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马伯庸:用文字构筑梦幻之地

2019-11-21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马伯庸长安城时辰

事 件

2019年夏天,根据作家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热播。惊险刺激的“反恐24小时”故事,在唐玄宗天宝三年元宵节这一天上演,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逐一亮相。

历史背景

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之初,励精图治,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国内交通四通八达,对外贸易十分活跃,长安、洛阳等大都市商贾云集。此时的唐朝形成了“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盛世。此后,李隆基逐渐开始满足,沉溺于享乐,忽视国事。至“安史之乱”爆发,唐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课本相关

盛世的繁华无法掩盖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百姓生活的沉重,这种矛盾冲突让许多关于唐代的文学艺术作品将目光锁定在唐玄宗时期。比如,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白居易名作《长恨歌》,就体现了作者对李隆基和杨玉环荒淫生活的批判。

编辑部在行动

日前,小编采访了《长安十二时辰》原作者马伯庸,听他讲述如何用文字还原大唐的繁盛,还有关于写作、阅读的二三事。

Q: 杨 倩 本刊编辑

A: 马伯庸 作家, 代表作有《长安十二时辰》

《古董局中局》《显微镜下的大明》

在长安,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实在是一个创作者所能想到的最合适的舞台。

《长安十二时辰》的创作灵感是怎么来的?您为什么会把这个故事设置在唐玄宗天宝三年的长安城,而不是别的朝代、别的地方?

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提问:“如果你来给游戏《刺客信条》写剧情,你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排在第一的,就是我的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脑海中最先浮现出来的就是唐代的长安城。

108坊如棋盘般排布,刺客在城内穿梭,黑衣武侯俯瞰全景,通传来回奔波传达信息,唐玄宗、杨玉环、李白、贺知章等人物逐一登场,繁华只是长安城的表象,实则暗藏凶机……这样不是很“带感”吗?

唐代的长安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梦幻之地。这是一个秩序井然、气势恢宏的伟大城市,三教九流、五湖四海的诸色人物云集其中,风流文采与赫赫武威纵横交错,生活繁华多彩,风气开放多元。

在那里,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实在是一个创作者所能想到的最合适的舞台。

最大的挑战,是对那个时代生活细节的精准描摹。

书中不少人物和事件都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衣食住行等细节也都非常真实。为了写这部小说,您翻阅了多少史料呀?

对我来说,写这么一部作品,最大的挑戰并不是故事的编织、人物的塑造,而是对那个时代生活细节的精准描摹。比如说“一进门看见一个碗”和“一进门看见一个青釉瓷碗”,多一些细节描写,观众就能一下联想到这个碗的样子,这就是细节描写的重要性。

要让读者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长安城,作者必须要对那一段历史了如指掌:怎么喝茶,怎么吃饭,哪里如厕,怎么乘车,女子出门头戴何物,男子外出怎么花钱,上至朝廷典章制度,下到食货物价,甚至长安城的下水道什么走向、隔水的栏杆是什么形制,等等——要描摹的,其实是一整个世界,无论写得多细致,都不嫌过。

为此,我战战兢兢地查阅了大量资料,光是专题论文和考古报告就读了一大堆,还先后去了西安数次实地考察,希望能距离那个真正的长安城更近一些。

这样说来,您在创作小说时,是先有个想法,然后再去取材,使这个故事的背景以及人物的日常生活细节等符合史实?

不一定。

《长安十二时辰》是我有了写一个这样的故事的想法,动笔之后发现细节不够写不下去,就到处去找资料看。

而《显微镜下的大明》应该正相反。一开始是看我朋友发的微博,介绍了一件明万历年间的徽州丝绢税案。案子跌宕起伏,细节妙趣横生,结局发人深省,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可惜微博篇幅有限,她只能简单地说了几句,未能详述。我意犹未尽,又去网上搜了一圈,发现之前也曾有几位学者写过此案,可惜也都是介绍性的概要,太过简短,我觉得不过瘾,只好自己去翻阅原始史料。顺藤摸瓜,结果发现了一片“瓜田”——明代其实有很多奇葩的案子,而且都有很详细的记录留下来。最后我写了六篇文章。

我现在没事就喜欢去知网上看论文,写什么就会查相关的学术论文,在学术索引库、知网上搜。其实单看这些论文都很无聊,因为太专业了,但你内心有一个目标的时候,会感觉看这些全是宝藏。

小说的责任,是把你引导进这个世界,但想了解真正的历史,还要看更专业的书。

小说里的人物、历史事件、衣食住行的细节是如此真实,但整个故事却是您想象出来的,不了解历史的读者读了以后,会不会对理解历史产生偏差?

我希望能够通过小说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

比如很多人说看了《长安十二时辰》后,会按照地图找出当时长安城的样子来看,小说里提到“猛火油”这样的名词,他们会去查它到底是怎么回事。

我觉得这就是小说的责任,把你引导进这个世界。但想了解真正的历史,还要看更专业的书。就好像很多人看了《三国演义》之后开始研究三国史。

我一直有个观点,我们读历史小说其实最终读的并不是历史,而是我们从历史中发掘出来的跟现代人所产生共鸣的点。为什么很多人看《红楼梦》?有些人觉得自己像林黛玉,有些人觉得自己像薛宝钗,有些人觉得自己和贾宝玉差不多……每个人喜欢《红楼梦》的点,一定跟自身经历相关。

对我来说,如果我能够找到这个点,找到它的现实意义所在,那么这个小说才有它的价值。对读者来说也是一样。

写作初期,任何准备都不是必要的,唯一需要的,是破除对创作的畏惧。

您是怎么走上写作这条道路的?是从小就爱写作吗?

这是一个很偶然的事情。大学期间,我迷上了看网络小说。在当时,学校附近的网吧每小时收费20块,基本上我得省下一个礼拜的早餐钱,才能在礼拜天去上网一小时。每次上网,我都带一张三寸软盘把想看的文章拷贝进去,然后去学校的机房,在单机电脑上把拷贝下来的文章看个痛快,然后期待下一个周末的到来。

有一次,软盘插进单机电脑时发生了错误。我赶紧着手抢救,结果只来得及救下一个文档,里面还只有一半正常的文字,后半截全是乱码。想要看到后面的,要等一周之后了。我很沮丧,手不由自主地拍了一下键盘。

键盘动了,屏幕上出现了几个字。也许是偶然,这几个字,恰好接上那段正常文字的最后半句话,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句子。当然,那篇文章原本的句子,肯定不是这么写的,但这才是让我觉得兴奋的地方——这半个句子,等于是我原创的,文中的角色,正在按我这几个字的指挥在动。

这,不就是在写小说了吗?原来我也能写啊。

我颤抖着手指,试着又打了一行字,然后是一段字……各种从前只敢在心里的幻想,顺着指尖蜂拥而出,以小说的形式呈现出来。接下来的事,大家应该都知道了。

所以,写作初期,任何准备都不是必要的,唯一需要的,是破除对创作的畏惧。不要怕不完美,不要怕自己不够格,只要你内心有表达的欲望和冲动,那就是一个再鲜明不过的创作信号。我本来畏惧创作,直到被一张坏了的三寸软盘推了一把,你们不需要这样,可以少走一点弯路。

可不可以請您分享一些写作上的经验、心得?

我对所有想写作的朋友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先动笔写。写得不满意可以反复改,改到满意为止。“不准备完美不能动笔”的心态,是新手写作最大的误区。

二是一定要持之以恒。文笔虽然不比搬砖,但也得练。十几年真枪实弹地码字下来,再平庸的人,也至少能做到流畅。长时间不写东西,纵然天生英才,提起笔来也是重逾千斤。无他,唯手熟尔。

坚持写作的人,怎样都会有回报,无非是回报大小的区别。

具体到小说的创作,您觉得最打动人的是什么?是饱满的人物形象、复杂纠结的人情事理,还是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

对我来说,想象力是一个作家的生命之源。我喜欢的所有作家,根源都是因为他们的想象力。不分小说和杂文,所谓的想象力都在文字中。像鲁迅很多杂文里的比喻句,王小波先生杂文里讲的很多故事,包括他跟你说道理的方式,都是想象力的一种表现。同样的字句,有些人组合起来就面目可憎,有的人组合起来让你觉得如沐春风。

更进一步讲,一部文学作品,最重要的是让读者展开想象、展开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把作者的想象展现出来。

尽量去接触各种书。

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如果请您推荐几本适合中学生这个年纪看的书,您会推荐什么书呢?

在我读中学的时候,什么书都看,不挑。因为在这个人生阶段,你并不知道自己真正爱看什么书,只能尽量去接触各种书。慢慢地,你会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找到自己真正的道路。

猜你喜欢

马伯庸长安城时辰
爱挤地铁找灵感
奇妙的默契
“中二”奶爸马伯庸的亲子时光
唐长安城的那些胡商
马伯庸:我没觉得自己红了
热扎依:人生犹如『十二时辰』
十二时辰养生之未时
本期健康策划——十二时辰养生之辰时
隋唐长安城遗址考古工作会议召开
桃核上的长安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