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退症老年人语用交际特征

2019-11-22任虎林罗首元

山东青年 2019年9期
关键词:老人

任虎林 罗首元

摘 要:智退症老人由于智力衰退会出现语言认知障碍,而轻度认知障碍很可能是老年性痴呆发病的早期信号。认知障碍涉及语言表征与交际效果的问题。本文从语言认知的角度对智退症老人语用交际特征进行了探讨,以期对老年语用能力蚀失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智退症;老人;语用交际

一、 引言

表征是现代认知科学中最重要和富有争议的概念。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结构是由概念表征和交际功能所驱动的,从而把语言的表征功能作為其关注的中心。作为一种基于用法的语言理论,认知语言学拒绝承认传统语言学严格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表现二分法,包括索绪尔语言学的语言和言语、以及语法自主性的生成语言学基本条件。认知语言学虽然在早期的语言理论中具有独特性,新颖性和无与伦比的精细的认知功能观点,其中,比勒的认知心理“语言理论”(1931),值得特别关注。

比勒反对将语言(langue)作为语言心理学的基础,虽然不是作为语言描述的基础,但是必要前提。他把说话视为表征性行为,把语言作为是这种行为的调解工具,在“工具论”(“工具/载体”)语言交际模型中详细阐述了这一总的观点。 他对语言学理论的最著名的贡献是形成了人与地点的指示理论,至今仍是指示理论的标准模型。然而,审视比勒语言理论的总的特征,从试图将符号理论融入语言和言语的心理学中的语音基础开始,对智退症老人交际过程的语言表征有启示作用。郑卉蓉和李梦蕾(2017)从老年人因认知能力衰退或其他生理变化而导致语言能力衰退及语言表达习惯改变的状况进行了探究,试图通过言语计划帮助老年人提高语用能力。

二、智退症老人语言表征与交际

比勒认识到特鲁别茨柯伊(Trubetzkoy)和雅格布森(Jakobson)对音素和语音表征的深刻内涵。比勒的格式塔心理学背景无疑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意识到,在感知言语声音中,人类感知的是语言本身的材料,而不是未被转化的“感觉”,即语音的感知是分类的。视觉和听觉模态已经广泛研究了分类知觉,它是所有年龄段人类感知的特征,这种感知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而发生变化,利恩伯格(Lenniberg,1967)认为有敏感期,超过了敏感期到成熟期以后,认知和感知力就会逐步下降;老年人的认知障碍发生和心智能力衰退有很大关系。

知觉类别也有内部结构,围绕典型性进行组织架构(Rosch,1977)。早期言语声音感知本质上是分类的;早期学习在使用非典型分类成分之前先使用典型分类成分,显示了对词汇分类的典型性成分的偏好,而不是非典型性成分。

值得注意的是,语言“符号特征”具有心理现实性的特征,这在老年语言交际过程中具有凸显作用。正如布鲁纳(1974)提出“超越所给的信息”,交际过程注意什么是“感知到”,在具体表征层面上,不只是声音,实际感知到的是有意义的言语。哈钦斯(Hutchins)认为,人类认知是基于适应人类生活的生态学的生物体特性和构建该生态学的社会交际过程这两个方面,这是基于具身交际的结果。这种基于“情境具身”的认知科学需要方法论来“承认自然主义的客观化立场的互补性而不是反对意见”,以及意义科学的反思立场。这种双向观念或观点的互补性可以被称为“社会自然主义”的方法。因为具身交际超越了个人的身体,所以表征并不是存在于与物质世界不同的“心理”领域的东西。相反,它是人类施动塑造世界以及在人类和主体间交流行为中表达世界的结果和一部分。有学者提出,70岁是老年人语言能力衰退拐点,在交际方面表现为语言不流畅(刘楚群, 2015)。

三、智退症老年人语用交际特征

下面这段对话是一个79岁和一个81岁智退症老人的对话:

甲:我想,

已:嗯嗯,

甲:我不知道出去,

乙:知道?

甲:我知道出去,就说这。

乙:知道这,呵呵!

甲:行行行就不知道,这里人太少。

乙:出去吧。(转写自老人录音音频,甲79岁老人,乙81岁老人)。

这个取样代表要讨论的是智退症老年人语用交际特征。从整个交际过程来看,基本是较为完整的交际。两位老人交际的主题基本明确,交际的过程也较为顺畅,交际的最终结果也基本符合交际的基本原则,符合交际的合作原则,两人能够做到互相配合和合作。

这个交际语用的满意度似乎有点欠缺,在语言表征和加工方面有一定的瑕疵,根据我们的智力状况测试表(MSE),两位老人属于中等程度智退。在开始对话的老人甲事先没有说出自己的交际意图时,老人乙就先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积极回应“嗯嗯”。这表明智退症老人有强烈的交际意识和意图。在老人甲把话语意图说出之后,老人乙的反应是迟钝的,中间有间隔停顿,他不知道老人甲所要表达的意图是什么,用疑问“知道?”来表征自己的配合交际。这说明他们有很默契的交际配合意识。在获得老人乙的交际反应之后,老人甲的回答很积极“我知道出去”,该回应是针对老人乙的迟钝和含糊不清的回答的延续。这表明,智退症老人能够对交际话题进行随机变换的能力,以达到满意的交际沟通效果。

为了促进交际成功进行,老人甲在回答中还增加了和交际主题关系不大的附加解释“就说这”;老人乙的反应很及时,但是明显是交际意图缺失的错误回答(“知道这”而不是“就说这”)。另外,老人乙也附加了表达个人感情的语气词“呵呵”,以此来表明对交际方的尊重和认同。老人乙在得到甲方的回应后,报之以积极回答“行行行就不知道,这里人太少”,表明双方互动的信息很及时,虽然交际的主题缺乏一致性。最后,老人乙的回答很积极和慷慨“出去吧”,表达出对交际方的礼貌和谦让,从而完成了整个交际过程。

四、结语

智退症老人由于心智等因素的衰退,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表现出语言表征的间断性和交际意图的不完整性的特点,因而交际效果不够理想。这种交际特征主要体现在他们具有很强的交际意图,在交际过程中,表现出不连续性和交际主题的缺失性。此外,智退症老人交际的合作配合意识在语言表征方面表现完美,虽然交际主题和语言合作表征之间存在不匹配的关系,这种不匹配性源于他们已经衰退的随机变化能力。智退症老人交际表现出交际过程的外在形式的完美性,在语言表征方面以附加的语气和解释词汇为标志。在交际效果上,智退症老人表现出缺乏完美满足对方交际需要的特征,这和他们认知能力衰退有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布鲁纳,《儿童期再现表象过程的发展》[A],转引白邵瑞珍编《布鲁纳的课程论》,载上海师大《外国教育资料》1974年5月,第4页。

[2]郑卉蓉,李梦蕾,《管理观察》[J], 2017年第36期,197-198.老年人语言蚀失期的语用能力研究。

[3]刘楚群,2015,70岁是老年人语言能力衰退拐点[A],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09月29日.

[4]Bühler, K. Phonetik und Phonologie [J].Travaux du Cercle Linguistique de Prague, 1931(4):22-53.

[5]Bhler, Karl. Theory of Language: The Representational Function of Language [M] Donald. F Goodwin (trans) Amsterdam Semiotic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Theory [C ]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2,91-164.

[6]Lenneberg, E.H. (1967),B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Language [M]. Wiley, N.Y.

[7]Rosch, E. (1977). Human Categorization. Advances in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M], 1: 1-72, Neil Warren ed. Academic Press Ltd.

注:本文得到国家语委项目“老年人语言蚀失期的语用能力研究”(YB135-46)支持。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生化学院,北京 100023)

猜你喜欢

老人
电视深度报道评析—《住在古墓里的老人》
机构养老内部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老人轮椅使用者的居住空间设计研究
基于ELES模型计量分析的无为县农村老年居民体育经济消费结构研究
四十一岁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