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2019-11-21朱冰
朱冰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教育应当教会学生技能,使学生“可以贡献社会”“可以独立生活”。当今教育改革发展,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是必然趋势。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1世纪的教育要求进一步弘扬人的主体性,要求学校教育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自主能力和品格的培养。指向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品德课堂,也应该从教师如何教走向学生如何学、如何自主地学,实现学生能力和品格并重发展,为学生未来自主发展奠定基础。
“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教育即生活”,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实现自主发展的关键,学生的自主意识、习惯和能力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来源于生活。因此,教育要从生活出发,面向生活并回归生活。
一、从现状出发,探索生活化教学实施脉络
1.生活化教学促进自主能力的发展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强调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把生活看作是品德教学的源头活水,通过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社会现实生活的背景材料,把学生带入大自然、带入社会生活,让品德教学成为一种生活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从而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
生活化教学是品德课程性质所决定的。小学品德课程的生活性与社会性特点,决定了品德教学不能脱离儿童的生活实际,不能把教学空间局限在教室内,不能把教材当成教学唯一的课程资源,而应走出教室,把儿童学习的内容拓展到儿童的一切生活领域和整个生活空间。
生活化教学是学生主体性形成的源泉。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养成的关键阶段。学生价值观和信仰的形成过程,是仅靠外部力量影响和灌输做不到的,它必须是学生个体内部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品德教学必须切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其过程,把“知”与实际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起来,在体验和反思的过程中检验“知”,并用“知”“情”“意”去对比、选择、解释、解决社会生活问题,自主调节,自我修正“行”,自觉制定成长目标和方向,才能达到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实现自主发展。
生活化教学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学校品德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立德成人,品德课堂教学更要让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通过自主的“做”和“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自主发展。
2.生活化教学发展现状的启示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许多教师都在进行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但很多停留在比较浅显或没准确把握“生活”的层面,导致要么所选生活素材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既不理解也没法参与;要么所选生活素材过于简单陈旧,学生不感兴趣,没有探索的欲望。品德课索然无味,学生没有学习热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016年8月,被誉为世界教育水平第一的芬兰在其《国家课程框架》中提出了现象教育的实施要求。现象教育事先依据一些生活现象,确定学习或研究的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跨领域、多学科融合的教学。这样的教学不再拘泥于以课堂教学中的概念、原理等进行分科教学,而是基于生活需要,广泛取材于生活,最终回归生活应用。近年,北京市朝阳区呼家楼中心小学提出了PDC(project、drive、create)理念,强调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突破课堂学科及学科整合的限制,让孩子自主完成对生活和世界的价值建构,成为一个具有生存和生活能力的人:从课堂到生活,学以致用,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学校到社会,基于人的成长需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回归真实的生活。
芬兰的现象教学和呼家楼小学的PDC教学理念为我们的生活化教学提供了系统的可行性实施经验作为参照。
二、落到实处,探索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程序是:解读课标、分析学情——关注社会热点、提炼生活素材,展示主题——探索、思辨形成原因及影响——参与实践体验过程——解决方法分析。从教学环节来看,生活化教学主要包括“教师的备课与教学、主题或现象的选择、学生自主学习与效果评估”。生活化教学的基本程序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灵活变化的,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实际进行自主的调整和拓展。
1.教师的备课与教学
教师的备课有两种,一种是教师个体的备课,一种是集体备课。在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时,科组教师可进行集体备课,预先筛选确定一个或多个主题或现象,然后讨论实施课时及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内容和方向,教师个人再进行细化的备课。在教师备课与教学的过程中,不局限于把知识限定在品德教材内,可融合自然、科学、人文等学科,同时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可邀请其他老师作为嘉宾协助教学。教师的教学过程主要以学生参与为主,教师引导为主。
例如,在教学《文明之母——印刷术》一课中,学生在了解了造纸术的基础上,对有着“文明之母”之称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既有疑问又有兴趣,于是教师围绕活字印刷术这个主题展开了教学。因为学生学过捏橡皮泥,初步学过使用雕刻工具,所以教师通过设置让学生在水果、萝卜上作简单雕刻的方式亲手制作雕版、活字拓印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自感受两种印刷术的不同;另外,课前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以小组单位自行完成挑选采访、记录、归纳、整理有关印刷术的产生等知识的任务。整个教学过程所涉及的知识,需要教师进行融合式的教学。
2.主题或现象的选择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连串的选择活动,他们总是对那些自认为最有意义的事情感兴趣。学生主体的选择性特征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要适应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能力,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在选择主题或现象的时候,要基于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基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基于现实需要,并根据学生特点去选择,不能选择虚拟的、假想的、不真实的生活现象。把生活引入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置身生活情境中,自主剖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面临的问题。同时,品德课堂要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社会动态发展,引导并激励学生主动关注社会,通过不断将新情景、新事例作為素材,同时引导学生走进社会体验社会生活,让学生学会自主适应社会生活,并在社会生活中发展。
例如,在教学《坚忍不拔的炎黄子孙》一课中,除了激励学生收集、了解我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民族精神和高尚品质,还可以鼓励学生引入新时代中的爱国故事和人物,引入身边的事例。
总之,这个过程可以是跨学科的,可以走出教室拓展到一切生活空间,可以是学校、家庭、社会相互结合起来的,生活有多大,我们教育的内容、教育的空间就有多广。
3.学生自主学习与效果评估
生活化教学的学习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学生被动地坐在教室内听课或等待提问,而是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包括查阅资料、生活调研、科学实验、社会实践等。例如在《保护健康,珍爱生命——小志愿者在行动》一课中,学生通过课前对身边吸烟的人的调查真实感受身边人对吸烟的体验和想法,课堂上言之有物。按照已有的生活经验,利用小学生特有的好奇心,让他们提出问题后进行有效的梳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可以包括自评、小组内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四部分,既有细化的量化评价,也有描述性的质化评价,既包含过程评价,也包含结果评价,力求做到客观、全面、公正。
学校是教育的表现,社会生活是教育的归宿。为适应多元、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小学德育课堂必须回归生活,成为学生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促进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使他们未来能够自主地适应社会生活,并成为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未来型人才。
责任编辑 龙建刚