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的语文课本里,鲁迅的文章最多了
2019-11-21季米
中学生天地·高中学习版 2019年10期
季米
1978—1999年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舉国上下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语文教学也随之进行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改革。
如果你在此时上中学,会发现语文课本里外国文学作品选文更丰富了,不再是苏联文学一枝独秀,此外还加入了一些科普文章和反映当代社会生活的新课文。
在校园里,爱写作的你,可以试着参加作文大赛、给杂志投投稿。
特别提醒,这时候的中学生,已经能体会“被鲁迅支配”的感觉了!
1984年从乐清中学毕业,考入浙江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后在巨化集团工作至今。
我们那个年代,没有条件系统地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靠语文课文,我知道了中外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
比如,朱自清的好多散文至今我还印象深刻,《匆匆》《背影》和《荷塘月色》都是我们写作时热衷模仿的范文。其他还有冰心的《小桔灯》、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等。
外国文学中我印象较深的有《项链》《麦琪的礼物》《变色龙》和《装在套子里的人》。直到现在,我在日常聊天的时候还会用到“套中人”“守财奴”等词。
那个时候的语文课本里,鲁迅的文章最多了。鲁迅的老家是绍兴,我们都是浙江人,有些风俗习惯很接近,文章读起来非常亲切。比如他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很有童趣,文章里“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一句,总让我想到最喜欢的家乡小吃木莲豆腐。后来有机会去绍兴参观鲁迅故居,我也在那里吃到了木莲豆腐,让人仿佛重回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