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对中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2019-11-21蔡晓鹏
蔡晓鹏
当前,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亟需关注,不良的情绪、行为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发展,也给他们的学习、生活等社会功能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这些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各不一样;作为中学教师,我们要了解它们的特点,并对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学生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这样,问题就有利于朝着解决的方向发展,并最终得以解决。
在我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我就碰到过一个真实案例。事情发生在2018年9月,开学不久,我便发现周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经常看一些与学习无关的、甚至是涉及暴力内容的书籍。该同学在日常期间常常表现为不思进取,精神涣散,自暴自弃,甚至仇视家长和老师,有退学打算。
发现这一情况后,我便想:要解决这位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了解造成这一心理问题的成因。于是,我便通过细心观察,并向他原来的班主任了解情况,知道他其实是一位聪明的学生,学习成绩原来也较好,尤其是数学成绩很突出。但后来,他慢慢地变了。于是,我便找他谈心,试图找到造成他这些变化的内在原因。开始几次,我和他接触,他什么都不愿多说;后来,我又多次找他谈心,他才告诉我事情的原委。原来,在他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他跟同村的一位同学打架,父亲得知后便狠狠地给他一顿暴打,并告诫他以后不准跟人打架。从此,他便对父亲一直怀恨在心。为了报复父亲对自己的行为,他开始变了。他认为,既然父亲不爱自己,自己也就没必要再好好读书了。从此,他的学习成绩也是一落千丈。
在了解了周同学心理变化的成因后,我就进一步跟他谈心,对他进行心理辅导。我说:“你的爸爸在不问青红皂白、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情况下就打人?”
“是啊,是对方先动手,我后来还手的;我又没做错什么,却遭到了我爸的一顿暴打,我都不知道自己还是不是我爸亲生的。”
“当然,你爸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打人,肯定不对、不好,所以你肯定会感觉到很委屈。不过,你爸爸为什么要打你?你想过吗?”
“他就是讨厌我。”
“他打你,难道就不爱你了吗?如果不爱你的话,他为什么还这么辛苦养你长大、一直给钱供你上学到高三?假如你是爸爸,你会怎么做?”
“我会了解清楚事情,然后再好好地教育孩子。”
“你的处理真的很好,看来你是一个很明白事理、有文化的人,但是你爸爸只不过是一位农民,他没有接受过很多的教育,所以他的做法可能不太恰当、稍微过分了一点,但出发点还是为你好的,难道他见到自己小孩跟人家小孩打架,也要跟你一起打对方,才算是对你好、才是好爸爸吗?”听完我的质疑,周同学有了让人不易觉察的很耐人寻味的微笑。
他接过话题,说:“我也不是说要我爸和我一起揍别人,揍别人也是不好的。”
“你觉得你爸爸一点都不爱你吗?你有没有发现过他其实也做了不少很关心你的事?你家离学校那么远,但我发现你爸爸每周都来看你呢!”
“是的,我爸爸每周都来看我,给我送汤水;有一次,我生病了,他还很着急,大晚上还赶来带我去看病,还有……”后来,他哽咽了,再也说不下去。
最后,经过我多次的心理疏导以及无微不至的关心,周同学对父亲仇恨的情绪慢慢地缓解了。有一次,他甚至问我:“我现在该怎么办?”我说:“我们首先要学会理解长辈,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其次要把心思用在学习上,给自己订一个目标,在高三这一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自己的爸爸。”后来,在我的鼓励和关心下,他彻底放弃了退学的念头,并完全改变了仇视家长和老师的态度。最后,他如愿以偿地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
通过这一案例,我深深感受到:首先,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学会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尤其是要了解造成一些心理问题的成因,要在“共情”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共情”就是你在和他交谈的时候,向他表达出你對他的理解,理解他的不快乐,发现他的闪光点,让他感受到你是能理解他、真正关心他的人,而不只是为了教育他。例如,案例中的“共情”——“父亲在不问青红皂白、不管三七二十一的情况下打人?”在“共情”过后,老师一定要给学生机会去表达一下他的感受——“是对方先动手,我后来还手的;我又没做错什么,却遭到了我爸的一顿暴打,我都不知道自己还是不是我爸亲生的”“我会了解清楚事情,然后再好好地教育孩子”。这时,老师要懂得学生形成心理问题后的需要,要再次表达对他的理解,并要让他感受到你的理解——“你爸爸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打人,肯定不对、不好,所以你肯定会感觉到很委屈”“你的处理真的很好,看来你是一个很明白事理、有文化的人”。
其次,在进行心理辅导过程中,老师还要懂得适当的“质疑”的论辩方法。所谓“质疑”,就是心有所疑,提出问题,以求解答。当周同学对父亲暴打自己就认为父亲不爱自己时,老师就可以采用质疑的方法——“你爸爸为什么要打你?你想过吗?”“他打你,难道就不爱你了吗?如果不爱你的话,他为什么还这么辛苦养你长大、一直给钱供你上学到高三?”“难道他见到自己小孩跟人家小孩打架,也要跟你一起打对方,才算是对你好、才是好爸爸吗?这样的爸爸,你见过吗?”这一方法关键是要抓住对方信念中的违反逻辑、不合常理、与经验事实相悖之处来撼动对方的非理性信念,从而使对方感到自己的想法无道理、可笑和不可取,从而比较容易接受、容易信服。这样,才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学生精神世界的改变。
再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我们要学会矫正学生非理性的思想、信念和思维方式——“父亲只不过是一位农民,他没有接受过很多的教育,所以他的做法可能不太恰当、稍微过分了一点”“我们首先要学会理解长辈,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你觉得你爸爸一点都不爱你吗?你有没有发现过他其实也做了不少很关心你的事?你家离学校那么远,但我发现你爸爸每周都来看你呢”。作为老师,我们还要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能带来生存快乐的价值取向、追求、目标和理想——“要把心思用在学习上,给自己订一个目标,在高三这一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自己的爸爸”。
责任编辑 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