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造币厂:跨世纪铸造共和国名片
2019-11-22桃子
桃子
坐落于沈阳市大东区大东路138号的沈阳造币厂,是东北第一家机器工厂,也是中国现有历史最悠久的造币厂,始建于1896年,开创了近代沈阳机械工业的先河,是个不折不扣的“老沈阳”。
因缺钱而“生”钱
沈阳造币厂成立之初,是因缺钱。
19世纪末,随着近代工商业的兴起,鹰洋和龙洋等为代表的外国银元大量流入奉天,时任盛京将军的依克唐·阿上奏《奉天拟购机设局铸造银元》,称“奉天省钱法流弊最多,向因鼓铸未兴,民间缺钱,只得互出凭贴,而辽南各州县已使用外国银元,民间感到方便,拟购机设局,铸造银元”。
得到批复后,依克唐·阿派员到广东、湖北考察机器局章程及设计制造银元的范文、成色,并选定奉天东关门外大东边门里的奉天旧营房为局址,开工兴建奉天机器局。建成后的奉天机器局不仅成为东北第一家机器工厂,开创近代沈阳机械工业的先河,还在1898年,随着1元、5角、2角、1角银币的正式生产,拉开了中国银元制的序幕。
然而拥有辉煌开端的造币厂,却经历着多舛的命运。
1900年,奉天机器局扩建略具规模,开始机铸当十带孔的紫铜元,结果同年10月,就面临沙俄军队攻陷省城奉天,奉天机器局被俄军占据捣毁,生产停滞的局面。两年后,经盛京将军增祺向俄方交涉,奉天机器局才得以收回。收回后,增祺将机器局与造币厂分开,设立“奉天制造银元总局”,对残损机器重新修复,7月正式恢复生产,开始制造正规龙洋。
时至1917年,刚刚上任一年督理奉天军务兼省长的张作霖为加强统治地位,开始实行币制改革,训令取缔中行、交行小洋票在奉天省的流通,将小洋制改为大洋制。又于两年后,借口向中央财政部索取奉天造币厂(奉天机器局)房基,将其裁撤,并入奉天省管辖的军械厂,继续铸造银圆和铜圆。
在张作霖的治理下,奉天经济开始有了起色。但历经两次直奉军阀战争后,奉系军阀集团军费开支急剧膨胀,奉天地区货币贬值严重,市场萧条,通货紧缺。为摆脱财政危机,奉系银行团与东三省兵工厂协商,决定由银行团出资,东三省官银号与兵工厂共同管辖造币厂,在原址恢复银币生产。张学良主政后,将造币厂定名为辽宁造币厂。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占领东北,修建了新的造币厂(即现在沈阳造币厂厂址),并改进了制模工艺。“日本人将原来的手雕模具改为机雕工艺,原来焦炭炉热处理改为电炉和重柴油炉热处理,并用高温计掌握温度,原来用人力手扳压力机翻压模具,改为电动摩擦压力机……”1943年,小学毕业、13岁的宋津民子承父业进入造币厂,成为雕刻系的一名童工。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走过跌宕岁月的造币厂方回到祖国人民的怀抱,开始抒写共和国的造币华歌。
刮目相看的机械化
岁月有时像落叶一样,带着曾经的过往,飘逝在迢迢的人生旅途上,留下无尽的温暖和力量。在沈阳解放后的第四天,宋怀林受解放军代表邀请,加入彼时名为东北银行工业处的沈阳造币厂,在制模组任技术员、组长,制作生产银圆币。
“父亲刚到沈阳那会儿,造币厂在现在厂址以西,一处灰色小楼。”宋家第二代造币人、1930年出生于河南的宋津民,在回忆父辈跟其讲述初到沈阳造币的情景时,说:“那时钢模所的设备很简陋,压力机是四人手动操作,热处理是用焦炭炉加热,雕刻原模是用手雕制作。父亲有美术功底,在雕刻制模中很受上司的赏识,工作不久便被重用,并在雕刻车间先后任大工匠、工长、技术员等职,先后参与制作了大清龙双角铜币、袁世凯正脸纪念银币、飞龙纪念币等模种。”
从踏上辽沈大地那一刻起,宋怀林的造币足迹,仿佛一组神奇的代码,串起了沈阳造币百余年历史的“前世今生”。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手工雕刻制币工艺奠基的一代造币人,搭乘国家工业化战略的春风,则开启了用机器制模的时代。
1953年11月17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筹备发行流通硬币,责成沈阳造币厂开始恢复金属硬币的生产,承担新中国第一套流通硬币的雕刻、可用合金试验、硬币规格研究等项任务的生产筹备和试生产工作,并明确指示工厂“主要任务为复旦硬币制造,试制工作要专人负责,严格保密,摸索出一套规律。”
“我们厂接到中国人民银行印制局寄来的密件,是第一套壹、贰、伍分硬币的画稿。据当时的厂长说,此画稿是541厂(北京印钞厂)工程师按印制局的指示,参照苏联硬币的模式绘制的。”宋津民说,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下达的硬币生产任务,印制局非常重视,局长贺晓初亲自到厂子里来做指导。
为体现中华民族的特点,画稿是直径约为100毫米的黑白水墨画照片,背面画面是麦穗、面额和年号,正面是由国务院借来的国徽阳文石膏型,直径约为300毫米,“中华人民共和国”几个字是参照北京新华门两侧標语仿宋体字设计的。
回忆当年,如今已90高龄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宋津民依然记忆犹新。以前工厂造币模具制造主要依靠手工雕刻,日伪统治时期,正值全世界工业大发展时期,侵略者由法国引进雕刻机2台,将手工雕刻硬币模具改为机雕原模。“按照上级指示,试制雕刻原模由沈阳厂和上海厂竞选取其优者。上海厂派来手雕法造诣很高颇有名气的技师操作,沈阳厂则组织了十几名印模制作技术人员,成立了‘七九车间,父亲负责组织、指导工作,具体由我用机法操作。”得益于幼时的童工经历,宋津民操刀机器制模。
通过一个多月夜以继日的设计制作,第一套壹分币原模制作完毕。“两厂产品对比时,我们厂用油土型经过机雕的效果很理想,局长贺晓初满意地批准了沈阳厂的原模样品。”此次“过招”给上海厂不小的震动,上海厂的技师表示从未想到雕刻还能机械化。
就这样,沈阳造币厂凭借机械技法获得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枚硬币的制作权。宋家父子齐上阵共同制造国币的经历,也成为沈阳造币厂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
荣誉之后却是险阻
荣誉有时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你至高荣耀的同时,也隐藏着鲜为人知的艰难险阻。
在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的年代,造币也不例外。“分币正面图案国徽设计中,苏联专家提出国徽是平的,不好,要改成弧形的,为保证分币正面国徽的效果,印制管理局从国务院借来了直径300毫米的国徽阳文石膏型与国徽的标准图稿。近一个月的设计雕刻后,问题又出现了,翻压产品印模时出现了图文高的地方印不足,图文低的地方露了地,这在硬币产品大批量生产中是绝对不允许的。”对此,宋津民十分感慨: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受的时候。
“当时没有制作经验,就知道越立体效果越好,只注意效果却忽视了工艺,和工艺不吻合就只能返工,如何确定图文高度,如何确定模具压印弧度,在模具设计制作中都是至关重要的,经历了一个多月的反复调整,问题才得到解决。”
可以顺利制作硬币模型,全厂都很振奋,但没想到的是,正式开始做分币产品时,却出现了接二连三的问题。“电镀得用直流电,而我们生活中都是交流电。最开始我们尝试用1号电池,但电流不稳定且使用时间短。后来又改用市面上的直流发电机,效果也不理想,电流不稳还经常停电。直到后来北京出现了‘硅整流,电的事儿才成了。”
解决了电的问题,接下来就进入到雕刻子模的环节。“前期制作的是硬币原模,是一个类似餐盘大小的镀镍铜型。正式生产时,要将这个盘子大小的铜型放到雕刻机,按照一定比例由雕刻机制作缩小成适合发行大小的子模。”让宋津民没想到的是,这时出现的问题更棘手。“最开始我们用的是含碳量1%的钢刀,可雕刻机1分钟转3000转以上,一个子模得40多个小时能雕刻完,一般的刀根本承受不了这个强度。有时还没雕刻完,刀就被磨圆了、卷刃了。”含碳量1%的刀不行,宋津民又尝试了高速钢、钻头钢、白钢等,直到后来无意间购买了英国进口刀,才解决了难题。
子模终于完成,大批量生產后产品又出现宽窄规格不统一的尴尬。“同样生产100枚硬币,捆起来却出现每摞高矮不一致的现象……”经历了无数次的返工和打磨,1957年12月1日,壹分硬币终于正式在全国发行。
在壹分币发行后的数年间,全厂职工仍在不断地学习和研究,不断地修改硬币模型,直到达到标准制作出完美的产品。那时候形成的这套完整的生产工艺,至今仍被沿用。
推开国际的大门
壹分币获得成功后,硬币生产便一发不可收。紧接着,沈阳造币厂又试制了贰分币和伍分币。虽然上海厂也年年试制硬币,但竞选时仍是沈阳造币厂的样品占优势。
已成为沈阳造币厂机械制模造币领军人的宋津民,又带领雕刻团队,为外国制作流通硬币,同时大力开展了角币、元币、纪念币章的生产。
1957年至1973年,沈阳造币厂先后承担蒙古国、越南、几内亚、阿尔巴尼亚4个国家的外币生产任务,开启了中国造币走向国际钱币制造市场的大门。
至此,新中国硬币制造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
沈阳造币厂于1993年建设铜币生产车间,1996年完成铜带材生产车间建设,成为中国铜合金硬币生产基地;2002年在菲律宾中央银行硬币国际招标会上,沈阳造币厂取得了25分硬币H65铜合金坯饼的生产权,实现中国硬币坯饼走向世界的新突破;2004年,企业再次中标菲律宾5比索3亿枚坯饼出口订单;2015年,凭借雄厚技术和生产实力,企业折桂马来西亚总计8亿枚的不锈钢坯饼生产权,标志着沈阳造币厂的硬币坯饼制作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得到国际造币行业的认可。
如今,作为印制行业涉及开发和生产流通币与普通纪念币的主战场,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指引下,沈阳造币厂以全新的姿态挺 进国际造币大市场,不锈钢硬币110亿枚、普通纪念币10亿枚、金银纪念币500万盎司的巨大产能,已成为企业设计实力、科研实力最有力的转换剂,推动这艘百年巨舰迈向创新型国际一流造币企业的新高度。
“造币故事的精彩篇章才刚刚拉开序幕。”宋家第三代造币人,宋津民的小女儿宋煜感慨,更庆幸自己成了沈阳造币厂黄金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感谢沈阳造币有限公司对本次采访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