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评量技术干预对重症心衰患者心脏功能的改善效果
2019-11-22佘润燕
佘润燕
(贵州省人民医院CCU,贵州 贵阳 550002)
急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中较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疾病,该病若控制效果欠佳,非常容易引发心源性休克和急性肺水肿,并因此导致呼吸衰竭,严重情况下,还可能致使患者的生命遭受威胁[1]。因发病突然,进展较快,这使得患者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极不利于临床干预治疗。为此,我科室在对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治疗中,通过采用心理评量技术进行评估,现对其具体实施方法以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进行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病例均来自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2月接诊的重症心衰,所有患者均满足重症监护指征。选取64例作为本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排列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女13例,男19例,年龄(66.82±4.57)岁;其中冠心病左心衰12例,充血性心力衰竭20例。观察组32例,女15例,男17例,年龄(65.63±4.82)岁;其中冠心病左心衰1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16例。两组一般资料逐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对象均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抢救监护干预,即由护士长根据抢救流程负责调配,由护士长分配站位合理安排抢救工作。患者在情况危急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做好相应的处理,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指征等。在患者病情缓解之后,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实施抢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心理评量技术干预,根据患者病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评量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紧张急躁型、焦虑抑郁型、恐惧失落型,针对三种不同类型给予相应的干预。具体实施方法:(1)紧张急躁型:详细介绍住院环境,设备仪器,缓解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倾听患者的心声,给予适时引导。(2)焦虑抑郁型:与其积极沟通交流,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给予患者充分的信任感和安全观。(3)恐惧失落型:介绍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法,鼓励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鼓励家属与其进行沟通交流,缓解心理压力。
两组患者均持续进行6个月的干预。
1.3 观察指标
经超声心动图对患者心功能进行检测,主要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肌酸激酶。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行分析处理,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t值检验;若P<0.05即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 果
两组干预后左心室射血分数、肌酸激酶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左心室射血分数、肌酸激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评分比较(±s)
注:*表示与干预前比较,P<0.05;#表示与对照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肌酸激酶(U/L) 左心室射血分数(%)干预前 干预6个月 干预前 干预6个月对照组 32 273.25±34.54 187.54±31.52* 32.21±4.21 41.74±5.63*观察组 32 265.31±26.87 148.36±21.41*# 33.41±4.24 48.61±4.31*#
3 讨 论
针对重症心衰患者的临床干预,除了结合患者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治疗之外,还应当加强心理评估,以便更好的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帮助患者稳定心理状态,提高治疗效果[2]。
心理评量技术是一种借助科学的工具和方法来实现对个体行为和心理数量化的方法,其借助访谈、心理测验、结构化情境或者自然情境下生理功能记录和行为的观察,有效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不同的类型给予相应的干预措施。心理评量技术的实施可帮助护理人员更好的掌握患者的心理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使得心理干预的效果更为显著。根据本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在实施心理评量技术后,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肌酸激酶的改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表明心理评量技术的实施,可更好的实现对患者心功能的改善。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其血压波动、心率等逐渐趋于稳定,且医护工作的配合积极提升,故能够达到对心功能改善的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在重症心衰患者的护理干预中,借助心理评量技术实施心理干预,可有效实现对患者心功能的改善,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