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本体保护的弘化禅寺改造设计研究
2019-11-22赵幻
赵幻
摘 要:寺庙建筑的历史悠长,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因为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寺庙内现有建筑环境风貌不一,形式杂乱。文章以黄石弘化禅寺改造工程为例,在对其历史进行追溯梳理的基础上,从整体布局、建筑与意境的营造等方面出发,就其改造过程中的一些设计手法进行分析,以此探究寺庙改造的新思路。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弘化禅寺;寺庙建筑;建筑改造;本体保护;廊架
佛寺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代表性空间,在社会悠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流派。一座完整的历史文化建筑,因材料与结构的特殊性,在千百年的时间里,或多或少地都会遭到天灾与人祸的毁坏,不同时期的建造或修复,会使得建筑显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结构体系和装饰造型,由此就造成了寺庙整体风貌差异、环境不融合的问题。回顾历史,经过行业学者长时期的探索与实践,对佛寺建筑本身保护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已经日趋成熟,而对佛寺建筑所处的整体环境的保护和再改造还未得到很好的重视。每座单体建筑或建筑群,与其周边环境以及所存在的历史地区都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其特色的体现取决于它的各组成部分的联合,这些组成部分包括人类活动、建筑物、空间结构及周边环境。由此,佛寺建筑的整体环境改造因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不容忽视。
一、相关背景介绍
(一)历史背景
“三楚树雄风,威震九州禹城,五家传正令,源出东山法门”,弘化禅寺位于湖北省黄石市被誉为“三楚第一山”的东方山,由曼倩垴(灵峰山)、览胜垴和走马寨组成。而东方山的山名由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流传最广的便是此山是西汉文学家东方朔游历、讲学之地,山名便因其姓名而得来,但这种说法是否准确还有待考证,在此不再详述。弘化禅寺始建于唐宪宗时期(约公元810年),距今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是鄂东南最古老的佛教丛林之一。
(二)弘化禅寺现状
因为弘化寺历史悠长同时又命途多舛,寺内建筑状况差异明显,从外观状况上主要分为历史保留建筑和“文革”后新建建筑(图1)。弘化寺内的建筑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布局,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新三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祖师塔殿和陆氏宗祠。除此之外,寺内还有伽蓝殿、地藏殿、财宝大王殿、琉璃宝阁、年驮殿、观音堂、大酉宫。其余的外侧建筑是正慈法师担任住持时新建的,此时,寺庙建筑数量达到顶峰,新建建筑采用的是现代建筑形式。
1.保留建筑
(1)大雄宝殿、祖师塔殿
万历年间,祖师塔殿得以重建,而现存的大雄宝殿是清代重建的,由于向北移动,跟祖师塔殿更为靠近。“文革”结束后,大雄宝殿与祖师塔殿进行了维修,木柱改为水泥柱,屋顶与墙壁翻新,根本结构形式并未改变。
祖师塔殿是为了保护祖师塔而建造的,與大雄宝殿相通。在弘化禅寺中,仅有大雄宝殿与祖师塔殿是修建于同治七年(1868年),其余皆为20世纪80年代后重新修建的,因此这两个建筑在式样上有很多相同之处。
(2)陆氏祠堂
陆氏祠堂并不属于寺庙所有,祠堂设立在寺庙内的场景非常少见,但是陆氏祠堂设立在弘化禅寺内是有其内因可究的。相传是开山祖师智印法师来到东方山,悟得此地是其所找寻之所后便向乡绅陆迥、薛河化地兴建寺庙。而这个祠堂是弘化禅寺遭遇第二次大火之后未能立刻筹集资金重建,便由陆氏家族先建了祠堂。
2.新建建筑
寺庙内的新建建筑除了大雄宝殿、祖师塔殿和陆氏祠堂外,其余全都为“文革”后新建的,主要有三门、新天王殿、年驮殿、伽蓝殿、地藏殿、观音堂,同时场地最外两侧则是正慈法师任住持后新建的念佛堂、客堂、综合楼等现代建筑。
(三)现状问题解读
1.建筑风格多样
正因为弘化禅寺的历史渊源流长,所以寺庙内现存建筑的矛盾也很大。复杂的历史背景给寺庙留下了古老的大雄宝殿、祖师塔殿和本不应该出现在寺庙的陆氏宗祠。而后来弘化寺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改变建筑形态,考虑到纯木构架建筑并不能抵挡自然容易被摧毁,同时也考虑到寺庙内僧侣和居士的居住需求,因此带有现代特点的建筑也开始出现在寺庙内。现代建筑与历史建筑风貌的差异是如今最大的问题。
2.场地受限
弘化禅寺位于东方山山顶,而正因为身处山地,场地高差较大,完整平坦的地块都已用作建筑了各殿、堂,留下的零散、消极的空间比较多。现状寺庙内的景观仅仅是各建筑前的单薄的绿植和建筑后部未经开发改造的密林,二者皆是不可供游客观赏游玩的景观。此外,因为场地的受限,并且在改造上以本体保护的目的,所以场地内拆除重修的手法便需舍弃。
二、弘化禅寺改造策略
(一)形成轴线,优化布局,串连空间
寺庙内建筑除了依照轴线分布的建筑外,其余后建建筑空间之间的联系不算紧密,没有逻辑串联,使得空间松散、消极。因此,受到传统廊架形式的启发,设计方决定在整个寺庙各建筑间用单坡屋顶的廊架钢制构架串联。各建筑之间因为廊架的串联而开始对话,互相有了联系。两侧后排新建建筑与前排建筑之间增加了横向联系,扩大了原先的三进空间,每一进空间都有横向增补,视觉上丰富又协调统一。
(二)统一风格,织补肌理,整合立面
场地里建筑年代不同,建筑风貌不一,场地范围内除了计划拆除建筑外,如何在保护本体建筑的基础上使得建筑风貌统一起来,是设计考虑的重点。采用钢制构架代替传统廊架,将建筑串联起来。之后,在廊架与本体建筑之间找到契合点。例如,念佛堂与陆氏祠堂之间的间距过小,底层加了廊架后,上层建筑外观依旧暴露在外,外貌无法得到改善。因此,将廊架解构,取其屋顶部分作为设计元素沿用到上层建筑外走廊的外部,并将人们可以看见的外墙部分刷同色(图2)。还有部分层高较高的建筑以在外围建造廊架的手法处理,如图3的设计手法所示,因为建筑层较高,如将廊架沿着建筑安置(图4),在人视角度仍然能看见大部分建筑外观,无法很好地改善风貌。而将廊架设置到一定距离外,人的视线被廊架遮挡,并且廊架与建筑围合成了只为建筑服务的庭院,由于庭院植物与廊架的遮挡,行人视线内只能看见建筑屋顶,这种处理方法既做到了建筑外部风貌改善,又能保护建筑本体。在保护与开发中找到平衡。
(三)增加景观,增加庭院
因为地形的限制,所以场地内除了建各殿、堂的平地外,基本没有成团绿地用于景观,现有的景观仅仅是建筑周围围绕的绿植。而增加廊架连通后,建筑与廊架之间会巧妙地围合出了一些开敞空间,保证尺度适宜,流线畅通。在此,设计庭院便也增加寺庙内的景观功能,并且景观庭院能够很大程度上中和掉建筑之间的风貌冲突。
三、结语
当代寺院的设计必须同时做到于史有据和与时俱进。于史有据,表现为对寺院原有的历史和文化的尊重,建筑形象也应体现特定风格特色。与时俱进,则是要结合当下社会生活对寺院的多元化需求,采取现代的规划设计和建筑技术手段,以满足现代人对寺院的新需求。
本文以湖北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环境改造设计为例,探讨并总结了当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的部分手法。传承与融合代表了历史建筑、传统文化与现代性设计的结合方式,我们有必要对当代佛教建筑设计做更多的探究和尝试,以期佛教寺庙建筑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高颖.关于寺庙景观设计中文化主题的思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
[2]刘茜.基于本体保护的广州寺庙建筑旅游景观设计研究[D].广州大学,2013.
[3]赵伟平.基于佛教生态观的长沙开福寺园林景观改造设计[D].东北农业大学,2016.
[4]黄杰.浅谈现代佛教寺庙规划设计:以恩施云台寺佛教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3(8).
[5]王佳,曹光树,蔡平.寺庙与园林的有机结合:苏州治平寺修复解读[J].南方农业(园林花卉版),2010(4).
[6]庄晓敏,许贤书.寺庙园林空间的宗教氛围营造研讨:以漳浦县威惠庙环境景规划为例[J].福建建筑,2017(1).
[7]陈贞.80年代~90年代弘化禅寺建筑内部陈设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
作者单位:
南京工业大学
通讯作者:
赵慧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