还需要施生长肥2~3次。
1.3 移栽
移栽时首先需要开挖定植穴,一般直径1 m,深0.8 m。由于东魁杨梅的发根率较强,因此深种可以提高杨梅的成活率。栽植过程中最好以苗木接口上部5~10 cm处和地面相平,用细泥土护根,扶正苗木后压实,适当浇入农家肥,以提高其成活率。
1.4 园区管理
1.4.1 科学施肥
化肥能够为杨梅树的生长补充养分,弥补土壤中养分不足的问题。在施肥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杨梅树的特性,做到科学施肥。杨梅为非豆科木本固氮植物,具有较强的固氮能力,因此施肥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氮肥的使用,防止杨梅树出现枝梢徒长。同时,杨梅根瘤会扩大树体根系和土壤的接触面,根系的吸收范围也会相应扩大,且菌根还会分泌分解酶以提高其对土壤中磷的利用效率,因此也要减少磷肥的使用,防止影响杨梅树结果。基于此,东魁杨梅在施肥过程中应该遵循“重施钾肥,控制氮肥,减少磷肥”原则,要根据杨梅树的生长阶段科学配比施肥,比如幼龄树施肥应保证氮、磷、鉀为4.0∶1.0∶3.5,主要是因为幼龄树的根瘤菌固氮少,增施氮肥可以促进杨梅树生长;当杨梅树结果后就需要减少氮肥施用,多施钾肥,氮、磷、钾配比应该控制在1.0∶0.5∶2.6;在杨梅的成年树期则需要减少磷肥施用,增施钾肥,保证生长与结果保持平衡。同时,施肥过程中还需要密切关注杨梅树的生长实况,如果发现杨梅树的树体生长过旺就需要减少氮肥施用,增施钾肥,如果开花较少,就需要增施磷肥。此外,叶面营养肥也能够促进东魁杨梅果实品质提升,因此可在东魁杨梅果实硬核期至采收前喷施叶面营养肥,保证东魁杨梅的果实品质及产量[2]。
1.4.2 整形修剪
1.4.2.1合理整形
东魁杨梅整形主要目的就是培养骨干枝少、矮化开张的树冠,应保证一棵杨梅树有3~4个主枝,树冠开张角度在50°~60°,树冠高度3 m以下,通风透光行间有1 m以上“光道”,树盘有20%以上的“光斑”,以此实现立体结果、稳定生产、优质高产的目的。东魁杨梅树的树冠较高大,会妨碍结果,而且产量也不稳定,经过整形后,枝组配置均匀合理,能够实现提早结果,同时也方便后续的疏果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进一步提高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1.4.2.2修剪
修剪工作是东魁杨梅树整形的重要环节,应以大枝修剪为主,适当对结果枝进行短截,从而解决果梢矛盾,进一步提高着果的结果枝比例。修剪工作需要分2次进行,即冬剪、夏剪。冬剪主要在春季萌芽前进行修剪,具体时间是2月下旬至3月上旬,修剪过程中需要疏除树冠上部直立枝、交叉枝、晚秋梢,冠内的密生枝、细弱枝、枯死枝以及下部拖地枝,防止枝条过度吸收杨梅树的养分。夏剪主要在夏季采果后进行,修剪过程中需要剪除直立枝、交叉枝、密生枝、衰弱枝、病虫枝,保证杨梅树能够通风透光。其中进行大枝修剪需要对其进行开心形修剪,即对自然圆头形的杨梅大树的中心直立大枝进行重短截修剪,使其成为开心形树型,以此能够起到矮化树冠的效果。修剪过程中需要严格注意伤口,应剪平伤口并涂上防护剂,大枝上还需要包扎稻草并涂上涂白剂[3]。
1.4.3 控梢促花
杨梅树的结果期也是春梢萌发时期,如果不对其进行控制就有可能造成大量落果,而秋梢萌发过多会使夏梢花芽分化不良,影响次年结果,因此必须要做好控梢工作,以便促进结果。控梢主要是在嫩梢较少时人工折断嫩梢,一般在嫩梢1~2 cm时用手折断嫩梢的一部分,留下桩抑制新梢萌发。经过控梢后,能够明显提高东魁杨梅的着果率,达到高产的目的。
1.4.4 疏花疏果
杨梅树自然结果可能会出现品质差、着色差等问题,过多结果不仅达不到高产目的,还会削弱树势,影响来年结果,因此要做好疏花疏果工作,保证杨梅树合理负荷,在保证产量的同时保证质量。疏花疏果技术的应用需要严格遵循“强树少疏、弱树多疏”的原则。疏花一般选择在春季萌芽前,将过密、过弱的花枝清除掉,尤其要疏除树冠上的花枝,起到减少花量、促发抽生春梢的作用。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在盛花期过半或盛花末期使用25°Bé以上的石硫合剂进行疏花工作,能够起到补硫补钙的作用,进一步提高果实品质。疏果在杨梅着果后进行,防止杨梅树挂果过多导致果形变小或者推迟成熟期。人工疏果一般在生理落果结束后至果实迅速膨大期前进行,根据留优去劣的原则疏除病虫果、畸形果、劣小果。此项工作一般需要进行2~3次,且要结合杨梅树的长势进行,弱树且果多要早疏、多疏,而旺树果少则可晚疏、少疏。
1.4.5 果园生草
传统意义上的除草往往是用除草剂进行,但是在杨梅种植过程中使用除草剂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杨梅树根系,使得杨梅树长势衰弱,影响产量及果实品质,因此可以采用生草覆盖的方法,即在果园行间或全园长期种植草本植物进行土壤管理,如种植白三叶、夏至草、竹叶草等,在其开花之前割下,覆盖于果园中自然腐烂,还能够增加土壤的肥力,起到增加果实品质的效果。
1.5 病虫害防治
在泰顺县东魁杨梅种植过程中,历年常发的病虫害主要有粉虱类、蚧类、蚁类、卷叶蛾类、蝇类、褐斑病、根腐病、赤衣病、癌肿病、癌肿病、白腐病以及梢枯病等,随着杨梅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病虫害的流行也愈加普遍,严重威胁着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当前,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应该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1)可以通过冬季清园封园工作、剪除病虫枝、清除落叶、全园喷3~5°Bé石硫合剂、深翻改土等方式来预防病虫害。2)根据杨梅树的生长周期进行病虫害防治,比如在杨梅开花期与春梢萌发期加强对干枯病、枝腐病、癌肿病的综合防治,可以对大枝修剪伤口涂抹5%波尔多液或石硫合剂浆,出现病斑后可以用刀刮去并在创口处涂抹200倍“402”抗菌剂;在杨梅挂果期需要加强对蚧类、蝇类、蛾类、白蚁和褐斑病的防治,使用的药物为阿维菌素、甲维盐或氯虫苯酰胺,也可以叶面喷施氨基酸或高钙叶面肥等营养剂;在杨梅采果前还需要加强对果蝇和白腐病的防治,这个时期已经是杨梅的成熟期,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开展较为困难,可以采用黄板诱杀、果蝇纸性诱诱杀等方法[4]。
1.6 避雨栽培
泰顺县属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雷雨频繁、雨量丰沛,6月降水最多,12月降水最少,3—4月為春雨期,雨日多,降水强度小,5—6月为梅雨期,暴雨增多,降水强度大,7—9月是台风雷阵雨期。而东魁杨梅成熟期正值梅雨多湿高温季节,因此需要实施避雨栽培,罗幔(网室)避雨栽培是近年来新兴的东魁杨梅栽培方式,能够有效提高东魁杨梅品质上。除此之外,还可采用大棚促成栽培模式,使东魁杨梅提早成熟上市。采用此种栽培方式,对避雨、防虫有较好效果,且果实单果重量均匀,品质高。但是,该种种植方式投入成本较高,网室避雨栽培成本较低,比较适合山地使用。
1.7 规范采收
东魁杨梅的成熟期并不一致,而且果实在采摘过程中容易受到损伤,要想保证果实品质,应该规范采收工作,在实际采收中应该动作轻,并保证采摘容器软,进行分批采收。东魁杨梅采摘的最佳时间为清晨或傍晚,气温低时果实采摘后的损失较小。但是,在雨天或者雨后初晴时严禁采摘。
2 结语
东魁杨梅闻名全国,是泰顺县重要的经济作物,为了确保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个人收入水平,必须要加强东魁杨梅种植技术的推广工作,提高种植户的科学种植技术,积极采取各项措施提高杨梅树的种植质量,实现其稳产、高产的目的,确保经济效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倪海枝,陈方永,王引,等.东魁杨梅优质丰产栽培技术概述[J].浙江柑橘,2019(2):26-30.
[2] 陈婵娟,王国军.东魁杨梅病虫发生为害动态与防控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9(1):103-105.
[3] 陈凤月.东魁杨梅栽培关键技术[J].种业导刊,2016(1):25-26.
[4] 蓝育文.东魁杨梅无公害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J].果农之友,2015(8):28-29.
(责任编辑:刘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