罍:承华夏上古血脉,载千年文化记忆
2019-11-22采薇
采薇
我叫罍,生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是青铜器家族中较为珍稀尊贵的一员,用作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我的体量略小于彝,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出现。
作为重要的礼器,我在王室和贵族的盛大宴会上是必备的酒器。《诗经》中有:“我姑酌彼金罍。”这里的“金罍”指的是青铜罍。
国宝小档案
国宝名称:皿方罍
所属朝代:商代
出土时间:1922年
出土地点:湖南省桃源县
馆藏:湖南省博物馆
在已出土的文物中,圆形罍较为常见,方形罍数量相对较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皿方罍。它是湖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方形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堪称“方罍之王”。
皿方罍的全称为“商代皿天全方罍”,因器口铭文为“皿天全作父己尊彝”而得名。其器盖刻八字:“皿而全乍(作)父己彝”。“皿”是器主族氏名,“而全”是器主名字,“己”是器主而全先父受祭拜的庙号之名。皿是商周时期一个很有影响的大族,也许当时他们身负着某种使命,带着皿方罍从中原南迁到湖南。
皿方罍的造型和装饰风格类似于商朝的宫殿、宗庙建筑,器形雄伟,全器以云雷纹为底,上饰兽面纹、夔龙纹、凤鸟纹,通体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其高超卓绝的铸造技术、神采飞动的气势和令人倾倒的精美纹饰,是其他古代青铜器不能相比的。皿方罍无疑是中国晚商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之作,是举世无双的稀世珍宝。
皿方罍的前世传奇横贯了整个动荡起伏的20世纪。1919年,湖南省桃源县的一个村民在山坡上挖出青铜器皿方罍,5年后,为了让儿子继续学业,该村民将器盖充作学费,却被校长认出其为商代太庙古物,再寻器身时才知它早已被古玩商人抱走。从此,皿方罍的器盖辗转国内,1956年起由湖南省博物馆保存。而器身却流落海外,于法国巴黎现身。
器身经过了一些古董商之手后,被日本藏家新田栋一拥有,并于2001年交由美国纽约佳士得拍卖,以924.6万美元成交,创下了当时中国青铜器拍卖记录。可惜,夺标者是一位法国人。2014年,器身再度成为拍卖品,收藏界群雄毕至,媒体宣称这是一场最为激烈的“罍王之争”。最终,皿方罍在湖南省博物馆、华人收藏家以及众多热心人士的共同推动下洽购成功。根据协议,曾创下世界拍卖市场亚洲艺术品最高成交纪录的皿方罍由湖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今后不得出现在任何商品交易市场。至此,皿方罍身首合一、完罍归湘,结束了近一个世纪的海外漂泊。在经历了无数颠沛流离的日日夜夜,以及几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皿方罍终于得以重入华夏。
三千余年前,皿氏一族为祭祀父辈先人,铸出这尊青铜重器,成为后世不可多得的绝品,古人青铜器铸造工艺之高、对宗室血脉敬重之情足见。三千年多后,皿方罍现世,却身首分离近乎一个世纪,它跌宕起伏的身世见证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千年的兴衰,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每一位炎黄子孙:在沧海桑田中我们曾经拥有过什么,在国家危亡之际我们又失去了什么。今日,当“游子”归家,皿方罍的含义早已超越了其本身,这是一件历史的证物,华夏民族复兴的转折它铭心刻骨,当代中国的盛世自信它满怀骄傲。
国宝小档案
国宝名称:兽耳罍
所属朝代:战国时期
出土时间:1933年
出土地点:安徽省寿县楚王墓
馆藏:安徽省博物馆
酒在人类文化历史中源远流长,传说我们祖先发现五谷可食用时,就以五谷酿成酒醪饮用。据考古发现,早在夏朝以前,酒器业已广泛存在。酒在我国古代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还是礼仪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因此,随着礼制的形成与发展,酒器便成为礼器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酒器异常复杂,有着不同的命名、形制、功能与组合,如铜器中的爵、斝、觚、角、尊、罍等都是酒器,各有不同的用途。
安徽古为吴楚之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迹。淮河南岸的寿县一带从宋代起就有青铜器出土。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楚王墓被盗掘,许多珍贵文物流失。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有识之士经过多方努力,收集到七百多件文物,绝大多数为青铜器,这件兽耳罍便是其中的一件。
该罍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酒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两侧有对称兽耳衔环,腹部饰模印羽纹(又称“云纹”)。罍体较矮胖,是一件大型盛酒器。在造型结构和花纹装饰上,兽耳罍大胆地改变了昔日复杂的形体与面目凶恶的纹样,而成为端庄大方、纹饰简洁和风格清新的具有东南文化特征的青铜艺术品。
战国青铜罍经历两千多年的历史仍完好无损,这对研究我国酒器的演变和探讨传统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国宝小档案
国宝名称:人面牛纹大铜罍
所属朝代:西周
出土时间:1959年
出土地点:四川省彭州竹瓦街
馆藏:四川省博物馆
青铜是黄铜与锡的合金,青铜器的制作是将熔化的黄铜和锡液体灌注在雕有花纹的陶范中铸成,这种技术可以上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前。
四川素享“天府”盛誉,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厚重的文化积淀。遍布各地的名胜古迹和丰富多彩的出土文物,是四川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四川人勤劳智慧的结晶。
这件出土于四川的西周人面牛纹大铜罍的盖子顶端浮雕成四面人形面容,造型饰纹犹如头上戴冠的人面。其盖身饰前蹄下跪侧面同向的四个牛纹,罍双耳为圆雕牛头形。而牛身一分为二饰于肩两侧,两牛尾之间再饰一牛头,腹下另饰一小牛头形耳。所有的牛纹都采用比较写实的圆雕或高浮雕塑造。值得一提的是,从牛角等造型特点看,所饰之牛都有一对弯曲的牛角,當为四川地区耕田的水牛形象。由于该罍装饰的牛纹较多,因而也有人将其称为“牛纹罍”。
全器除主图外,没有再饰其他纹饰,器身素洁,翠绿亮润,如玉一般,这就是古玩界常说的典型的绿漆古。人面牛纹大铜罍制作精美,简洁大气,不愧是巴蜀西周青铜器的代表,为国之重器。
在国外,文物被称为“art”,即艺术品。而在中国,文物之所以被称为“文物”,是因为它们身上铭记了我们老祖宗的历史,它们是有灵魂的,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是中国人的信仰寄托。当国家衰弱时,我们可能连一件器物都无法好好保存;而当国力强盛时,“游子”归家,重入华夏。让流散在海外的国宝回家,是所有中国人长久以来难以释怀的情结。近年来,已经陆续有一大批海外流失的文物回到了中国人自己的家里,中国人的自信心也正在回归。正是因为有了这份自信,我们看到了国民日益增强的国宝守护意识,以及一个国力日渐强盛下的大国底气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