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从来没有离开过小朋友

2019-11-22

北广人物 2019年44期
关键词:溶溶少年儿童出版社儿童文学

一位文化智者,或者说是一位文化老人,但他又是一个顽童,一个超级顽童。一方面,他大智若愚,洞若观火,宠辱不惊,笑看风云;一方面,他又透明单纯,无拘无束,爱玩好玩,天真率性。

这段来自学者、儿童文学作家孙建江的评语,让你第一个想起了谁?

没错,他所说的,就是创作了《没头脑和不高兴》等作品的知名儿童文学作家、翻译家任溶溶。

1947 年,“任溶溶”这个名字,首次出现在上海儿童书局出版的《儿童故事》杂志上。这一年,他所翻译的《小鹿斑比》《小飞象》等迪斯尼童话故事,让中国的少年儿童也有了甜蜜的“睡前故事”。

许多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迪士尼童话形象,都是经由任溶溶的译介,才为国内小读者熟知的。

任溶溶先生通晓英、俄、意、日4 种外语,至今翻译了世界各国300 余种童话。许多的作家作品几乎就是经他译介后才广为中国读者所熟知的。

文学评论家刘绪源曾评价说:“在中国文坛上,翻译儿童文学作品最拔尖的,就是任溶溶。他改变了中国的儿童文学。”

与翻译成就相比肩的,还有任溶溶先生的创作。比如他的《没头脑和不高兴》《一个天才的杂技演员》等童话,是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史上绕不过去的存在。

散漫童年和进步青年

“我是给孔夫子磕过头的,从小读私塾,识字很早。”任溶溶操着浓重的广东口音。1923年,他出生在上海,原名任根鎏,父亲在上海开店,5 岁起,他被送到广州老家。

任溶溶说自己度过了一段非常“散漫”的童年生活。他读了大量的杂书,尤其喜欢“人物打来打去”的旧式武侠小说、滑稽搞笑的《济公传》,以及张天翼的《奇怪的地方》。意大利童话《木偶奇遇记》是任溶溶最喜欢的书,只是小时候的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几十年后,他得以亲手把这部经典童话翻译成中文,更想不到在后来的半个世纪里,经他之手进入中国的外国童话故事数不胜数。

小学毕业那年,抗战爆发,任溶溶回到了上海,在英国人开的中学里读书。1940 年,读初三时,任溶溶从家里溜走,到苏北参加新四军。路上为了防止被家人找到,他决定改名。出发的那天是10 月17 日,他就按照这个日期的读音,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任以奇”。

他真正开始翻译儿童文学,则“纯粹是偶然”:“我大学有个同学毕业后到儿童书局工作,知道我也翻译文学作品,就找我帮忙翻译,我到外文书店一看,哎哟这个外国书太漂亮了!我从此就成了外国儿童文学迷了!”

解放前,任溶溶为地下党开办的出版社翻译苏联文学,解放后,他成了翻译、创作两栖作家,进入少年儿童出版社主管外国文学编辑工作。“任溶溶”这个笔名,其实是他女儿的名字。一次翻译童话,他顺手署上了女儿的名字,从此就用了下来。但是他忘了“女儿是要长大的”,后来麻烦不断:有人登门拜访,家人总得问:您找哪个任溶溶?老的还是小的?还有小读者写信来,经常叫他“任溶溶姐姐”“任溶溶阿姨”……

60 年代勤奋翻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翻译界大部分人都在翻译《牛虻》《斯巴达克斯》等革命作品。任溶溶擅长英文和俄文,又偏偏最喜欢翻译儿童文学,他因此成了全国少数几个专门翻译儿童文学的当家人。《任溶溶评传》一书中介绍:“在解放后的17 年中,全国的翻译工作者对外国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共426 种,而任溶溶一个人的翻译就达30 多种,约占翻译总量的8%。”

“出版社常常到年底了和我商量,说创作的书不够,翻译的书再多加几种,所以翻译出的书很多。”任溶溶说,当时原创作品太少,直到《人民日报》出了篇社论,希望文学界多写儿童文学,老舍等一批老作家们开始写一些儿童文学作品,情况才稍稍开始好转。在出版社无限渴求原创作品的背景下,任溶溶早期偶然的创作,竟然成为出版社趋之若鹜的佳品。

当时,作为出版社编辑的任溶溶经常要往少年宫跑,给小朋友们讲故事。他本来讲的都是翻译故事,没想到讲得多了,竟然自己头脑里也跑出了一些故事。后来那篇被看作中国儿童文学代表作之一的《没头脑和不高兴》,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了。

任溶溶说,角色都从生活中来,自己就是那个“没头脑”,常常糊里糊涂的。不过,在少年宫和小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这个故事竟突然自己就跑出来了。“小朋友们特别喜欢,后来出版社也听说,他们就让我写下来,我在咖啡馆里半个钟头不到就写出来了。”

但是,这些还只是即兴创作,当时的任溶溶翻译都忙不过来。

1962 年,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停止了翻译苏联作品,“中苏吵翻后就什么都不出了,最后是没书出了,就出些朝鲜的、越南的,他们也没什么儿童文学。”

接近“失业”的任溶溶只好“改行”搞创作,之前的“即兴”变成了“专业”。“从翻译儿童作品到写,我是熟能生巧了”。

从来没有离开小朋友

上世纪90 年代,整个出版环境为之一新。上海译文出版社成立,任溶溶没有回到少年儿童出版社,而是开始在译文社编辑《外国文艺》杂志。与此同时,进入中年的他也迎来了翻译生涯的第二个高峰。

首先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把意大利文的《木偶奇遇记》直接翻译成了中文,他的翻译版本成了这本书流传最广的中文版本。他还重新拾起安徒生童话,在丹麦首相哈斯穆斯的授权下,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安徒生童话全集》摆上了哥本哈根国家博物馆的书店,成为了唯一的官方中文版本。

在出版界日益开放的30 年中,任溶溶翻译了瑞典作家林格伦的十部重要作品,英国罗尔德达尔的《查理和他的巧克力工厂》《女巫》等小说,还有《彼得·潘》《假话国历险记》《柳树间的风》《小飞人》《随风而去的玛丽波平斯阿姨》《小熊维尼》等让无数中小读者都喜爱无比的经典童话,直至最近几年,他还在翻译一线上耕耘,翻译了《夏洛的网》《精灵鼠小弟》等畅销儿童书。他很担心现在国内的儿童文学创作情况。“外国儿童文学我感觉比较稳定,每本童话书看下来都很自然,没有什么很怪的,但我们国内的一些作品看着感觉很无厘头,变动得很厉害。”

猜你喜欢

溶溶少年儿童出版社儿童文学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学习汉字
猜谜语
名 词
小丁写作文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我将来要做什么人
时间滴答滴答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