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伴随中国思潮发展的中国古典园林风格形成历程

2019-11-22冯懿梦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意境

冯懿梦

摘 要:倘若大地是可以恣意变换的纸张,那么中国古典园林便是宣纸上的妙笔丹青,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虽方寸咫尺,但意在无穷。倘用一字以表中国古典园林之美,则此字为“意”。西方追求的规整匀称的几何美,美在其“形”相对而立。但所谓“美人在骨不在皮”,这足以见得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里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意境

仅凭一个字的概括远不能言尽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风格,而追根溯源来看,中国古典园林风格形成史又是中国精神文明史。文明决定思想形成,思想决定人类行为,而不同时期人类的行为结果(如建造的园林)又映射出不同时期的思想潮流。如此,從中国古代思想文明的发展中细究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及其形成过程全矣。

一、中国古典园林出现前的发展

从本源来看,中国古典园林的产生离不开原始时代的人类活动。奴隶制社会伊始,人们逐渐从狩猎演化至种植定居,并开始圈养猪羊等野生动物,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在物质追求获得满足之后,奴隶主阶级便在精神追求的路上一去不返。此时出现了以圈划野兽飞禽集中地来满足奴隶主阶级娱乐狩猎的“囿”,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早雏形。

至春秋战国,周朝衰亡,此时老子首次提出“认识自然”“追求自然美”的理念。人们迫于战火连绵,物质生活尚不能满足,这种思想更难以被推崇。而此时囿依然是奴隶主阶级的专用游猎集地,并未有任何思想内涵。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典园林起于先秦两汉,塑于魏晋南北,盛于隋唐五代,成于宋元明清。

二、秦汉时期的哲学思想和古典园林的发展

待秦始皇一扫六合,思想开始融入到建筑建设中来,由“法天”思想决定咸阳都城众星捧月的规建格局便可见一斑。秦始皇在彰皇权之尊、显运祚之盛之余,为求长生仙方,修筑风景秀丽的兰池宫,并使园林在囿的基础上加以扩大,修筑了包含馆观殿台在内的建筑物以及葱郁森林,形成了苑中有囿的新园林风格。

西汉之后,儒学盛行,尤其在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当时社会的思想潮流,甚至成为千年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主导。而此时的儒学思想并未融入到园林建设和发展中,相反它劝导人们入世,建功立业,以图扬名后世,追求自然美不再是社会主流。而两汉园林则是在秦园林风格的基础上加以扩大,并未有真正意义的革新,然儒家思潮已逐渐发展成形,为日后其对中国园林风格的浸润做好了准备。

概以论之,西周至东汉,中国园林多为统治阶层用以狩猎游乐之地,其主要体现的是儒家的礼制精神,同时也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并未融入丰富的思想内涵,初具形而不具意。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内涵产生与园林风格转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典园林逐渐拥有了丰富的内涵。因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文人士族厌世避世,寄情山水,私家园林得以异军突起,出世思想盛行,老庄道家哲学与《周易》成为了流行思潮,儒道相辅,玄学风盛,加固了“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在人们心中,尤其在文士心中的地位。与此同时,山水画“方兴即艾”,文人名士们将自己的单纯质朴以及想要归真自然的情感寄托于诗画,也借书画的技法运用于造园。后来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核心——意境的创造与之有莫大关联。此间较为著名的园林有王羲之兰亭和谢灵运庄园,私家园林中最为典型的有富豪石崇的金谷园,富丽堂皇,山水谐趣,是谓“小中见大”,窥园林之小而见自然之大。私人园林如雨后春笋,皇家园林亦别致秀丽。在前朝苑囿的基础上,外加追求自然天成的社会主流,集众多私家园林之所长,皇家园林设计日趋紧密,其功能也主要从狩猎求仙转为游赏。以邺都园林和洛阳园林为典型代表的皇家园林筑台引水,叠石造山,筑岛,建楼,架廊,意在极力贴近自然。总体来看,园林内涵丰富,最为重要的是如周武忠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的形成》中所言,此时的“天人合一”理念衍生出“园人合一”“彼之境域化为此之心域,身心和外物相携交感”的超然心理。除却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佛教禅宗的传入也助力了寺观园林的出现和大力发展,较为著名的有白马寺、永宁寺、少林寺等。唐诗人杜牧有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足以看出寺观园林在此时期的鼎盛之况。此时,文人园林风格则已逐渐代表当时的古典园林艺术风格,逍遥自在,恬淡雅致,赏园由身到心,由表及里。

四、中国古典园林在中唐时期的写意转变

经历了前朝积垫,中国古典园林在隋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尤其是在中唐以后。前文所提,魏晋南北时期,佛教禅宗传入中国,至中唐时期,当时的文人雅士已被其思想浸润,其对士大夫的审美意识与精神需求产生了影响,并引起士大夫阶层对园林风格的追求从魏晋时期的“画境表现”升华为“意境创造”。这与禅宗思想提倡的“自在修为”不谋而合,禅宗思想认为“心有力,则无处不修行”,与前朝文人刻意寻求山林野间来寄情赋感相比,颇有“大隐于市,小隐于林”的意蕴。这时的园林已初具中国古典园林之规模底蕴。随后的宋朝到清朝,则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完全成熟期。

五、宋朝开辟中国园林新理念

宋朝重文轻武,文士名流更加数不胜数,知识分子突增也导致学问思想的开创与继承更加普遍,此时出现了将佛儒道三教思想合一的理学思想。前有周敦颐拔斧开山,将道家的无为而治、万法天成的思想与儒家仁和宽厚、中和庸顺的思想结合,后有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继往开来。理学思想中的“理”即天理,也即万物本源,朱熹与陆九渊同为理学之集大成者,但二人观念相异。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代表,提倡“理在先气在后,虽未有物而已有物”,陆九渊则是主观唯心主义代表,提倡“心即理也”,“宇宙为吾心,吾心即宇宙”。个人来看,陆九渊的思想是被当时大多数人接受并融入宋代园林中的,其核心思想与宋代园林的疏朗简约、雅致天然相吻合,园林不庞大,但可营造开朗氛围,简约但不简单,提炼和概括了自然景观,通过游赏园林,人开启自己内心对自然的一种憧憬与联想。在追求自然的同时,又多通过“借景”手法使园林与周遭山水相得益彰,天园相接。文人雅士寄情于此,并以山水画设景,搭配各种楹联匾额,将诗画极大程度地与园林建造相结合,如杭州西湖及近郊一带便有画家以西湖为题,赋诗作画,“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照珠”,“湖光潋滟晴放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文人士族们此时已从触景生情过渡到了由情造景的状态。因而宋代园林不只是单单令人触景才生情,而且大量理水造山,修筑建筑,用以人为地契合人们内心的情感。

六、在明清集古今哲学大成时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完型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完全成熟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园林修建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此时包括儒家、道家、佛学、理学等中国哲学思想体系皆已基本成型完备,并常在统治者的建造活动中得以體现。诸如紫禁城以中轴线对称为特点,园林庞大恢宏,体现儒家对礼制方面的严格要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原则体现出道家思想在明清园林上的应用。佛家思想要求人们对园林进行意境的感悟,从小见大,布局精巧,形成园中有园、变幻无穷的艺术效果,升华了明清时期的园林艺术风格。建造者把心思完全放在对园林意境的追求上。典型的有清颐和园,集普天之大景于园中,借周遭之胜景以融于自然,廊桥曲折,柳暗花明,咫尺之地,转眼天高水阔,意蕴千回百转无穷无尽。类似的还有拙政园和苏州留园等。

至此,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完全形成,既有道教“万法天成”“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自然美,“虽由人作宛自天成”,又体现了儒家礼制森严,园林庞大恢宏,彰显皇权尊贵不可僭越的特点,还兼容了园中有园,移步换景,以有限空间触及无限自然的禅宗思想,同时融合中国山水画特点,虚空逍遥,动静结合,令人无限联想。所有风格归为一点,最终形成的便是意境的创造,中国古典园林风格形成史,同时又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创造史。

七、结语

从根本上讲,中国古典园林自始至终都秉持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思想观念,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这种思想从其未成文的园囿时期到有意识去追求的封建统治时期一直都存在,同时又掺杂统治阶级在客观上如因战乱频繁而导致出现的避世思想和主观上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思想等的盛行思想,更或者是外族宗教的传入,这些盛行一时的思想都被融入到当时的园林建造中。而随着时代的更迭,王朝不断更新和衰落,但那些融入古典园林的盛行一时的思想却没有因王朝的更迭而烟消云散,它们依附在园林里,注视着世间沧海桑田,在时间的冲积下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中国古典园林就像钟繇在墙壁上画的龙,而这些思想,就是其一笔点上使龙成活的眼睛。

参考文献:

[1]毕雪婷.中国古典园林的建园意旨[J].北京农业,2013(27).

[2]张令伟,沙马拉毅.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联性发展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8(5).

[3]倪健民.论宋明“理学”法律观[J].法学杂志,1988(1).

[4]邹静.士文化影响下的文人居宅室外环境研究[D].湖南大学,2013.

[5]刘破浪.师法自然,造景探源:植物造景的学习方法探讨[D].中南林学院,2006.

作者单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猜你喜欢

古典园林景观设计意境
作 品:景观设计
——《势能》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浅谈园林艺术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