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石为啥这么贵
2019-11-22杨帅斌
杨帅斌 何 全
人类天生爱美石
人类对漂亮石头的喜爱,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那时的人们还不会种地、盖房、冶炼金属,却学会了戴首饰打扮自己。
距今3万年前,东亚的山顶洞人把打孔的小砾石和动物牙齿、骨骼一起串成项链,欧洲的梭鲁特人则把彩色石英、碧玉、燧石等制成手镯和串珠。从许多史前墓葬出土的装饰品来看,当时人们在寻找、加工漂亮石头上面,可没少花心思。
随着人类社会有了“阶级”之分,各种宝石美玉也被赋予了身价上的三六九等。名贵者如红宝石、钻石和翡翠等,与金银一起成为财富地位的象征,寻常者则成为平民百姓的日常装扮。
相比金银铜铁之类的金属矿物,古代的宝石开采一般规模不大。直到公元18~19世纪,西方殖民者陆续在世界各地开发宝石矿脉,再加上宝石加工、鉴定等技术越发成熟,才逐渐形成了高大上的宝石产业。
三大属性,缺一难“宝”
石头遍地都是,而能从“芸芸众石”中脱颖而出的各种宝石,必有其超乎寻常之处。简而言之,宝石的身价,主要由以下三大属性共同决定:
好看——人类喜欢宝石,归根结底是出于对美的追求,好看的石头才会引人关注。各种宝石大都是晶莹闪亮、光彩绚丽的矿物晶体,而在崇尚玉石的古代中国,也有“石之美者为玉”的说法。
稀少——在自然界,每块宝石都是地质运动造就的小奇迹,形成条件十分苛刻。由于稀少,青翠无瑕的优质祖母绿,比同等大小的钻石还要贵重;而几乎同样迷人的橄榄石却因较为常见,身价低了好几个等级。哪怕是同一种宝石,罕见色型一般也比常见色型卖得贵。
耐久——石头虽能千万年不朽,却有磨损、破碎的风险。一般来说,贵重宝石的莫氏硬度要在“7”以上,也就是比石英(砂子主要成分)要硬,才不会被轻易“毁容”。
中国传统的玉石(软玉)硬度虽低,但韧性强、不易碎,因此也能流传久远。而像萤石、磷灰石以及动漫《宝石之国》里的磷叶石,美丽却过于脆弱,就不易加工成珠宝首饰。
宝石卖的是“人设”
宝石本是无生命的矿物质,在人类社会中浸润久后,便被注入了各异的“气质”和文化内涵。在先秦时期的古代中国,玉石就被誉为内敛、高洁、坚忍等美德的化身,正所谓“君子温润如玉”。正因为玉被视作有德之物,才赢得了“黄金有价玉无价”的地位。
而在古代中东和西方,人们把光彩闪亮的宝石看做“神之眼泪”,或是具有魔力的神秘物质。祖母绿传说有治愈之力,紫水晶被认为可以通灵,而红宝石则被誉为高贵的王者之石,常被装饰在王冠或权杖上。
随着近代珠宝商们的推广,宝石的文化内涵越发丰富。欧洲从16世纪开始流行“生辰石”的说法,把12种宝石与一年的12个月相对应,如十二星座般代表不同的美德和祝愿。不过,最管用的“营销套路”还是把宝石与爱情绑定,如海蓝宝石、托帕石(黄玉)和石榴石等都可用来象征爱情忠贞,而钻石干脆被宣传成了结婚礼仪的一部分。
宝石也能分类吗
相比动物植物,把宝石“分门别类”要麻烦许多。古代鉴定宝石主要靠外表,很容易闹乌龙;后来有了矿物学、化学以及现代科技(比如用×光检测不同矿物的晶体形态)的帮助,人们终于能从化学成分上给宝石分类,并给出靠谱的鉴定标准。
在当今中国,广义的“宝石”在业界统称为“珠宝玉石”,泛指所有能用作首饰和工艺品的矿物原料,以及它们的加工产品。
根据目前的国家标准文件——《珠宝玉石名称(GB/T 16553-2017)》,珠宝玉石分为天然珠宝玉石、人工宝石和仿制宝石三类。而最受追捧的天然珠宝玉石,又可分为天然宝石、天然玉石、天然有机宝石。
在珠宝界,人们习惯上把产量少且名气大的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称为“四大高档宝石”,在国内还要加上有“猫眼”效果的金绿宝石,凑成“五巨头”。
至于其他宝石,一般则统称为“中低档宝石”——虽说其中有些比那几种高档宝石还要稀少(如塔菲石、坦桑石等),经由名匠加工也能价值连城,但总体上还是因为名气不够响、以及“缺乏文化底蕴”,影响了身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