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体会
2019-11-21鲁措
鲁措
摘 要 当前牧兽医工作站水平的提升,对养羊业的更好发展带来了保障作用。实践中为了实现对羊脑包虫病的有效应对,降低其发生的概率,则需要了解该病的发病机理,运用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予以处理。基于此,本文将对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进行系统阐述,以便增加养羊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羊脑包虫病;发病机理;防治措施
注重对羊脑包虫病发病机理与防治的深入探讨,有利于为羊群良好健康状况的保持提供保障,且能实现对羊脑包虫病的有效预防及治疗,避免其影响范围的扩大。因此,在对羊脑包虫病方面进行研究时,应关注其发病机理,找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并进行高效利用,确保羊脑包虫病防治工作开展有效性,满足养羊业的科学发展要求。
1 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机理
羊脑包虫是一种囊泡,其体积如鸡蛋大小,光内为透明液体,发育程度不同,囊泡体积不同,囊泡直径在1-5cm之间,囊内头节呈粟粒、白色大结状。同时,囊壁内外层分别为生发层与角皮层,其中包含着较多的白色原头节。当携带虫卵的水源、草场被羊饮用或食用后,则会通过血液进入到羊的脑内,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脑包虫,对羊的健康状况产生了較大的威胁,无形之中加大了羊养殖业的经营风险。
羊脑包虫病在两岁以下的羊中发病率高,且病羊会表现出易受惊吓、异常兴奋等症状。随着脑包虫体积的增大,病羊会出现日均进食量减少、精神萎靡不振的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则会加大病羊死亡率。同时,对于寄生在在脑颞叶顶区的脑包虫,病羊会出现呆立不动、口鼻流涎、低头触地等症状;对于寄生在角根部位的虫体,会对病羊的侧视角产生较大的影响,严重时会导致失明现象的出现。
急性脑包虫病在羔羊中的发病率高,且会持续1个月以上的感染时间;亚急性脑包虫病作用下的病羊,会表现出神经性症状,具有间断性性癫痫发作的特点,感染时间在2个月作用,且脑包虫数量相比急性脑包虫病较少,但对病羊的健康状况也存在着较大的威胁;相对而言,慢性脑包虫病的虫体数量更少,只有一个,会有2-3个月的感染时间,对病羊健康方面产生了潜在威胁,且会在平缓期度过后,出现症状反复现象。
2 羊脑包虫病的防治措施
在了解羊脑包虫病发病机理的基础上,为了增强其防治效果,降低羊群的健康风险,则需要重视有效的防治措施使用。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2.1 注重药物治疗
结合羊脑包虫病的防治要求,注重药物治疗方法使用,有利于增加相应防治工作开展中的技术含量。具体表现为:(1)若采用口服治疗方式,则可利用吡喹酮进行治疗,其用量为80-100mg/kg,每天使用两次,直到病羊症状消失为止;(2)基于肌注方式的羊脑包虫病治疗,需要将喹酮药物磨成粉状,与经过消毒处理后的液体石蜡进行充分混合,比例为1:10,进而通过对再次研磨、加热方式的配合使用,连续用药6天左右,且用药量为40-50mg/kg,为羊脑包虫病的科学防治提供支持。
2.2 重视手术治疗方法使用
(1)颅骨钻孔包囊钻孔术。结合病羊的症状,在治疗计划实施前,应事先确定好手术部位。在此期间,应做到:采用轻轻敲打的方式,分析病羊颅骨两边的疑似部位。若出现出现浊间或实间则可以确定该部位为寄生部位,反之亦然。
(2)针刺包裹法。采用这种手术治疗方法进行羊脑包虫病治疗工作时,应事先准备好通针芯、玻璃注射器、碘酊与塑料管这些手术用具。当病羊包囊部位确定好后,固定好羊头,对其患病部位进行消毒处理,在颅骨位置处入针,取出其中的囊液。当抽取工作完成后,应注射适量的碘酊,并按住针头缓慢拔出,进而落实好术后护理工作,丰富羊脑包虫病的防治工作内容。
2.3 其它方面的防治措施
基于羊脑包虫病的防治,也需要考虑这些防治措施的使用:(1)做好羊舍的日常清洁工作,保持其良好的通风状况,从而为羊群提供良好的活动区域,不断改善其健康状况。同时,在当地兽医的指导下,应积极开展羊脑包虫病的防治工作,并通过对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断丰富该病防治方面的实践经验,实现羊脑包虫病的科学防治目标;(2)应加强羊舍的饲养管理,建立并完善相应的管理机制,为这方面的管理工作开展提供科学指导。实践中也可通过网络渠道,获取羊脑包虫病防治方面的更多信息资源,增强该病的预防及治疗效果。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这些不同防治措施的支持下,有利于实现对羊脑包虫病的科学防治,全面提高相应的防治工作效率及质量,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收入。因此,未来在促进养羊业发展、提升羊群健康水平的过程中,应给予与之相关的发病机理与防治更多的考虑,实施好针对性强的防治工作计划,避免养殖户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
参考文献:
[1]马文瑞.羊脑包虫病的防治[J].养殖与饲料,2019(06):95-96.
[2]热挌吉德玛.羊脑包虫病的预防及治疗分析[J].农民致富之友,2018(03):102.
[3]张晓燕.羊脑包虫病预防和治疗初探[J].中国畜禽种业,2017(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