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中小学艺术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研究报告
2019-11-21董燕
董燕
一、研究背景
到目前为止艺术课教师基本上是单科艺术专业背景,对艺术综合教材的操作存在较大困难,因此导致教学实验工作进展不够顺畅。 组织层面没有充分利用教师资源、缺少艺术教育的长远规划。教学层面,教师的教学思想跟不上课标要求,组织教学的方式有待改变,教学能力必须同步提高,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去开展自主、合作、探索性的学习,制约着艺术与生活的融合,让艺术成为了一门学知识的课程而不是重在体验、内化形成素养。
(一)国外研究现状
第一是体现在对培养学生的能力看法的改变。也就是说现在强调知觉能力与那种对文化背景的感受能力的交叉和融合。第二是体现在课程的变化。举例说,当艺术关心生态破坏这样的主题时,就可以利用历史、生物、地理、政治和语言艺术中的大量材料,同时又赋予它们新的意义。与此同时,艺术也将变得更有意思。它一方面可以将几种学校课程融合为一体,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更为宽广的学习模式。第三是多视点的变化。也就是说在艺术教育目标中还应该包括对学生头脑灵活性的培养,学生对同一作品可以作出不止一种解释。
(二)国内研究情况
从开始至今,艺术课程的实施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如今是艺术课程及其教材深度实施与实践创新阶段。我区也跨入第五个年头,经过了课改初期的激动、热烈、困惑和彷徨之后,要冷静下来思考,认清问题,调整方向,艺术课程不是形式上的“综合”和“热闹”,而是要深挖艺术课程的本质和内涵:艺术课程体现的“综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内容的相加,内容也不仅仅是各领域内的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相加,而是真正的融合和贯通,包括文化的渗透、审美修养的养成、艺术评价和鉴赏能力的提高等。因此,通过艺术课程培养出来的学生应是一个更“完整的人”。艺术课程应该从关注学科知识、能力学习到关注人的整体发展,为“立德树人”这个育人目标奠定基础。
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让艺术教育跟随教育发展而同步发展。使受教育者理性与感性(理智与情感)协调发展,是学校全面发展的内涵之一。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加强对学生情感的培养,使学生在 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得到均衡协调发展。艺术教育主要 是一种感性和情感教育,它对于学校改变“应试教育”模式、真正实施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艺术教育能愉悦学生身心,激发、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改变人的思维方式,能为其他学科课 程的教学创造融通的有利条件。
(二)实施好艺术综合课程,培养好孩子艺术素养有利于个体成长。艺术能使人具有宽 阔平和的胸襟、乐观向上的精神,能有效塑造个体的健全人格,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和合作意识。艺术能激发个体的创造冲动,开发智力和创造潜能,发展想象力和自我表现力,有效地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艺术是使人心 情舒畅、轻松愉快的最佳途径,它不仅能使个体的生 活丰富多彩,而且对群体带来积极影响,使生活更加美好。所以我们必须花大力气爬过艺术综合课程实施中的一道道坎,使艺术教育改革平稳、有效。此研究主要解决艺术综合课程实施中的关键问题:教材处理、学情分析、教学模式构建、评价激励等促艺术教育向更高平台发展,真正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形成艺术素养。
(三)研究设计
研究目标:立足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教研、教学方法、策略、评价等方面符合我区学生、教师、学校实际的系列做法,并培养一批观念新、素质高、能基本适应艺术课程教学需要的艺术教师,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
(1) 构建可操作的艺术综合课程的教研基本模式。
(2) 研究艺术综合课程的可操作性教学基本框架。
(3) 研究艺术实践活动与课内艺术知识的融合,通过活动形成技能进而内化为素养
(4) 对艺术综合课程教学的专题研究。如:歌配画为手段的综合艺术课程教学操作研究。
研究内容:把艺术课程的正确理念,落实到常规教学研究、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中。
三、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一)对象:以参与课题的实验学校(沙面小学、美华中学、四中、二十四中)为基地,辐射全区。
(二)研究方法
1.不设对照组,实验效果强调自我纵向对比和社会实践效果检验。
2.在整体上采取行动研究法: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
3.在研究过程中还将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研讨法、观察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做法
(一)新思想武装教师,彻底打破陈旧的思维,从教学“不思”转化为教师“三思”
教师职业倦怠主要表现为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不思考,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在中小学艺术类课程的教师群体中,这种“不思”的教学活动普遍存在,很难把艺术课程标准落实到位,更不利于艺术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改变这种现状,我区义务教育阶段组建了一支年轻而富有活力的队伍,建立了中小学艺术课程各联盟组(每组有二间小学、一间中学),并成立教科研部、融合部、外联部三个部门组织不同的活动通过不断反思,使我区教师在各种素养全面提升的同时促进专业化发展。
为了借鉴先进经验,我们组织了23位学员赴杭州市长江实验小学参加《美术A/r/tography方法论亚洲论坛》的学习。研修班的学员们重点参与观摩A/R/T教学法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参与这样的论坛,老师开阔了教学法的国际视野,部分教师回来后即思考探索A/R/T教学法如何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帮助提升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形成教师和学校的美术教学特色。我们也借鉴研修首日的活动思考并实践打造了一个具有浓厚学术氛围的教研团队。
(二)发挥艺术教育整体功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的热情,并由热情转化为热爱,获得终身受益的价值观
艺术综合课程中“综合”二字,除了是指“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还包括跨界、跨学科的大融合,过去我们的教学思想单纯从学科去考虑就是“音乐切入”与“美术切入”去思考教与学的安排,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核心素养”的培养,最好的切入点是“跨学科·大融合”。艺术综合课程应有更大的空间,在这空间里我们又进行了“跨界融合”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核心成员中有中学物理高级教师,让物理等其它学科课堂也流淌着艺术,让孩子们感知艺术无所不在。
(三)构建模式
1.艺术科集体备课模式。(音乐、美术教师沟通、交流、互补)
2.艺术科五步教研法:前测(了解学生)—集备(研究教材结合学情研究教与学的方法)—课堂实施—后测(学生能力与价值观的形成情况)—再备 (反思与改进)这五步可以循环使用。
3.艺术课堂教学常规模式:情(实)景导入—知识习得—回归生活(应用知识)—展示升华(内化知识)。
4.艺术科评价激励模式:以“发展”“体验”“内化”为关键词,釆用调查问卷、同学互评、技能考核、自选展示等方式,全方位认可孩子的艺术素养发展水平。
五、研究成果
(一)通过研究,教师对艺术课程的认识在思想上发生了根本变化,有了打破了学科界线(使学生在不同学科的横向联系中增加文化理解、把各学科核心素养自然融为一体)、艺术无处不在的思维,并深刻认识到艺术在培养人想象力,创造力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为艺术综合课程的更好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探索出综合艺术课程教硏的可操作性基本策略:“五步教研法”:①前测,②备课,③实操,④反思(后测),⑤实施。
(三)建立了“情景导入、知识习得、回归生活、展示升华”的艺术课堂教学基本框架。
(四)以“融合”为关键词,构建了专题艺术活动模式:如课题组总结的树脂首饰制作、京剧、昆剧、粤剧等专项艺术实践活动,能很好提升学生对专业艺术知识学习的兴趣并有效获得专项能力。
六、研究与讨论
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是一个难题,在我区不同教师、不同学校、不同生源,对教师要求各不相同,这就导致同一区域内教师发展状况相差较远,制约了区域艺术课程的同步发展。
因材施教永远在路上,教师对教育对象学情的了解是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只有真正了解每个孩子需求(个体对艺术的兴趣所在)才有可能让每个孩子得到一生受益的艺术素养。
教师在常态教学过程中还需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艺术的灵动性、知识技能的巧妙性、评价方式的多元性。
責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