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生出翅膀,遇见文字盛景
2019-11-22沐逸
沐逸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当情感澎湃,想象天马行空时,人们常觉自己才华横溢,能够写出绝世好文,但真正动笔时,却发现能表达出想象的一半就不错了。的确,写作时的那支笔也许你以为是一双翅膀,但它不一定能带你飞过文字的高山大海,遇见绝美盛景。如果能读一些提高阅读及写作能力的书,沿着书中所给的道路前进,这条路就会变得相对明朗多了。
《写作这回事》:恐怖小说之王的“大师班”
《写作这回事》出版之际,美国《娱乐周刊》欢呼了一句:“Long live the King!”这句话一语双关,既是“国王万岁”,又是“ 斯蒂芬·金万岁”, 可见这本书及其作者在美国是多么受欢迎。
斯蒂芬·金是当今世界声名最大的美国小说家之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斯蒂芬·金声名鹊起,被《纽约时报》誉为“现代惊悚小说大师”。他以恐怖小说著称,也曾写过科幻小说、奇幻小说等其他小说类型。他的作品深入内心、逼问人性、展现灵魂,是位不折不扣的文学大师。
这本书一半是作者的人生回忆录,另一半则是文学大师的创作经验谈兼写作大师班。作者手把手教有志于写作的文学青年要备好哪些必要的装备,如何像发掘恐龙化石一般将一个好故事发展成型,如何“关门写作,开门改稿”,甚至于少用被动语态:“通往地狱的路是副词铺就的”等谆谆教导。这些经验之谈全部从作者自己的创作经历出发,将众多金氏名著的创作过程公之于众,坦陈自己的私心好恶。
除此之外,本书在斯蒂芬·金的人生和创作生涯当中还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意义:1999年6月19日,斯蒂芬·金在外出散步时遭遇车祸,伤势危及生命。而当时这本回顾和总结自己一生和创作经验的书还没写完,差一点真成了斯蒂芬·金的绝笔。在鬼门关转了一遭后,斯蒂芬·金在髋部粉碎性骨折、身受巨痛的情况下重新捡起笔来,艰难地续写《写作这回事》,他坦陈:“写作对于我来说好比是一种信念坚持的行动,是面对绝望的挑衅反抗。此书的第二部分就是在这样的精神中写成的。正如我们小时候常说的那样,是我拼着老命写出来的。写作不是人生,但我认为有的时候它是一条重回人生的路径。”
《成为作家》:放下枷锁,开始写吧
什么人能成为作家?写作需要天赋吗?《成为作家》可以为我们解答。这本书首先指出作家天才论的误区,认为一个人能否进行文学创作,不是技巧上的问题,而是认识上的问题。另外还指出,写作确实存在一种神奇的魔力,而且这种魔力可以传授。作者教诲谆谆,直面问题本质,带领读者踏上一条成为作家之路。
作者首先扫清了成为作家的拦路虎,在决定写作之前,我们常在这样的问题中徘徊:我能不能写呢,我能写好吗?无数次的口头论证,终究无处找寻答案。所以放下一切枷锁,现在开始,就写吧。
就算知名作家也有写不下去的困境。有记者曾问一名著名作家,写不下去怎么办?他说,还是写,哪怕拿着笔佯装写字,也要写下去。而这本书也给了一些方法。清晨起床,立即拿起手边的纸和笔,开始写字。想到什么写什么,想到哪写到哪,直接写到规定时间为止。清晨的写作可以挖掘那些无意识的思考、想法,这些近乎神助的文字,可能是一部小说、一个故事的源泉。书中还建议,每天找一个固定时间写作,比如四点开始,到了约定时间不管在做什么都要放下手头的工作,投入到写作里。这就像药方,开了两种药,要同时服用才能效果更佳。
书中还提到成为作家总要有一些独到之处——“学会用五岁孩童的眼睛看世界”。多久以来,我们都习惯于用成人的思维和眼光看待世界,给原本复杂的世界更添一抹深遂。回到儿童时期,用探寻的、天真的、稚嫩的眼光再看看周边的人、事、景,或许就会发现不同。而你看到的这一切,将是成为作家之路的必备素材。写作还要学会独处,每天找出一段时间,安静地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其实,这就类似于冥想。什么是冥想呢?就是什么也不想。这很难做到。不管我们在做什么,大脑总是不停地运转,思绪万千。所以,要学会安静地待着,享受那份孤独。
这本书不是宝典——从来就没有宝典,它更像一本实用手册,告诉你写作的技巧和方法,用了这些方法,以后的路途可能会更顺畅些。所以,不管怎么说,现在要做的就是——开始写。
《文心》:读与写,都要有心
叶圣陶和夏丏尊两位先生,运用自己的博学多识和精美文笔,别出心裁地为当时的学生写了这本以语文学习为主要内容的书,其中不仅仅包含了学习语文的方方面面,还时时不忘教给学生许多做人的道理,可以看出两位先生对教育的严谨和对学生的关怀。虽然已经过去了八十多年,但这本书在今天依旧是越读越新,对于目前的语文教学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两位先生的这种精神是非常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的。
“文心”两个字,看上去很简单,细品却有无穷意味。“文”是重点,但“心”更是。
“文”,这本书里指的是读和写,都与文相关,所以第一个字就是“文”。“心”,读和写都要用心,这本书,也体现了两位前辈的用心。就因为有这心,所以从1934年初版,一直到现在,本书仍在流传。虽然是历经这么久的时间,书并没有過时。
“心”,还包括了为人处世的道理,这个道理,不管是在民国,以及更早的年代,还是现代,都一样适用,虽然很多道理因为世易时移而被人鄙弃,但这不是因为它过时了,如同很多珍贵的传统,它们不再被重视,不再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被置于故纸堆中尘封。
这本书里有很多国文常识,且相比教科书里的正经和严肃,这本书是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地讲述出来。从中也可以看出夏丏尊、叶圣陶两位老先生的功底,如果不是功力深厚,真做不到这样举重若轻。所以,在读的时候,甚至会非常感动,他们把自己的心思融入在内,所以文中有心。
阅读和写作,都是乐趣,如果当成任务,就没有乐趣可言。书中借助人物的际遇,给出不同的应用场景,如同看故事般,获得了知识,这是春雨般“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作为热爱阅读和写作的人,在读的过程中也会是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