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书房

2019-11-22思楚

高中时代 2019年9期
关键词:皇子太子书房

思楚

穿过故宫乾清门,明清皇帝的寝宫乾清宫就在眼前,而乾清门西侧是康熙帝读书、与大臣们讨论学问、制定政策的南书房。乾清门的东侧,有一排并不起眼的屋子。这排很少有游客驻足的屋子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答曰:上书房,清代皇家子弟的私塾学堂。

教育体系:一切为了太子

父子相继的皇位继承制度在中国了延续数千年,也就意味着皇子的受教育程度将直接与国家未来的统治情况挂钩。皇子们去哪儿上学?谁来当老师?又该学些什么?历代帝王都免不了为之大伤脑筋。西汉学者贾谊就曾在《新书·保傅篇》里专门讨论过这件事。他以周武王为例,给后世帝王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皇子教育体系。

当未来的周成王还是襁褓中的太子时,周武王为他选定了三位老师:弟弟召公为太保,负责身体健康;另一个弟弟周公旦为太傅,负责美德教育;头号智囊太公姜尚为太师,负责学识培养。除了他们三人之外,还有少保、少傅、少师,也都是当世的君子与饱学的宿儒,他们一同陪伴太子成长。这样一来,太子的前后左右都是良师益友,自然就能够成长为一代明君了。

兼顾德智体三方面的平衡发展,为太子提供最优质的师资力量,的确是相当完美。但问题也来了:太子接受高规格教育是必要的,那太子以外的其他皇子又应该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如果按高标准、严要求、精英教育的方式来培养,万一威胁到太子和皇权,该怎么办?如果只重视太子,放松对其他皇子的培养,收获一大堆“酒囊饭袋”不说,万一太子也由于缺乏竞争压力而放松学习,岂不糟糕?

如果皇帝迟迟不决定太子人选,这种只保障太子权益的教育制度,还有可能成为耽误皇子们的绊脚石。明熹宗朱由校就是万历时期立嗣之争的受害人。太子定不下来,皇子教育也被置诸脑后。缺少针对性教育的朱由校,虽然最后成为了新天子,却根本无法正常处理朝政,也就导致了以魏忠贤为中心的阉党势力形成,在朝堂上和东林党争权夺势,为明末的政治危机埋下祸根。

清朝从立国伊始就倚重宗室子弟,康熙帝更是注重培养皇子们,不仅早早为太子胤礽安排下丰富的课程,还让其他皇子也跟随名师学习,要求他们“课以诗书”、“娴习骑射”。然而,这让这些才能出众的皇家子弟野心膨胀,纷纷觊觎皇位,政争不断,出现了著名的“九龙夺嫡”事件。

课程设置:凌晨三点去上学

在清朝做皇子皇孙,从虚岁六岁开始进入上书房读书,“赖床”就变成了奢侈。从早到晚,他们的课表安排得满满当当,并特派汉、满大学士任总师傅。那么,皇子、皇孙在上书房都学些什么呢?课程包括:满、蒙、汉、藏等语言文字;儒学,主要是“四书”、“五经”以及国史、圣训、策问、诗词歌赋、书画等。每个皇子都配有汉文师傅,人数多少不定。同时,由于清朝是“马上得天下”,故对皇子、皇孙的骑射武功的训练也十分重视。因此除汉文师傅外,还从满、蒙大员中选出了师傅,名为“谙达”(满语,意为“宾友”、“伙伴”,同时也是某种差使、教习的称号)。

“谙达”又分为“外谙达”与“内谙达”,教弓箭、骑术的称“外谙达”,每位皇子配有五名;教满、蒙语文的为“内谙达”,一般有三人,轮流值班。每个皇子还配有几名“哈哈珠塞”(满语,意为“男孩子们”),他们平日主要是服侍皇子与师傅的茶食等事,类似书童,从八旗大员子弟中挑选,亦轮流值班,每天二人。了解了关于上书房的这些基本内容,再看历史剧,就容易多了。

皇子读书相当辛苦,他们每天早晨寅时(3-5时),就要到上书房学习,虽严寒酷暑不辍,先学习满文、蒙古文等,然后学习汉文。师傅往往在卯时(5-7时)教课,一般要到午时(11-13时)方散,有时要到申时(15-17时),下午还有骑射等课程。一年之中,上书房只有在元旦、正月初一、端午、中秋、万圣节(皇帝生日)和本人生日各放假一日。甚至连圆明园和避暑山庄也建有上书房的“分校区”,皇子们跟随皇帝去避暑,学还得照上不误。而且皇帝还经常光临上书房,进行检查、督促,其严苛程度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清朝对皇子的教育之严格。清人赵翼在《檐曝杂记》中曾有生动的描述:“……本朝家法之严,即皇子读书一事,已迥绝千古。”

师生关系:教你打赢皇位战

虽然上书房不奉行“快乐教育”,但学习气氛也不完全是紧张死板的。

上书房是师生一对一教学,而繁重的课程安排,也注定了师生之间朝夕相处而生的亲厚关系。在清朝前中期,为了避免结党之嫌,师生间的往来是相当谨慎克制的,绝对不会牵涉至朝政层面。在上书房读书的皇子会时常与各位师傅诗文唱和,这当然是课程训练的一部分。皇子分府离开上书房后,师生之谊仍然存续,如乾隆帝第六子永瑢、第十一子永瑆成年后与蔡新、谢墉、钱载、周煌等诸师都有密切的联络,时有诗文唱和;谢墉晚年获谴在京,永瑆特意在热河挑选京中难得的野蔬、干肉、鹿肉等馈送恩师。

上书房的师生还要面对一个共同的特殊问题——皇位之争,皇子们希望以各自师傅为援助,对师傅言听计从,而师傅们也为各自学生的学问和前途费尽心血,希望他能够成为下一任皇帝,自己也享受一下“帝师”的荣耀。咸丰帝奕詝之所以能够登基,就是出自他的师傅杜受田的运作。

奕詝当时最大的竞争对手是六弟奕訢。一次,道光帝率领皇子们去南苑射猎,以考察皇子们的武艺和胆识,奕訢弓马娴熟,有着绝对的优势。而奕詝在狩猎期间一直端坐一旁,两手空空。道光帝不解,奕詝按照杜受田所教回复:“时方春,鸟兽孳育,不忍伤以干天和。”道光帝听后不由赞叹:“此真帝者之言!”在杜受田的授意下,木讷寡言的奕詝,被塑造成一个宽厚仁慈的未来仁君形象,并最终如愿以偿,登上了帝位。奕詝投桃报李,让恩师杜受田享受到了最高级别的优待,咸丰朝唯有他一人获得最高谥号——文正。

伴读:是亲密同学还是替罪羊

明朝时,皇子幼时入学,一般都会有小太监一旁侍候,叫侍读。但是侍读毕竟只是伺候皇子读书,到清朝时,改“侍读”为“伴读”,伴读即为年幼的皇子而设的陪伴读书的人,设立伴读成为皇子教育的一种不成文制度。

为什么要设立“伴读”呢?清朝皇宫伴读是根据需要来设立的,设立“伴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防止年幼的皇子们不认真读书,故设伴读以强化教学环境,督促皇子们认真读书。充当伴读的一般为皇族子弟,不是皇宫里的奴仆,“伴读”不是“侍读”,他们和皇子一起上课读书时都有自己的座位,他们是皇子的“同学”。

从这些可以看出,皇子们身边的“伴读”为皇子的教育服务,同时也因为他们经常和皇子们同出同入,便成为了皇子们最好的朋友,当皇子即皇帝位后,皇帝也会委以他的“同学”重任,如果成为了皇子的“伴读”,那也是一种极高的荣誉。

不过“伴读”虽与皇子是同学关系,但毕竟地位不同。当皇子读书不用功时,老师们会经常教训“伴读”,通过责罚皇子们身边最亲近的伙伴,来督导皇子们用功讀书。因为“伴读”的设立,清朝的皇子教育取得了成功,所以有清一代,少有昏君出现。

猜你喜欢

皇子太子书房
把自己关进书房
我的书房
汉字奇遇记
汉字奇遇记
《太子湾的春天》摄影
我的悲哀,如御膳房的菜
康熙:幼年读书曾累到咳血
温馨家园之我的小书房
北太子湖
大师们的书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